works 03 (2019-2022)

2022 上山採樣 YANG MING BEATS|整體視覺&專輯設計

 

2022

上山採樣 YANG MING BEATS

整體視覺&專輯設計


  • ▧ 專輯視覺|格式設計展策 InFormat design
  • ▧ AD |王耀邦(格子)
  • ▧ D|吳柏翰
  • ▧ P |許瑄芮、陳映璇
  • ▧ 採樣攝影|陳敏佳
  • ▧ 文宣攝影|黃少柔

  • ▧ 顏社 KAO!INC. 專輯執行團隊
  • ⨀ 總策劃|張逸聖(迪拉胖)
  • ⨀ 企劃執行|游伶雅、蔡昱嘉、王欣茹
  • ⨀ 藝人經紀|汪牧君

  • ▧ 音樂製作團隊
  • ⨀ Beats by PUZZLEMAN
  • ⨀ 監製:張逸聖
  • ⨀ 專輯錄音工程師:蔡隆鑫
  • ⨀ 錄音室:顏社工作室
  • ⨀ 專輯混音工程師:蔡隆鑫、張逸聖
  • ⨀ 混音室:顏社工作室
  • ⨀ 母帶後期處理工作室:顏社工作室
  • ⨀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張逸聖
 
 

《上山採樣:YANG MING BEATS》主視覺設計

迷幻、鬆軟、顆粒感 YANG MING BEATS 主視覺,將攀登七星山間飄渺的雲霧風景,裂解成一顆顆粒子,藉由顆粒間撞色錯位,帶出此次音樂的載體「錄音帶」的粗粒質感,音樂聲響取樣陽明山川地景,在雙腳行進間幻化成各式Beat交織,在聆聽的同時身體也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PUZZLEMAN 專輯《上山採樣:YANG MING BEATS》

想像拆解專輯的過程如開啟一份名為《上山採樣》的遊戲任務包:包裹錄音帶的霓虹半透PVC袖套搭配金屬鉑卡夾,採UV印白,在不同角度觀看時讓山形產生顆粒輪廓變化,卡套底下收整PUZZLE專輯專屬聲景地圖、採樣貼紙,地圖正面攤開為可供收藏A3主視覺海報,背面醒目滿版螢光色,將採樣路線路線節點清楚對應專輯歌曲,邊爬邊聽同時搭配攀登地圖身歷其境體驗PUZZLEMAN創作思路。

2022 上山採樣 YANG MING BEATS|整體活動策劃

 

2022

上山採樣 YANG MING BEATS

整體活動策劃


  • ▧ 格式設計展策 執行團隊
  • 總策劃|王耀邦(格子)
  • 企劃執行|許瑄芮、陳映璇
  • 視覺設計|吳柏翰
  • 活動攝影|趙崇英
  • 山屋空間營運|陳映璇
  • 執行協力|廖文琪、林詩玟

  • ▧ 顏社 KAO!INC. 執行團隊
  • 總策劃|張逸聖(迪拉胖)
  • 企劃執行|游伶雅、蔡昱嘉、王欣茹
  • 藝人經紀|汪牧君

  • ▧ 音樂製作團隊
  • Beats by PUZZLEMAN
  • 監製:張逸聖
  • 專輯錄音工程師:蔡隆鑫
  • 錄音室:顏社工作室
  • 專輯混音工程師:蔡隆鑫、張逸聖
  • 混音室:顏社工作室
  • 母帶後期處理工作室:顏社工作室
  •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張逸聖

  • ▧ 動靜態拍攝團隊
  • 攝影師|陳敏佳
  • 影像主角|PUZZLEMAN X 女孩與機器人 Riin
  • 藝人妝髮|Ayano Lin

  • 特別感謝|沐耳音響、HOJA飯丸店、女孩與機器人 Riin
 
 

聲景創作X登山體驗X限定卡帶X山屋展演

新型態山系企劃,與台灣知名嘻哈廠牌 顏社 KAO!INC. 聯手推出,透過音樂家PUZZLEMAN在陽明山間取樣自然的聲景,融合手打beats製作出全新專輯,帶給大眾聆聽山林的不同方案。獨特攀聽體驗為實體專輯帶來全新感受,打開聆聽音樂的想像,以陽明實驗山屋為起點,帶上類比Climbman卡帶隨身聽,雙腳就是唱針,隨著耳機裡播放的自然聲響混搭beats,穿梭於獨特的竹林步道與火山地景間,開啟嶄新健行體驗。

 

上山採樣:YANG MING BEATS 限定卡帶|

一座山就是一張專輯,PUZZLEMAN限定山系實體卡帶,取樣自陽明山林之聲。

大自然的氣息成了風,在山水地景間呼嘯的頻率成了千變萬化的聲響,透過台灣Finger Drumming音樂家PUZZLEMAN的山林取樣音樂呈現七星山不同坡段之美。AB雙面卡帶,收錄10段不同風貌的陽明山取樣之聲,時而與箭竹林的風聲合鳴,時而又與小油坑的火山地熱碰撞節奏,每一首曲目皆來自山林。

 

 

類比攀聽體驗Climbing Tour|

感受MOUNTAIN BEATS,戴上專屬裝備,雙腳就是你的唱針。

活動以陽明實驗山屋為起點,從山中小屋的愜意氛圍漸進到大自然的氣息之中,穿戴獨家類比式Climbman卡帶隨身聽,按下播放鍵,隨著山林Beats登向陽明山第一高峰七星山,音樂與山徑同步推進,沿途聲與景相輔相成,身體隨著樂音與陽明山的地景律動,行走的每一步都在與自然產生共鳴。

 

 

山屋氛圍體驗YANG MING MT. LAB|

行程的最佳補給站,攀聽之後,來上一杯專屬火山咖啡,二樓火山心跳微型展,延伸聲景體驗。

陽明山山系活動的最佳起迄點—陽明實驗山屋,雲霧繚繞的山中小屋,成為本次活動的重要場域。作為攀聽過後的休息站,除了舒適的休憩氛圍,活動現場供應每位參與者一杯火山咖啡,透過火山作用的靈感想像,萃取火山地貌顏色、溫度、聲響、氣味,轉化為咖啡的豐富層次口感,將山林的感官體驗全面升級。

 

2022 陽明實驗山屋:火山心跳 YANG MING HEART BEATS|整體策展規劃

 

2022

陽明實驗山屋:
火山心跳 YANG MING HEART BEATS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22/04/30(六)至 2022/07/31(日)
  • 展覽時間|每週五、六、日 11:00-17:00
  • 展覽地點|陽明實驗山屋

  • 主辦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 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執行團隊
  • ▧ 企劃執行|許瑄芮、陳瑞淩、陳映璇
  •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 視覺設計|趙崇英、鄒昀達、吳柏翰
  • ▧ 空間營運|陳映璇
  • ▧ 展務營運顧問|翁熒熒
  • 展覽攝影|汪德範、趙崇英

  • 分區參展合作夥伴
  • ▧ 地景聲音採集|Jez Fang
  • ▧ 地景影像紀錄|陳敏佳
  • ▧ 草山野鳥Beats|PUZZLEMAN
  • ▧ 野鳥標本提供|菁山自然中心
  • ▧ 火山資訊授權|TVO 大屯火山觀測站
  • ▧ 聲景資訊授權|臺灣聲景協會
  • ▧ 特別感謝|吳思瑤、TVO 大屯火山觀測站、菁山自然中心、臺灣聲景協會、臺北市動物保護處、顏社KAO!INC.、森³ sunsun museum、雅士音響、Aerix Duet、茶籽堂
 
 

I listen without looking and so see. ——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

陽明的火山,潛藏著心跳的頻率。陽明實驗山屋第三檔微型展以「聲的陽明」切入主題,透過聆聽循線發掘觀者所未見過的陽明山。2020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為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結合近年推動寂靜山徑與自然聲景等議題,展覽將引領大眾回歸寂靜本質,專注於聽覺感官,重新尋回與萬物的連結。聆聽大自然中地、火、風、水的森羅萬象,包含保有原始地貌的自然寂景、火山的特殊聲音訊息、響徹山谷的野鳥之聲、水流般的療癒樂音,將聲音背後豐富的科普知識與內涵藉由策展手法轉化,並透過火山聲紋裝置、沈浸式地景聆聽體驗、鳥鳴beats互動裝置、水聲療癒樂器等道具與裝置設計,以聽覺重新建構陽明山的「聲音風景」。

火山心跳 YANG MING HEART BEATS|火山、岩漿、山脈、聲紋,火山心跳主視覺設計解析

大屯火山岩漿庫如同心臟般,固定頻率的跳動從地底一層一層地向外擴散,地殼板塊剖切面中,可見炙熱的岩漿與暗藏山脈形狀的聲紋相互串連,呈現出火山、岩漿、山脈與聲音之間的連動關係。色彩上運用強烈的紅色與銀色搭配,呼應火山中金屬、礦石與岩漿的質感。系列視覺可不斷地延伸拼接,如同山脈地勢高低起伏的變動,更展現出火山心跳的無限生命力。

 

 

空 Void|寂靜之聲 Sound of Silence

寂靜並非完全無聲,而是萬物俱存。在聲音覺醒的時代,從聆聽寂靜開始尋回與自然的連結

聆聽,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個開始。聽覺在出生時是發展最快速的感官,也是死亡時最後一個消失的感官,但多數時候我們的聽只是被動聽見(hear)而非真正地傾聽(listen)。身處於城市中的現代人長期仰賴視覺作為理解環境的方式,時常忽略周遭的細微聲響。在這個聲音覺醒的時代,寂靜,是我們重新開啟感官與萬物連結的第一步,保持內在的空性與寂靜,方能接收大自然中地、水、火、風的萬籟之聲,從聲音中窺見萬物的微妙變化,形塑出對世界非同以往的印象。

 

 

地 Earth|地景之聲 Sound of Forest

360度環繞式聲景採集,聆聽陽明山最為神秘與寂靜的「三保」地景之聲(夢幻湖、鹿角坑、磺嘴山生態保護區)

大地是支持自然萬物的基石,為生命提供穩定的力量。陽明山國家公園擁有萬千變化的地形地貌,山脈、溪谷、湖泊、瀑布、平頂、盆地等,滋養著豐富而多樣的生態環境。展覽邀請聲音藝術家 Jez Fang 以360度環繞式聲景採集,收錄陽明山最為寧靜的三個生態保護區(夢幻湖、鹿角坑、磺嘴山),搭配山系攝影師陳敏佳的地景影像紀錄,邀請觀眾跟隨聲音的步伐走入陽明山的寂靜之地,感受獨樹一格的地景面貌,仔細聆聽大地承載的微妙訊息。

 

 

火 Fire|火山之聲 Sound of Volcano

來自地底的聲音訊息,展覽特製火山心跳聲紋裝置,見證大屯火山的脈動與生命力

火是一種能量,能將地球核心的物質形態轉化爲不同面貌。陽明山大屯火山群包含20多個火山體,近年來經由TVO大屯火山觀測站長期監測,證實其符合活火山之判定標準。火的熱量會產生高壓氣體、液體與特定頻率的振動,造成地鳴的現象。此次展覽將TVO大屯火山觀測站長期研究之火山科學資料,轉化為特製版火山心跳聲紋裝置,以藝術科普化的方式引領觀眾更認識火山。從聲音的波紋中窺見人耳聽不見的地底次聲波,自火山的聲音訊號見證地心的脈動、島嶼的生命力。

 

 

風 Wind|野鳥之聲 Sound of Wild Bird

15隻草山野鳥獨特鳴聲 plus 大冠鷲、臺灣藍鵲生態標本,特邀音樂家 PUZZLEMAN 客製草山野鳥 Beats!

風是無形無色的氣息,也是自由遼闊的象徵,萬物之聲無不經由風所傳遞於耳,尤以在風中飛行的野鳥最具代表。陽明山國家公園鳥類豐富多樣約有138種,時常能聽見鳥鳴響徹於空中、樹林、草叢及溪畔間,在山間交織成層次豐富的鳥鳴交響曲。展覽除了可以聽見15種獨特而多元的野鳥鳴聲,此次特別邀請音樂家 PUZZLEMAN 製作草山野鳥Beats,邀請觀眾一起參與聲景創作的體驗,同時也與菁山自然中心調借野鳥生態標本,將沈寂20多年的大冠鷲帶進實驗山屋裡成為鎮屋之寶。

 

 

水 Water|療癒之聲 Sound of Healing

雨聲棒、海浪鼓、頌缽、種子手搖鈴,仿若水聲般的療癒樂器體驗

水是孕育生命的源泉,人體有70%是水,地表則有70%是海洋,聆聽水聲能讓失序的身體重新協調。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有13條河川呈現多樣的水系景觀,清亮透徹的潺潺溪流、氣勢磅礴的高聳瀑布、汩汩冒泡的地熱泉水等。展覽陳列數款彷若水聲的樂器讓觀眾體驗,如雨聲棒、海浪鼓、頌缽、種子手搖鈴等,彷彿沉浸在層次豐富的水聲中,聲音的波動像漣漪般與身體產生共振,透過和諧的頻率牽引,感受生命的流動與平靜。

 

 

火山咖啡推出展覽限定品項「Vol. H 火山心跳 」,淺中深三種火山焙度層疊風味,感受一趟火山的旅程。

廣受大眾喜愛的實驗山屋 1F 火山咖啡 VOLCANICAFÉ,以火山群地質特色出發,運用視覺意象描摹與產品風味想像,讓陽明山的在地風味瞬間立體化。原三款咖啡風味「霧氣」、「熔岩」、「火山礫」靈感取自鄰近景點小油坑的火山作用,萃取火山地貌顏色、溫度、聲響、氣味,轉化為咖啡的豐富層次口感。近期配合展覽推出新品項「Vol. H 火山心跳」,則將淺、中、深三種火山焙度層疊融合,體驗火山自噴發到冷卻的不同層次,創造前味活躍、尾韻醇厚的風味,點上一杯火山心跳聆聽火山的獨特語言。

2021 陽明實驗山屋:陽明奈奈 YANG MING NIGHT NIGHT|整體策展規劃

 

2021

陽明實驗山屋:
陽明奈奈 YANG MING NIGHT NIGHT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21/12/17(五)至 2022/03/20 (日)
  • 展覽時間|每週五、六、日 10:00-16:00
  • 展覽地點|陽明實驗山屋

  • 主辦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 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執行團隊
  • ▧ 企劃執行|許瑄芮、陳瑞淩、陳映璇
  •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 視覺設計|鄒昀達、吳柏翰、趙崇英
  • ▧ 空間營運|陳映璇
  • ▧ 展務營運顧問|翁熒熒

  • 展覽攝影|汪德範、趙崇英
  • 主視覺拍攝團隊
  • ▧ 陽明奈奈|盧奕樺 Pip
  • ▧ 攝影團隊|陳敏佳、李盈霞
  • ▧ 彩妝師|Kana Wang
  • ▧ 服裝贊助|團團TUANTUAN

  • 分區參展合作夥伴
  • ▧ 凝視夜徑|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吳士緯
  • ▧ 瞻望夜空|草山星空創辦人 張勝賢
  • ▧ 生態廊道插畫|李翰
  • ▧ 暗空資訊授權|台灣暗空協會、許舒安
  • ▧ 蛙鳴音檔授權|東華大學副教授 楊懿如博士
  • ▧ Night Spoken 影片授權|Rader Lane,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 ▧ 蛇類標本提供|兩棲爬蟲萬事屋 徐偉傑
  • ▧ 特別感謝|吳思瑤、馮亞敏、森³ sunsun museum、Rockland、雅士音響、Aerix Duet、茶籽堂
 
 

奈奈,night night,今夜也說晚安,
她想,輕輕凝視,暗空中的草山。
黝黑的眼珠裡,住著許多秘密,
一切都剛開始,在時間渡過陽明,
沒有光也很奈思。

٩(✿∂‿∂✿)۶


陽明實驗山屋第二檔微型展以「夜的陽明」切入主題,展開大眾閱讀草山之徑的時間維度,探討在燈火通明的時代造成的光污染(Light pollution)議題,同時結合陽管處近期著手推廣之暗空保育觀念,讓陽明山除了休憩健行的日常之外,也提供了關於夜的知性與樂趣,包含凝視夜行性昆蟲與動物的生態、聆聽草山夜鳴、一窺動物專用的地底涵洞走廊、夜空觀星等軸線,將夜裏豐富的科普知識藉由策展手法轉化,並透過復古三球儀、夜徑生態幻燈片、蛙鳴DJ唱片等道具與裝置設計,引領民眾以全新視角重新觀看「夜」的國家公園。在靜謐的黑夜裡,坐擁萬籟俱寂的山林,沈澱浮躁的身心,感受夜晚的陽明。

YANG MING Night Night|草山暗夜裡的閃亮大眼,虛擬人物「陽明奈奈」山系仙女下凡,打開大眾對黑夜的想像。

當夜幕低垂月光高升,陽明山徑間絡繹不絕的訪客多已離去,夜的陽明才正要開始。本次邀請到「O.OO」設計師Pip及山系攝影師陳敏佳,結合團團TUANTUAN提供的川久保玲時裝秀服,形塑陽明奈奈的精靈古怪,以電影式的海報打造全新視覺想像。在萬籟中緩步依循,全神貫注探尋著森林裡秘密,在手邊的燈源下,花草樹木顯露清晰精細的輪廓,許多白晝無法見得的美麗與驚奇,就此開啟想像的天地。

攝影|陳敏佳

 

 

OPENING Night|揭開・夜幕

光污染到生態失衡,暗空公園倡議到夜巡神祕陽明,一群復育黑夜的人們致力找回對大自然失落的感動。

自地球形成之初,萬物皆依循著太陽與月亮的日夜光暗變化,調節著各自的生命進程與節奏。人造光的發明逐漸打破生態的晝夜節律及行為模式,光的污染影響著人類健康、生態平衡、夜空觀星等問題。所幸世界上已有一群人開始嘗試暗空保育,國家公園的成立除了提供民眾休憩體驗自然,亦秉持著保育的使命,為野生動物保留一隅暗空綠洲,陽明實驗山屋這次以夜為題,在夜空下打開新的感知,引領更多人一起擁抱黑暗。

攝影|陳敏佳

 

 

STARING Night|凝視・夜徑

巨蛾展翅、昆蟲隱身藏匿蹤跡,紋路、色澤與結構,微距攝影下的暗夜風景

帶著一只放大鏡,對周遭細微事物的凝神注視,如夜裡的蛾展翅時的斑斕色彩、潛藏在樹枝間竹節蟲的修長輪廓、各式昆蟲絢麗纖巧的翅膀或是圓鼓鼓的身軀,甚至是蛇複雜而美麗鱗片、青蛙跳躍時的骨骼姿態。展覽呈現包含微距昆蟲攝影、陽明夜間昆蟲標本、蛇與青蛙爬蟲標本等,觀照方寸之間的紋路、色澤與結構,重新投以全新的凝望,就能看見生物的微觀之美,覺察自然萬物的深度魅力。

 

 

HEARING Night|聆聽・夜鳴

16種陽明青蛙組成的夜間超級樂團,結合DJ設備,用雙耳感受無光的黑夜

夜晚的聽覺總是靈敏,在萬籟俱寂的山徑間,更能清晰地聽見許多細微的生命。陽明山國家公園於2020年獲得「國際寧靜公園」(Quiet Parks International,QPI)組織的認證,成為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展覽內設有 DJ Y.M. Frog 陽明山16大發燒唱片精選試聽,享受臺北樹蛙、腹斑蛙、中國樹蟾等數十種的池畔蛙鳴,用雙耳去感受無光的黑夜,讓自己更深地融入環境中。

 

 

PEEKING Night|窺探・地底

動物專屬的高速公路夜間Party,攜手插畫家李翰一窺陽明山神祕地底生態隧道!

在實驗山屋旁不到一公里的百拉卡公路地底下,隱藏著3座微型動物穿越的生態廊道,肩負著減少動物路殺(Roadkill)事件的重責大任。平均每年有一千多隻野生動物在陽明山公路上遭車輛撞擊致死,陽管處於民國84年起,經過十年的收集、記錄、統計、研究,發展出全臺首創「動物穿越道路涵洞」的計畫。藉由插畫家李翰重新繪製的生態廊道,以及廊道裡的紅外線自動相機,偷偷窺探那些平常遇不著的夜行性動物吧!

 

 

GAZING Night|瞻望・夜空

來自宇宙的訊息,一卷留給2218年的紀實影片,plus 陽明山四季觀星指南!

人類史上總不乏對宇宙的想像,在地球與銀河間的星團、星座、星雲,無一不讓我們見證到永恆之美,在蒼穹浩瀚的夜空下,思索自然奧秘的體驗讓人為之心醉。從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授權的星空紀實影片中,看見人與星空的連結、宇宙的智慧。陽明山屬於臺北市光害最小的區域,在百拉卡公路、大屯鞍部停車場等,皆能進行星野攝影、裸眼賞星、領略四季特殊星象,帶著觀星基本配備,不用上高山就能體驗黑暗的幽邃!

攝影|張勝賢

 

 

火山咖啡推出新品項「奈奈的眼淚」與「奈奈鍋煮奶茶」,在陽明山的冬夜裡,點上一杯展覽期間限定,引領味覺經歷層疊豐富的旅程。

實驗山屋 1F 火山咖啡 VOLCANICAFÉ,以火山群地質特色出發,運用視覺意象描摹與產品風味想像,讓陽明山的在地風味瞬間立體化。原三款咖啡風味「霧氣」、「熔岩」、「火山礫」靈感取自鄰近景點小油坑的火山作用,萃取火山地貌顏色、溫度、聲響、氣味,轉化為咖啡的豐富層次口感。配合展覽推出兩款新品項「奈奈的眼淚」與「奈奈鍋煮奶茶」,在山間裡的冬夜氣氛,點一杯只在山屋販售的奈奈期間限定,才算正式拼上展覽的最後一塊拼圖。

2021 陽明實驗山屋 YANGMING MT. LAB|開門見山 OPEN!MOUNTAIN LAB|整體規劃設計

 

2021

陽明實驗山屋 YANGMING MT. LAB
開門見山 OPEN!MOUNTAIN LAB

整體規劃設計


  • 展覽日期|2021/08/06 (五) - 2021/08/29 (日)
  • 展覽地點|陽明實驗山屋(陽明山小觀音停車場旁)
  • 展覽時間|每週五、六、日 11:00-17:00

  • 主辦單位|文化部
  • 執行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
  • 合辦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 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執行企劃|陳瑞淩、許瑄芮、熊品勛、陳映璇、王昱惟
  • 視覺設計|劉子琳、鄒昀達、吳柏翰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空間營運|蔡瑋倫、施裴玲
  • 展務營運顧問|翁熒熒

Y.M. MOUNTAIN TEAM 陽明登山隊

  • 地質的陽明|陳子倢(扣扣)
  • 味的陽明|郭庭瑋(Wes)
  • 夜的陽明|吳士緯
  • 冒險的陽明|郭彥仁(郭熊)

Y.M. PODCAST 第一季來賓|(依錄製順序排列)

  • 詹偉雄、張元植、Tai Tai LIVE WILD(阿泰呆呆)、吳思瑤、吳書原、迪拉胖、PUZZLEMAN、郭彥仁、陳科廷、陳子倢、郭庭瑋
  • Y.M. PODCAST 開場音樂製作|顏社 PUZZLEMAN

  • 品牌周邊聯名|WISDOM、HANCHOR、KINTO
  • 森系選書|詹偉雄
  • 主題路線與蕨類計畫攝影|陳敏佳
  • 展覽攝影|汪德範
  • 展覽攝影協力|Tai Tai LIVE WILD(阿泰呆呆)、蔡瑋倫、施裴玲
  • 特別感謝|吳思瑤、龔書章、范成浩、郭城孟、臺大植物標本館、臺灣歷史博物館、森³ sunsun museum、Rockland、Aerix Duet、茶籽堂
 
 

陽明山,一直是臺北的後花園,自然與人文交錯衍生,也是世界少見的核心都市型態國家公園,擁有火山、森林、瀑布、山徑等多變的地形,擁抱豐沛自然資源。如果談到「設計」在國家公園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可以擁有許多的想像。

陽明實驗山屋的前身為位於陽金公路制高點的廢棄營舍,建立於民國60年代當時為警察駐在所,今已閒置多年,周邊連結草坡景觀與箭竹林步道,位於遊客中心分佈帶中樞,距離小油坑、冷水坑、擎天崗等皆屬裙帶距離方便抵達,在由文化部與設研院發起的「公共服務創新專業服務協力計畫OpenCall」計畫中,經過一年多來嘗試串連政府與民間資源、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為合作夥伴,透過設計與品牌思維導入,打造一座結合大眾體驗休憩、生態教育、設計品牌力的山中小屋。

在空間的佈局上,「山屋」作為棲居於自然中的主要命題,以木質調為基底,運用松木夾板染漆、回收舊建物木料板,搭配鐵件五金與木地坪,建構空間氛圍。移除夾層天花,還原建物原有挑高的雙斜屋頂,增加垂直向的通透感。保留最大面積的開窗可能,將山間雲霧與光線迎進實驗山屋的空間中,二樓以「巡山員」的研究宿舍作為發想概念,別於一般展覽展示設定,以山居的尺度感營造親切的觀看視線,你可以在手寫的筆記與手工剪貼的檔案資料中一窺陽明山的生態地貌與人文景觀,更可自由席地而坐,在山林書屋以及山屋電台的軟體內容設定中,輕鬆選擇休憩、聆聽或閱讀的姿態。

原位於陽金公路制高點的廢棄營舍,透過設計導入轉身幻化為具備動能的品牌山屋示範點

山屋的前身是陽明山警備駐在所,已經荒廢20多年。周邊連結草坡景觀與箭竹林步道,位於遊客中心分佈帶中樞,距離小油坑、冷水坑、擎天崗等皆屬裙帶距離方便抵達。藉由小尺度但擁有能量的設計策略導入,提升國家公園公眾服務創新質量,以此為出發點,讓大眾對於未來的全台國家公園擁有更全面、可預期的質變效應。

 
 

 

全新山屋品牌 CIS 釋出,媒合台灣設計打造專屬山系商品,將一級品牌帶上山

整體品牌 CIS 為由雲霧蒸氣構成的小山轉化,「漸層」、「詩性」為最重要的兩大核心元素,色彩設定黑與白兩色,搭配鮮亮的螢光綠為次要元素,強調陽明山冉冉白霧與翠綠芒草的屬從層次關係。

MOUNTAIN LAB GEAR 山道具將品牌識別與台灣設計媒合打造專屬陽明山的品牌商品,如跟設計品牌 WISDOM、HANCHOR 和 KINTO 合作,開發出一系列戶外機能服、登山背包、保溫瓶等商品,重塑遊客的體驗記憶,將豐沛的設計能量帶入國家公園中。

 
 
 

 

火山咖啡融入地質教育,在地風味伴隨感官體驗立體化

實驗山屋 1F 火山咖啡 VOLCANICAFÉ 以火山群地質特色出發,運用視覺意象描摹與產品風味想像,讓陽明山的在地風味瞬間立體化。

三款咖啡風味「霧氣」、「熔岩」、「火山礫」靈感取自鄰近景點小油坑的火山作用,萃取火山地貌顏色、溫度、聲響、氣味,轉化為咖啡的豐富層次口感。品牌 LOGO 設計以「火」的中文字構與火山噴發意象作為標誌,將焙度與地貌特性扣合,水藍、火紅、岩灰套入辨識色譜。

 

 

陽明桑陽明桑資訊站資訊站

INFORMATION HUT 山屋資訊站整合收納山林相關資訊及陽明山特色,透過視覺系統整合重新繪製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路線地圖,搭配每天的日出日落時刻,打開探索陽明的各種想像空間。山屋吉祥物角色——陽明桑也首次登場,以山形視覺印象與雲霧效果作為主體、輕盈線條勾勒其形象,配合山林守則情境帶領山友們輕鬆上山。

資訊站將實驗山屋周邊節點資訊統合,編整在地科普型知識,藉數位螢幕與紙本文宣並行傳遞陽明山魅力。

 

 

山屋裡的微型展,最高最小,巡山員的秘密研究室,一座國家公園的山屋美術館

拾階而上 2F MOUNTAIN RESEARCH 微型展,以「山屋設計事務所」為場景定調,有別於以往的美術館或展覽空間,專為陽明山國家公園進行品牌實驗與成立研究基地,解析陽明山豐富的自然路徑。現場可以看見散落的手稿文件、場勘地貌的紀錄照片、繪製到一半的平面圖,以及在陽明山展開基礎生態研究100M蕨類田野計畫的攝影紀錄。屋內木頭層架裡收納著生活感的睡袋睡墊,營造在山中小屋品讀展覽的愜意氛圍。

 

 

山林裡的知識選輯,森系書屋登場!30 本愛山人詹偉雄的精選書目

二樓端景處為 BOOK HUT 森系選書,利用原建築的斜屋頂,搭配長型方窗的綠景,塑造出迷人安定的木質調閱讀空間,翻閱與山林自然有關的書籍,偶爾走到屋外後方的箭竹林散散步,在知識與行動之間來回穿越。書架上的三十本書目,特地邀請到山界前輩詹偉雄規劃「森系選書」,每一本都有其舉足輕重的內涵意義,盼藉文字的力量引領觀眾以新的眼光看待國家公園與自然萬物。

 

 

Y.M. Podcast 山屋電台,點選入山,生活化的自然系聽覺體驗

實驗山屋正式啟用前期,Y.M. Podcast 陽明山屋電台成為第一步對外擾動計劃,從自然、設計、人文、音樂等多元面向切入,討論人與自然的關係,由格式設計展策總監格子擔任電台主持人,與各方領域的山行者們一起聊聊關於陽明山的大小事,以輕鬆的對談進入「人與自然的關係」、「設計導入國家公園」、「陽明山多元地貌與生態」等議題探討,期待開啟國家公園更多的可能性。

 

 

Y.M. Mountain Team 陽明登山隊帶路

前期計畫亦找來四位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一支「Y.M. Mountain Team 陽明登山隊 」,以田野踏察的形式,重新閱讀草山之徑,並邀請陽管處解說課及志工們加入,汲取隱藏在每條路徑裡的生態魅力。四條主題路線結合四種打開陽明山的方式:以親子教育的角度探索小油坑七星山;以風味的想像觀看二子坪面天山的野生植物;以夜間觀察視角窺探夢幻湖潛藏的生態魅力;以冒險的姿態挑戰小觀音山稜線、山谷、小溪等多變地形。後將四條主題路線轉化為摺頁DM,整合基本的地圖路徑、生態科普知識,更別出心裁配合主題加上「山徑導聆」QRcode,當觀眾離開山屋實際準備入山時,拿著這份 DM 即可帶走一段 Radio,讓不同領域的專業者帶領一同探索。

2021 台達電五十週年企業特展 Delta Newsroom|整體策展規劃

 

2021

台達電五十週年企業特展 Delta Newsroom

整體策展規劃


▧ 客戶|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策展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文案統籌|陳德政

▧ 展覽企劃執行|陳瑞淩、熊品勛、陳映璇、許瑄芮

▧ 整體視覺統籌|鄒昀達、劉子琳、吳柏翰

▧ 整體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展區機械手臂裝置開發建置|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展區動態影像製作、50週年LOGO動態製作|深度設計 陳青琳

▧ 展區插畫設計繪製|劉正堃 Abei

▧ 展場影像紀錄|汪德範

 

猶如走進一份歷經百年的立體報導專刊

「一家企業的成長如同一棵樹的生長,需要空間養成,也需要時間孕育。」台達由鄭崇華先生創立於1971年,至今已成為交換式電源供應器與散熱解決方案的全球第一領導廠商,堪稱環保節能的台灣之光。秉持「環保 節能 愛地球」的經營使命,不斷提升產品的能源轉換效率,減輕地球暖化對人類生存的衝擊,亦長年將目光關注於環境保護議題與相關倡議行動,如珊瑚復育行動、綠建築捐建等,讓「減碳」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動詞。

企業的編輯室,說一個面向大眾的企業品牌故事

2021年恰逢台達走過50年、迎向下一個50年的重要時刻,期待透過企業內部特展梳理半百年來的足跡。面對「描繪一間企業的體質輪廓」之任務,提出「Delta Newsroom」企業編輯室概念的策展主軸,從第三人客觀視角對企業進行採訪、編整,藉由大眾習以為常的高效率傳播系統「#報章新聞」方式作為溝通渠道,以「側寫視角、主題編輯、設計美學導入」收納轉譯企業故事、產品、願景、感謝夥伴等訊息內容,開展八個篇章主題「At the Front」(發刊言)、「Outline」(大事年表)、「Business」(事業體)、「Culture」(企業文化)等章節,#說一個面向大眾的企業品牌故事,創造猶如「#走進一份歷經百年的立體報導專刊」的展覽敘事。

 

 

設計導入的企業展,有感、翻譯、呈現

如何帶領觀者像是閱讀報章般輕鬆有感地貼近企業核心與初心,為思考設計導入企業展的出發點。從企業欲傳遞的訊息、產品優勢、精神願景中探尋導入的機會點,如「Delta Radio」以 Podcast 新型態傳播形式邀請台達電現任執行長、品牌長現身分享企業故事;「Business」透過插畫元素轉譯企業數據成效,讓數字更可被有感閱讀;「Delta Report」則以 Motion Graphic 從內容敘事、動畫視覺風格重新料理企業內涵、業務範疇、未來性,#賦予科技品牌有溫度的個性。

 

 

當報紙遇上機械手臂,設計X科技的展演

此次更以策展手法突破大眾對於企業展的產品陳列印象,於展場入口處呼應「Delta Newsroom」主題,透過與台達電內部的技術單位合作共創,實驗科技與人文結合的「#機械手臂翻玩報夾」意象裝置,以多元手法打開觀展者對於企業展的想像。

 

2021 LAVI™ laminate 建材展|美耐板創新研究室 Laminate Lab|策展規劃設計

 

2021

LAVI™ laminate 建材展|

美耐板創新研究室 Laminate Lab


▧ 客戶|鉅莊企業(LAVI 樂維)

▧ 策展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參展單位及特別感謝| 東海醫院、物外YSTUIDO、茶籽堂 cha tzu tang、22Studio、溫事X茶之器古書堂、羅翌慎 LOWE I SHENG、greenroom、WISDOM®、卵形 oval-graphic

▧ 空間|彭一揚、李翊勤

▧ 視覺|鄒昀達

▧ 企劃|陳瑞淩

▧ 展覽攝影|汪德範、趙崇英

 

樂維™ 新一代美耐板建材品牌(LAVI™ laminate)參與2021年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Taipei Building Show,此次委由格式設計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打造整體企業之展出空間,以策展手法突破大眾對於一般建材展的單一陳列印象,從「材質靈感研究室」概念出發,企圖打開觀展者對於材料、建材的美學想像,榮獲該屆建材展之優良參展企業形象獎。

材質即結構,以美耐板做出空間主題

常態的建材展觀展印象,大抵不脫離由高聳立面圍塑出的對內展示空間與制式的建材產品陳列,使材料多元使用情境無法於第一時間傳遞予觀者。在前期空間想像成型時,以「材料如何成為空間」進行思考、企圖用材質本身構築空間結構。上下層分別以夾板車溝、卡榫結合耐衝擊的康倍特板™組成斜板單元,進而排列成模組化的結構系統,展現材料本質魅力、同時打開了展區內外的通透性,外觀立面視覺上選用木紋系列建立漸層系統,傳遞「Nature 喚醒自然力」的品牌第一印象。美耐板即為結構主體,開啟其可作為空間主角的想像。

 

 

微型美術館,打造材質對話與使用情境

將策展意念灌注於建材展之中,以中央展台下沉設計,呈現完美無黑邊黑線技術,並精選10種特殊表面材展現應用情境。以材質元素主題出發(WOOD / 木、MARBLE / 岩、LEATHER / 皮革、STARDUST / 星耀等),邀請台灣10組材質擅長創意者參與材質對話,邀集台灣一級設計品牌參與,透過產品與美耐板展台的展示情境 Demo,將生活美學帶入,使觀展者第一時間擁有材料應用的具體想像。

 

2021 工廠革命 —— 裕邦窯廠復興計畫 YU PANG POTTERY|整體規劃設計

裕邦設計導入-02.jpg
工廠革命-傳產窯廠復興計畫 03.jpg
工廠革命-傳產窯廠復興計畫 04.jpg
裕邦設計導入-31.jpg
 

工廠革命-傳產窯廠復興計畫


// 裕邦窯業企業形象改造 //

  • 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設計總監|王耀邦(格子)

執行團隊

  • 企劃執行|許瑄芮、陳映璇、陳瑞凌、熊品勛、陳婕寧、劉力菁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張哲惟
  • 視覺設計|劉子琳、鄒昀達、吳柏翰、莊皓
  • 制服設計|WHITE ROCK 齊振涵、陳詩恩、鄭鈺錡
  • 工作站設計|無氏設計 吳孝儒、張修豪、黃郁玟
  • 見學插畫|劉正堃
  • 營運顧問|翁熒熒
  • 空間攝影|汪德範、陳思維、王昱惟、陳玟蒨
  • 文宣攝影|黃少柔

// T22 工廠見學改造計畫 //

  • 主辦單位|經濟部工業局
  • 執行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
  • 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特別感謝|林芳怡、徐景亭
 
 

裕邦窯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民國六十八年,原生產建築用紅磚,後因建築結構大量改用鋼筋混凝土,於民國七十年演進為從事專業磁磚生產。引進現代工廠的「6S管理」,六大現場管理準則作為廠區作業的基礎,穩定有條理的作業規範為企業品質保證的核心價值。

時代變遷傳統工廠如何透過設計驅動展現能量為企業加值?從品牌識別到空間場域,結合色彩計畫、動線指標系統與工作站設置,提升產業工作效率,並透過整合設計將磁磚生產過程規劃出一套完整之見學導覽體驗,藉設計引領企業轉型升級,翻轉工廠成為地方力量。

從品牌重建的設計思考切入,重新打造整體識別CIS並延伸至工廠制服、網站與形象影片,提升對外形象感與專業度。以企業精神6S為原則,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關注內部員工群體發展與,穩定生產、輸出精準、向前驅動。

在長時間與製造業的溝通中,將設計導入原有工廠6S管理系統並扣合企業精神,進行整體廠區垂直整合改造。包含廠區閒置空間新設再造如員工休閒中心、咖啡閱覽室及磁磚藝術廊道、優化警衛室與建築外牆,凝聚員工向心力與素質提升。

 

企業識別 ///

CIS在設定上除了印刷品項的製作,還須考量未來實際在廠區現場的諸多立體應用規範,為了凸顯相對較暗沈的廠區空間,使用象徵窯廠前身的磚紅亮橘作為主基調,並結合磚廠釉料燒製技術,與企業端共同開發了專屬裕邦窯業的磁磚特別色,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磁磚指引標牌。

 
 
 

制服設計 X WISDOM///

「在工廠第一線工作的人通常對於自身服飾的識別相對沒那麼要求,視覺上也偏向單一統合。面對這樣的案型,我們著重於如何依循產業別的實際需求植入規劃好的CIS系統,將設計做出好的發揮,讓原本WISDOM品牌擅長的設計手法,去做出更貼近實際使用需求的調整。在布料的選擇上必須要去支援到實際的使用情境,例如窯業廠區的環境溫度高達40多度,需要快速排汗、透氣、快乾的布料,版型除保有特色也需符合高強度的肢體動作舒適度,在這樣具體的需求下,同時傳遞出企業精神。」

──── WISDOM設計總監 齊振涵

 

烹土見學///

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將磁磚生產過程規劃出一套完整之見學導覽體驗「烹土見學」,藉設計引領企業轉型升級,翻轉工廠成為地方力量。

 

2021 森3|日日森 Nichinichi Mori|整體策展規劃

DSC03229.jpg
0-4.jpg
0-8.jpg
all-3.jpg
DSC02765.jpg
DSC02896.jpg
 

植物 X 古物 X 咖啡 X 市集

一座日系森林,陪你每一日


///日日森 Nichinichi Mori ///

  • 日期|2021/04/10 Sat. > 2021/05/2 Sun.
  • 時間|12:00 - 20:00
  • 地點|森³ sunsun museum
  • 票價|免票券入場,低消一杯飲品。

  • 主辦單位|森³ sunsun museum
  • 協辦單位|太研規劃設計、裏山 うらやま
  • 策展人|格式-王耀邦(格子)
  • 景觀設計|吳書原、耿寧
  • 古物植栽|裏山 うらやま
  • 企劃執行|蔡瑋倫、施裴玲
  • 主視覺設計|卵形-葉忠宜
  • 空間植物燈|OURA
  • 空間攝影|Kris Kang
 
 

身兼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的前衛作家李歐納在「擺放的藝術」一書說到:物件擺放如同語言,兩者皆是溝通的媒介,物件擺放進行的是「視覺溝通」,並與語言一樣,擁有一套「溝通系統」。花草樹木包裹的森³ 在午後的微光閃動下顯得更加溫暖。植物和古道具隨著時間推移和流動,自身與擺放的組合在空間中隨機的不停變化,每天都有新的樣子。時間緩慢地在空間與古物的交錯中流動。都市裡的懷舊日式密林成了一片片可以帶回家陪你一起生活的風景。

咖啡香氣停留在空氣裏,森³  bar 成了香料實驗室,薄荷與迷迭香的味道沾上了指尖。梨花用呢喃細語說出的故事來自昭和時代,她看過的百年景色裡,從今以後也會有你的身影。

初春之際在美術館裡的五感體驗,是日常療癒,也是美好風景。

all-1.jpg

在一次探訪陽明山的旅程中,結識了專營日本植栽庭園樹的秘密苗圃→裏山:憑藉著對日式盆栽的熱誠與喜愛,他們累積了數十年的栽培技術,在原生態不被破壞的狀況下將喜愛日式植栽的心從日本引進,一起栽進了赤玉土裡。

日日森於此開展,一片藏著許多日本故事的秘林,邀請景觀設計師吳書原,以淨白的森³作為溫室載體,以不同角度切入,呈現新的生活地景,從日常生活到文化歷史脈絡的梳理。黑松的蒼勁優美、紫藤開花之時的顏色、在微風吹拂下翩翩起舞的赤紅色羽毛槭,展覽、日系植物市集、手摘植飲,除了了解植物的多樣性與其背後的故事之外,也能為自己的生活空間增添一份療癒綠。

期望帶給觀者不同的植物觀賞與接觸體驗,除了花市之外,從盆景到包圍城市的遠山都能成為日常接觸自然的光景,實驗性的場域成了城市綠洲,喝下一口山系咖啡,大人的植栽課從生活中養成。

all-2.jpg
 

 
0-2.jpg

那些舊時代的美好事物

除了植物與咖啡飲品之外,此次我們準備了一些美好回憶想和大家分享:來自日本被細心保存的二手古物。

懷舊氣息濃厚的他們在等待被賦予新的價值與故事,契合著咖啡的香味,空間染上了一絲舊時代的浪漫,歡迎光臨,我們可以一起回到過去。

|參展人介紹 → 裏山 うらやま|

隱藏在山裡的植物與古物選物店。創立於1896年,在台日皆有苗圃。專營日本盆栽庭園樹的種植及推廣,台灣第一家以貨櫃裝運日本庭園樹進口的公司。並致力於將日式盆栽美學推廣至日常生活。1999年成立了日本子公司開始建立品牌,經過30多年引進日本的經驗及實際的養護操作,提高了進口大樹的存活率,並提升了庭園景觀觀賞價值。7年前開始引進日本古物,期望賦予古物件背後的故事價值,時間在山裡留下年輪與四季,舊時代的美好事物留給了裏山。

 

 
0-5.jpg

森呼吸後,來一場特別的嗅覺饗宴

藍莓的香甜、薄荷與迷迭香的清爽、柚木的沉靜,把時間調慢,留給每個值得佇足的小角落。別忘了用靈敏的嗅覺,體驗空間裡瀰漫的迷人香味,感受生活裡的芬芳馥鬱。

|參展人介紹 → 吳書原|

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設計總監,曾經手美軍俱樂部、台中花博、西區門戶計畫等景觀設計,過去的作品中,總能發現他追求自然野放的設計美學,並致力於台灣原生種的復原。在因緣際會之下參觀了裏山苗圃後,發現現在的技術除了能保護原生物種不被侵害以外,更能將日本樹種存活率提高至百分之八十以上,氣候繁複的台灣反而成了獨一無二的載體,希望透過這次的合作,進而改變國家對於新物種引進的新觀念,對於日本植物有更多的認識,甚至能被消化且自然而然地成為日常中的一部分。

 

 
170332116_975561546547947_7230185801330234425_n.jpeg

⓷ 君の名は?

如詩般的文字,就是他們的名字。

此次邀請到藝術家Afra為日日森執筆,將草木的蒼勁與優雅用書法做詮釋。靈魂寄託一筆一劃,記錄生命故事外,也成了美好風景。

 
 

2020 桃園文博會╱結桃子展區|一種在地:發現!最野桃原味|整體策展規劃

2020桃園文博會-93.jpg
2020桃園文博會-95.jpg
2020桃園文博會-96.jpg
 

2020 桃園文博會 結桃子展區 一種在地|發現!最野桃原味


  • 分區策展人|郭庭瑋 / EMBERS 主廚、王耀邦(格子) / 格式設計展策總監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文案統籌|陳志煌 / Fika Fika Cafe 創辦人
  • 行銷海報文案|阿潼
  • 內容攝影|陳敏佳 / 明室意念 負責人
  • 在地合作|桃園復興區卡普部落、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
  • 特別感謝|瓦利斯・哈勇 / 泰雅族藝術家、羅程瑋 / 文化工作者
  • 植物景觀統籌設計|CNFlower

  • 執行企劃|陳瑞淩、許瑄芮、熊品勛、王昱惟、陳映璇
  • 視覺設計|鄒昀達、劉子琳、楊順志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在原住民的知識體系裡,我們會說一件事必須被四種面相向的存在所認識,才能被真正的了解,那四種存在是:心智、身體、情感、精神。」
— Robin Wall Kimmerer 羅賓‧沃爾‧基默爾

烹飪是人類身分認同、生物特性與文化的核心,本展區主題以「一種在地|發現!最野桃原味」為核心,自桃園原住民原鄉 — 復興區切入,邀請擁有原民餐飲文化及食材研究經驗的 EMBERS 主廚郭庭瑋 (Wes),與本次桃園文創博覽會的總策展人王耀邦共同策劃,以「風、水、火、土」四大元素為軸,深入復興山林部落進行田野勘查,追溯探究狩獵、漁獵、野菜採集到農耕文化等,經由原民飲食文化的展策鋪陳梳理,最終實際打破食物印象的界線,創作出屬於當代的新原民料理,輔以視覺與形象規劃策略,以及藉由桂竹這項跨越文化、生活、空間的在地產業,提供觀展者新的飲食文化路徑,重塑桃園原民新魅力,發現!最野桃原味!

Beverage 風|behuy 生命氣息 / 馬告糖漿・文旦柚・青檸・薄荷橄欖油・柳杉純露

Appetizer 水|quleh balay 真正的魚 / 米糠醃漬苦花魚・河苔・青檸・魚骨高湯

Main Course 火|puniq syam 火花 / 山豬肉・龍眼木・甜菜根・大麥・豬骨高湯

Dessert 土|sbing ruma 甜竹 / 桂竹・麻竹筍・小米

2020桃園文博會-117.jpg
 

 

風 behuy

「風 behuy 在泰雅族語中有『靈』的意思,代表著一種神秘、可以撼動環境的自然能量。」

風,是「風土」、「風味」與「氣味」的集合,山野裡的風吹撫著土壤,孕育出山間作物的千香百味。原住民擅以進入森林採集野菜、果實、種籽等,萃取植物的天然風味入菜。因為風沒有實際形體,一旦沒有了顏色與形狀,我們只能以嘴巴品嚐口感,以鼻子品聞辨味,面對無形有味的「風」,原始感官知覺成為與風味溝通的主角。

 

 

水 qsya’

「大自然的河流及其支流,就是泰雅世界展開的座標軸線。」

水,不但能夠飲用,維繫著生命,更是山林生態系的基本元素。泰雅族的棲地傳統上與水域形成共構關係,從遷移到建立部落,與河流都有密切的關係。河流在傳統泰雅族社會中,是將人和人、部落和部落連結在一起的重要關鍵,亦使泰雅族發展出傳統的漁獵文化。從此水資源在哪裡、泰雅族的棲地就在哪裡,溪流是族人重要的生命依據。

 

 
 

 

火 puniq

「它是永續的,火是象徵泰雅族的生命,這個家屋的生命。」

篝火堆是原住民火文化的最佳代表。獵人出外打獵或特定祭典時,火堆延續日夜、從不熄滅,像是生命的延續。到了新的地方燒墾、處理獵物都與篝火堆有關。打獵時篝火堆不熄滅意味著事情進行中的儀式,回到獵寮後火堆又成為取暖、烘乾與烹飪的工具。獵寮是人與自然連接的樞紐,是獵人在荒野間的第二個家,獵寮之火更是一個分享的開始。

 

 

土 uraw

「有泰雅族的地方就有桂竹,一根竹子撐起無數個家庭的經濟命脈。」

泰雅族人歷代遷徙、所到之處皆會在部落所棲土地種下桂竹。桂竹屬於散生竹類,看似各自獨立的竹子,地下莖其實是彼此相接、不斷蔓延的,每當種下即成滿山遍野的桂竹林。桂竹提供泰雅族人遮風避雨的建材、生活器具的原料,桂竹筍亦是重要的食物來源。土地孕育出桂竹,桂竹支持且滋潤著泰雅族人的生活與命脈。

 

 

2020 桃園文博會╱結桃子展區|一種探索:如果山是一所學校|整體策展規劃

2020桃園文博會-98.jpg
2020桃園文博會-104.jpg
2020桃園文博會-137.jpg
 

2020

桃園文博會 / 結桃子展區
一種探索:如果山是一所學校

整體策展規劃

  • 分區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格式設計展策總監
  • 參展人(按姓氏筆畫排序)|呂忠翰/台灣探險家、吳士緯/蛾類研究者、林暐翔 / 植物生態教育研究者、凌宗湧/花藝生活美學家、陳子倢(扣扣老師)/ 親子創新教育專家 、陳敏佳/山岳攝影師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採集協力&特別感謝|魏泰裕、朱祐璽、林詠翌、張悅慈、謝承恩、陳奕翔、王致圍、郭庭瑋、李秉軍

  • 執行企劃|陳瑞淩、許瑄芮、熊品勛、王昱惟、陳映璇
  • 視覺設計|鄒昀達、劉子琳、楊順志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人生就是不斷找尋身心的平衡,衡量前進或後退。
— 呂忠翰/台灣極限登山家

影像製作|陳敏佳

如果山是一所學校,她可以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啟發?許多人也許還不知道,桃園地區的山林資源佔地達1/3,擁有最為多樣的生態系統與豐富的地形地貌,本展區以實際的山林課程探索作為未來推動國小學生「面山教育」的一個契機,將桃園在地的特有中級山自然風貌納入教育的一環,帶領桃園八德大忠國小的師生一同在3天2夜的行程中走訪桃園「復興三尖」中的那結山。當都市中常見的輔導課、美術課、體育課、自然課、戶外活動等課程都在自然生態的擁抱中發生會是什麼樣的姿態?教育層面非常的廣闊,以山為師,打開圍牆,躍上野性的桃園,歡迎一起進入山的教室。

野的教室

生態廁所,也稱作乾式廁所、堆肥式廁所,它的運作不需要「沖水」,也不需要化糞池、污水管線。它可獨立運作,大小便都集中在桶子中。如廁之後要加入木屑,因為木屑可吸收水分,有除臭功能。木屑也是微生物分解排遺的要素,「碳氮比」正確,排遺才能順利分解回歸土地。

 

 

心的教室

一趟面山的旅程,是最好的生命學習。學到面對極限、恐懼與未知,只有一條路往前走。是一種對陌生環境的探索、一種對自然奧秘的探索、一種對生命敬畏的探索、一種對人與人關係探索的學習。回頭看,讓孩子為自己的勇敢用力喝采。

 

 

夜的教室

當夜晚亮起第一盞燈,看見大自然中這麼多趨引而來的美麗蛾群,小孩子的驚喜很直接,第一次見到這麼多奇特的生物,第一次感受到知識可以如此立體、環環相扣。知識再也不是壓縮在紙本或網頁中由撰文者所指引的腳本,山林教育透過各種感官的開啟滲入到未來的日常...。

 

 

美的教室

麻繩構築的網面,彷彿蜘蛛結網。“為什麼我們要跟蜘蛛學習?”小朋友單純的疑問同時也提醒我們必須在自然面前保持謙卑。蜘蛛面對生命取之有道,課程希望引導孩子以不破壞山林平衡的方式創作,培養美的眼睛,撿拾落花、枯葉,改變花藝必須使用工具的慣用形式。透過觀察、採集,重新描繪人與自然共同遺留的軌跡,帶領孩子透過創作,看見桃園中級山生命的企圖心。

2020 桃園文博會╱結桃子展區|一種回歸:翻轉客家新花布|整體策展規劃

2020桃園文博會-32.jpg
2020桃園文博會-39.jpg
2020桃園文博會-09.jpg
2020桃園文博會-43.jpg
 

2020 桃園文博會 結桃子展區 一種回歸|翻轉客家新花布


  • 分區策展人|劉正堃、張芝菁 / 大象兔有限公司
  • 共同策展人|齊振涵 / WISDOM® 主理人、王耀邦 / 格式設計展策
  • 展覽執行|大象兔有限公司、格式設計展策
  • 企業合作|WISDOM®
  • 創意總監|齊振涵

  • 服裝設計製作|李嘉泉
  • 設計助理|鄭鈺錡、李柏翰
  • 布花設計|大象兔有限公司
  • 時尚攝影|陳思維
  • 彩妝與髮型|黃俊樺
  • Model|陸夏、黃信助
  • 海洋之聲裝置|張巧怡
  • 展場攝影|汪德範
  • 特別感謝|新光紡織、周錦宏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姜義溎 / 新屋庄文史工作室、桃園市新屋區社區健康營造協進會

  • 執行企劃|陳瑞淩、許瑄芮、熊品勛、王昱惟、陳映璇
  • 視覺設計|鄒昀達、劉子琳、楊順志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對討海人言,當船航入海,便如身體的直接航入海,澎湃海潮、陷阱暗流、魚獸兇猛、天候瞬變,當無所依憑的討海人起身站立,且向著大海撒網的同時,便將自己直接撒入了變動不測的海洋宇宙中。巨浪、漩渦、險溝、暗流,一一都是生存的隱喻,也是戰場之所在。
— 

臺灣文學作家 - 廖鴻基

走入桃園濱海沿岸實地採集,依循著漁網的印記尋找「海客文化」,與上千名民眾共同拉起牽罟記憶,展現桃園客家族群的團結。原本居住在山地或平地的客家人移居到海邊,為了生存,在保有原有的生活習慣與個性特質的同時,也融入了討海人的瀟灑性格,因地制宜而適應了近海的自然生活環境。

與在地石滬專家姜老師的訪談中,了解海客族群至今秉持著「保留、傳承、發揚」的精神,藉以了解「海客」討海人生,跳脫大眾對客家人的既有印象,海客們因為長時間需要搏浪出海,活出了族群特有價值觀。ELEBBIT大象兔 們從中汲取靈感製作紋樣,WISDOM® 以時裝設計轉繹,凝聚出走路有風的海客精神。

 

 

HOIˋ-HAGˋ PATTERN-A|穿插交疊 - 線

經過實地的踏查與專家的訪談,漸漸地對這特殊的海洋客家文化感到著迷。 其中最吸引我們的,是原本居住在山地或平地的客家人移居到海邊,為了生存,在保有原有的生活習慣與個性特質的同時,也融入了討海人的瀟灑性格,因地制宜而適應了近海的自然生活環境。

 

 

HOIˋ-HAGˋ PATTERN-B|從葉出發 - 點

桃園的新屋、觀音、大園這塊面對台灣海峽的海洋客家廊道,是濱海客家人賴以生存的海岸家園。黃槿抗風抗旱耐鹽,它的用途很廣,黃槿樹除了是沿岸一帶主要的防風林植物之一,過去沿海的客庄也常拿黃槿葉來當作蒸粿的墊片,加熱後可散發出特殊的香味。 如果說油桐花是山區的客家文化象徵,那麼黃槿就是海客文化的代表了。

 

 

HOIˋ-HAGˋ PATTERN with WISDOM®|海客花布新浪潮

深耕台灣的時裝品牌 WISDOM®,運用桃園海客新花布,透過設計轉譯及時尚輪廓來回應,藉此重新找到與新世代對話的可能性。 將桃園海客新花布及時尚服裝設計,結合模特兒妝髮及肢體,透過時尚攝影,融合萃取自當地的靈感,帶來海客文化的全新詮釋。

 

 

HOIˋ-HAGˋ PATTERN-C|自然砌合 - 面

「石滬」是台灣沿海會出現的一種捕魚方式,透過沿岸石材的堆砌與海洋的潮汐來捕捉漁貨。在新屋一帶的石滬是由在地的鵝卵石石材堆砌而成。獨特的堆砌方式,加上後來長期附著在石縫之間的貝類天然黏著劑,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紋理。

2020 桃園文博會╱走桃花展區|一種高度:三分之一桃園|整體策展規劃

2020桃園文博會-80.jpg
2020桃園文博會-76.jpg
2020桃園文博會-78.jpg
 

2020 桃園文博會 走桃花展區 一種高度|三分之一桃園


  • 展覽總策劃|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展覽植物景觀統籌設計|Tsung Yung Lin CNFlower

  • 參展人(按姓氏筆畫排序)|呂忠翰/台灣探險家、吳士緯/蛾類研究者、林暐翔 / 植物生態教育研究者、凌宗湧/花藝生活美學家、陳子倢(扣扣老師)/ 親子創新教育專家 、陳敏佳/山岳攝影師

  • 採集協力&特別感謝|魏泰裕、朱祐璽、林詠翌、張悅慈、謝承恩、陳奕翔、王致圍、郭庭瑋、李秉軍

  • 展覽攝影|汪德範

  • 展覽影像紀錄|叄喜映畫
  • 展覽行銷文案|阿潼
  • 北橫國家公園插畫| manual for all

  • 執行企劃|陳瑞淩、許瑄芮、熊品勛、王昱惟、陳映璇
  • 視覺設計|鄒昀達、劉子琳、楊順志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務營運|翁熒熒
 
 
在這個世代,需要一個用自己的身體去理解土地的方式,往自然裡去探尋。
— 策展人 王耀邦(格子)

從不同高度觀看桃園會是什麼樣子?或許許多人不知道桃園的市界面積高達1/3腹地是茂密的自然山林,開展前數個月,一群採集者們逐步挺進,走向桃園的山。透過身體實際攀登桃園「復興三尖」之一的「那結山」,朝著城市中的三分之一之地,嘗試挖掘原始真切的「地方」,透過採集者第一手的生態觀察、策展編輯、攝影、等視角凝視回望城市中的山林。

那結山,又稱那是山,與夫婦山以及復興尖山合稱復興三尖。採集者沿著台七線行駛於桃園復興區抵達入山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叢林地景,接著開始習慣與潮濕的天候共處,再者是詭譎多變的中級山地形。相較於百岳不斷向上攀登的抽離感,在這裡你會聽見巨大轟鳴般的蟬聲交響、你會相遇瑰寶般的昆蟲植物、你會看見一片全然無法迴避的綠,走進山林的這一刻,透過五感,土地與個人的關係就此開始產生連結,腳下踩的每一步濃縮各種野、各種未知,地方魅力在此之間隱隱種在心中,從身體出發的創造性視野亦改寫著觀看地方的方式。

影像拍攝|陳敏佳

 

 

土之間

「生命並不孤立存在,而是一張龐大精密的網。人類隸屬這複雜的生命網絡當中,重點從不在於個體,而永遠在於關係。」 生物學家 大衛・喬治・哈思克 David George Haskell 《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踏上土之間,桃園中級山林相的叢林映入眼簾,以自然地景為序言開啟對於城市的再認識,重新聚焦我們的目光於桃園最原始的土壤底蘊—面積佔比1/3的自然山林。以樹見林、以樹見山,自土壤走向一棵樹,一個個以光盒子裝載的地理、生態、人文山林數據,待觀者自行入山探索新發現;透過社會觀察、生態觀察等採集者視角出發的山林導讀,重新聆聽來自山林的訊息。為何我們要凝視一座城市中的山林?拾起放大鏡進入1/3桃園觀察城市生成與積累的線索,爬梳城市與山林交織而成的網,打開人們心中的山的桃園,走向城市中的荒野、感知生命與自然的連結,地方之美與心中解答或許油然而生。

2020桃園文博會-76.jpg
 

 
2020桃園文博會-74.jpg

聲之道

自然的美與真實

「不管有任何的人進入,這個山依然用著他的生存方式存在著,所以這是我認為山林裡面最大的魅力—大自然完全不為了人而有所改變的生活著。」 — 花藝生活美學家 凌宗湧

 

 

葉之間

「『看見』的秘密是高價的珍珠。」_美國自然書寫者 安妮・迪勒 (Annie Dilard)

相較於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台灣百岳,位於1500-3000公尺中級山域的林相與生態更為豐富,是台灣最具特色的自然資產。觀看葉之間,以桃園那結山實地野外生態採集為引子,透過微觀森林中較少受到關注的落葉腐植層、中級山蛾類、蕨類,打開桃園山林生態瑰寶之窗。以新視野微觀自然、敞開感知邊界,觀察看似微小平凡的事物,未曾被看見的豐富細節與訊息就在那裡。

吳士緯/蛾類研究者

2020桃園文博會-83.jpg
 

 
2020桃園文博會-81.jpg

峰之間

「所有偉大文明的根基都來自地方,哪怕只是想要充分了解一個領域或是一片土地,也須要耗費一生的時間。」 — 愛爾蘭詩人 派翠克・卡瓦納(Patrick Kavanagh)

眺望峰之間,鏡中森林世界投射不同視角對於自然山林的未來想望,面對台灣近期山林解禁後,台灣人與山的再次相遇、與自然的再次認識,我們將可如何思考山林的未來性?以桃園預計於2023年完成的北橫國家風景區為例,透過北橫國家公園的「山林護照」模擬,試圖引領思考、重新定義這個世代國家公園的價值以及山林的價值。試想一日,走出桃園機場,你拿著北橫國家公園的山林護照,走上一段文化的起點,登上山,用另一種高度看待桃園。

2020 桃園文博會|走桃花 RUNNING TAOYUAN|整體策展規劃

2020桃園文博會-27.jpg
2020桃園文博會-11.jpg
2020桃園文博會-20.jpg
2020桃園文博會-04.jpg
2020桃園文博會-19.jpg
2020桃園文博會-01.jpg
2020桃園文博會-22.jpg
2020桃園文博會-70.jpg
2020桃園文博會-07.jpg
2020桃園文博會-05.jpg
2020桃園文博會-33.jpg
2020桃園文博會-62.jpg
2020桃園文博會-14.jpg
2020桃園文博會-15.jpg
 

2020

桃園文博會|走桃花
RUNNING TAOYUAN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20/10/31 (六) - 2020/11/8 (日)
  • 展覽時間|9:00-18:00 每日開放
  • 展覽地點|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桃園市中壢區龍吉二街155號)

【 2020 桃園文創博覽會|走桃花 RUNNING TAOYUAN 】

  • 指導單位|文化部、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
  •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經濟發展局、原住民族行政局、客家事務局、農業局、教育局、青年事務局
  • 總策展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總策展人|王耀邦
  • 分區策展人(按展區排序)|黃偉倫、梁懷志、方序中、劉正堃、張芝菁、徐景亭、郭庭瑋、SyndAvant、地平線文化事業、禾云創意
  • 參展人(按展區排序)|呂忠翰、吳士緯、李秉軍、林暐翔、凌宗湧、詹偉雄、陳敏佳、齊振涵、陳子倢、陳志煌
  • 在地合作(按展區排序)|新光紡織 SHINKONG TEXTILE、桃園藝文陣線、和成客家八音團、望見書間、桃園市大忠國小、桃園復興區卡普部落、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洄游創生
  • 展覽植物景觀統籌設計|CNFlower
  • 展覽攝影|汪德範
  • 展覽影像紀錄|叄喜映畫
  • 展覽行銷短片|dosomething studio、尖蚪映畫
  • 展覽行銷文案|阿潼

  • 執行企劃|陳瑞淩、許瑄芮、熊品勛、王昱惟、陳映璇
  • 視覺設計|鄒昀達、劉子琳、楊順志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展覽影像紀錄製作|叄喜映畫Sense Cinema
  • 展覽影像紀錄攝影|陳韋翰 Miles Chen
  • 展覽影像紀錄剪輯|程紀皓 Howard Cheng
 

展覽行銷短片|dosomething studio、尖蚪映畫

 

 

2020 桃園文創博覽會,坐落於富含歷史記憶的桃園龍岡眷村「馬祖新村」,以「走桃花」作為活動名稱與宣傳主調。走,有閩南語「跑」的意涵,引申為地方城市透過文博會的舉辦向前邁進的動能意象,是動詞,同時也擁有參與祭典或節慶的語境。

桃花本身花朵豐腴,色彩豔麗,象徵著桃園內部的地方能量透過設計創意的牽引擾動,於焉開花結果。 從地方輪廓或城市行銷的體質來探討,無論本地或外地民眾,對桃園地區的整體面貌相對模糊,僅停留在名產、老街、機場等符號式的零星印象,文博會的核心為文化、產業、創意和設計,強調地方文化內涵,更闡明了「設計」的重要性,此次展會試圖透過「編輯地方」的採集精神,從挖掘桃園自身底蘊與價值的「走桃花」文化展區、運用設計能量結合桃園產業進行創新實驗的「結桃子」議題展區,到結合展售消費與在地故事的「大桃林」體驗展區,在眷村空間中打造一個嶄新的文化桃林,散發觀者料想不到的地方活力與光彩,從「自然山林」、「人文記憶」、「產業創新」、「文化轉譯」等視角重新編整地方的土壤底蘊,走桃花!一個跨域、共感、行動的地方文博會。

2020桃園文博會-08.jpg

開在眷村裡的朵朵驚喜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有蕡其實、其葉蓁蓁。」

本次桃園文創博覽會以代表桃園的市花「桃花」意象做為視覺上的主軸核心元素,並納入了整體展覽之識別色彩計畫與未來展會視覺系統的延伸應用,主色調彰顯了眷村較為豐厚歷史感的墨綠背景質感,輔以具有自由形變特徵的數位枝幹符碼,最終開出桃色的花朵,綻放出桃園地方特色的魅力光彩,呼應本屆桃園文創博覽會「走桃花」的文化動能與精神。

 

 

展區延伸策略

因應各展區調性與分野,從主視覺進行發展,分別制定「走桃花」、「結桃子」、「大桃林」的主要色系,三張具有展區識別功能的海報可再次連結成一完整畫面,針對議題區域的視覺海報則運用其內容代表性的主題視覺元素與符碼相應搭配,結成系列性的視覺印象。

 

 

🅐 走桃花 — 文化展區

創造認同,藉由地理地貌(空間)、人文的演變(時間)的梳理,建構一種內觀的城市演化秩序。

  • 一種高度|三分之一桃園 分區策展人 / 王耀邦(格子)
  • 一種頻率|多元的桃園之聲 分區策展人 / 黃偉倫. 梁懷志
  • 一種共生|桃園的記憶 分區策展人 / 方序中
 

 

🅑 結桃子 — 議題展區

創造機會,藉由文化議題的擾動,媒合地方政府、產業與設計進行未來性的實驗探問。

  • 一種回歸|翻轉客家新花布 分區策展人 / 劉正堃. 張芝菁
  • 一種探索|如果山是一所學校 分區策展人 / 王耀邦(格子)
  • 一種創新|新芽浪潮 分區策展人 / 徐景亭
  • 一種在地|發現!最野桃原味 分區策展人 / 郭庭瑋. 王耀邦(格子)
  • 一種未來|2020 桃園設計獎 — 前衛創造 分區策展單位 / 前未創造有限公司
 

 

🅒 大桃林 — 體驗展區

創造體驗,藉由消費性的文化商品與美學引導,讓民眾從生活中感受到五感的文化魅力。

  • 大桃林市集| 集結在地文化、產業與創意的跨域能量展現,透過五大桃林展售合一的實際體驗,邀請民眾從議題過渡到體驗,結合日常生活、飲食文化,一窺桃園文創產業的多元可能。
  • 桃林工作坊| 從文化、設計、產業三個面向切入,邀請桃園在地產業、文化職人、藝文工作者、展覽參展人等,匯聚地方魅力及設計能量,將桃園文化以活的姿態與民眾分享。
  • 桃林講堂| 從地方到世界、從創意到經濟、從人文到山林,透過對談形式展開交流思辨,引領民眾重新挖掘桃園的多元族群及自然山林,解析地方文博會的前瞻性與經濟力。
 

 

展覽影像紀錄製作|叄喜映畫Sense Cinema

 

2020 森3|森³⁶⁵ NIPPON|整體策展規劃

森3 365 知日-06.jpg
森3 365 知日-08.jpg
94978593_2453568581621338_4946631675820900352_n.jpg
95093521_260401051672351_342961311908364288_n.jpg
A1D57BF3-2AEB-41AF-8B41-2C4B36AD870D.JPG
8DB2A22C-DC58-4484-96B5-F9538D811E6B.JPG
 

2020

森3|森³⁶⁵ NIPPON

整體策展規劃


/// 森³⁶⁵ ᴺᴵᴾᴾᴼᴺ ///

  • 日期|2020/04/23 Thu. > 2020/06/28 Sun.
  • 時間|11:00-19:00(最後入場時間18:3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正常開放)
  • 地點|森³ sunsun museum
  • 票價|NT$300/張(憑票可兌換一杯 $180 飲品)

  • 主辦單位|森³ sunsun museum
  • 策劃人|王耀邦(格子)
  • 策劃執行|WISDOM®、 卵形 oval-graphic、 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森³

  • 視覺統籌|卵形 - 葉忠宜
  • 空間營運|周詠郁、蔡瑋倫、施裴玲、熊品勛

格式

  • 執行企劃|陳瑞淩、劉力菁、許瑄芮
  • 空間設計|彭一揚
  • 視覺協力|莊皓、劉子琳、鄒昀達
  • 展覽協力|陳玟蒨、王昱惟
 
 

隱身龍江巷弄的日式秘境,在台灣嚐一口濃濃nippon味

今年的FB沒有春季的櫻花,即將來到的夏季沒有富士音樂祭,機票取消遙遙無期,喜愛日本的心情感到有點洩氣,不過就在位於台北遼寧夜市巷弄裡的實驗空間「森³ sunsun museum」,近期推出期間限定的特別企劃「森³⁶⁵ᴺᴵᴾᴾᴼᴺ」,邀請了知日的各種靈魂進駐,結合日本知名插畫家、海拔咖啡、麵包職人、民藝選物、音樂編輯、山屋書店、清酒本屋、主題攝影展,還有各式關於那火紅圓形的開展聯想,既然現實上沒有辦法飛過去,那就到「森³⁶⁵ᴺᴵᴾᴾᴼᴺ」來。

森3 365 知日-09.jpg

千錘百鍊後隱於自然形態的京都之美

多次受邀至日本參展的知名攝影師汪德範,在潔白純淨的空間中,帶來千年古都的吉光片羽。造訪京都至今年已二十餘次,總愛在京都的一個小角落,靜靜的感受著那千錘百鍊後隱於自然形態的美。那可以是法然院裡陰翳禮讚作者谷崎潤一郎的墓碑,亦可以是大原大雪紛飛的三千院,或是嵐山天龍寺池塘裡因寒冬枯成絕美姿態的荷葉,每個畫面都提醒著我們人生百態世事無常,只有珍惜與感受當下才是最真實的。

 

 
060051E1-9047-4921-A542-A62C02BCF4F8.JPG

清酒本屋微醺書店X GQ雜誌總編輯專屬圖文選書

走進 森³ sunsun museum空間深處,方門掩蔽著一室神秘山屋,為每一檔風格相異的展覽命題延伸出精心配製的體驗。在期間限定的「森³⁶⁵ᴺᴵᴾᴾᴼᴺ」,特別邀請GQ雜誌總編輯杜祖業,打造一座微醺的書店,70冊日本生活風格圖文書,從料理、居家、雜貨、旅行、花藝到器物,全部是歷年精選收藏,即使看不懂文字,仍然會被美麗流暢的視覺打動。在這小小的角落沉浸一段時光,給自己一段至高的閱讀經驗吧!

 

 
5DFC5A02-40A9-48BC-9EAE-3D26F796F3C1.JPG

日本知名插畫家「Noritake」Pop-up Store

Noritake為日本知名插畫家,​2008年開始於日本各地展開個人插画展,由於筆觸簡單,大膽地運用紙張留白,使觀者能與作品產生良好的虛擬對話空間。​Noritake將插畫作品配上生活思考,結合日常使用經驗喜好所開發的設計小物,以最純粹的基調白灰兩色搭配黑色線條筆觸,呈現中性略帶幽默氛圍。這次在森³⁶⁵的白色實驗性空間中,以Pop - Up Store 現身,透過Noritake的筆觸,讓我們重新凝視日常的簡單,也讓生活再次充滿想像。

 

 
8DB2A22C-DC58-4484-96B5-F9538D811E6B.JPG

咬一口nippon的滋味,抹茶奶油山型吐司、草莓阿修羅、焦香火山起司

森³⁶⁵ᴺᴵᴾᴾᴼᴺ聯手冠軍麵包師傅陳耀訓·麵包埠YOSHI BAKERY、精緻甜點名店珠寶盒法式點心坊boîte à bijoux,推出一系列日系森之麵包:日本森半抹茶奶油搭配外酥內軟的山型吐司、藏王乳酪與野草莓融為一體的直烤熱餐包、日本製麵粉揉合發酵嚼勁十足的自然系貝果,搭配一杯森³香氣四溢的海拔咖啡或山系茶飲,就是午後時光最好的夥伴。

 
 

2020 森3|HOPE 希望的形狀:台日圖文設計展​|整體策展規劃

IMG_3447.jpg
IMG_3381.jpg
IMG_3177.jpg
IMG_3435.jpg
IMG_3471.jpg
 

2020

HOPE 希望的形狀:台日圖文設計展​

整體策展規劃


  • 日期|2020/7/18 Sat. > 10/4 Sun.(每週一休館)
  • 時間|14:00 - 22:00(最後入場時間 21:30)
  • 地點|森³sunsun-museum(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45巷18號1樓)
  • 票價|$200 / 張
  • 參展人(按參與年份及字⾸筆劃排列)

Ⓐ HOPE 圖像

a.台灣設計師|方序中. 徐世賢. 廖國成. 聶永真. 王思凡. 何佳興. 日下棗. 四⼀. 見本生物. 林唯哲. 陳崇仁. 黃煒仁. 葉娸筠. 蘇景霈

b.日本設計師|軍司匡寛. 高谷廉. 入江貴道. 清水彩香. ⼩池俊起. 川崎綾香. 工藤功太. 平井美紗. 松田紗代子. 清⽔大輔. 鈴木葉音野. 澤村祐介

Ⓑ FREEDOM 2020 圖像

LeLeMaMa. Sydney Sie+Yun Zon Zen. Echo Yang. 李君慈. 葉忠宜. 廖小子 (廖俊裕)

Ⓒ HOPE+FREEDOM 2020 書寫

王婉諭. 李取中. 邱承漢 (Chiu ChengHan). 迪拉 . 春艷. 唐鳳. 陳時中. 陳德政. 張凱婷. 楊大正. 黃聲遠. 詹偉雄. 溫若涵. 鄭陸霖. 鄭麗君. 蔣雅文

Ⓓ 彼岸花計畫

何浚捷. 林芳宇. 柯祖皓. 陳俊吉. 殷顗霖. 梁佑謙. 黃亭捷. 黃元欣. 鄒典儒. 楊育姍. 鄭維愷. 熊姿潔. 蔡佳勳. 劉培安

Ⓔ Share HOPE|物外設計

  • 計畫發起、授權|選選研. Nibunno
  • 主辦|森³ sunsun-museum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林唯哲
  • 策劃執⾏|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卵形 oval-graphic
  • 特別感謝|中華文化總會

  • 執行團隊|森³ sunsun-museum

  • 視覺統籌|卵形 - 葉忠宜
  • 空間營運|周詠郁. 蔡瑋倫. 施裴玲. 熊品勛. 吳家葳

  • 執行團隊|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企劃執行|陳瑞淩. 劉力菁. 許瑄芮
  • 空間設計|彭一揚. 李翊勤
  • 視覺設計|劉子琳. 鄒昀達
  • 展覽協力|王昱惟. 楊順志

  • 主視覺設計|卵形-葉忠宜

 
 

設計如何傳遞希望?

超過50組台日設計師、書寫者接力描繪「希望的形狀」

106800862_782160085888095_198651754512282901_o.jpg

「HOPE」由選選研設計團隊與日本 NIBUNNO 於 2015 年共同發起,分別於 2018、2019 年於日本東京、台灣台南進行展出。有感圖像沒有國界,明信片可以漂洋過海、傳達祝福,集結台日設計師們思考視覺設計如何為災害的發生盡一份力,以美學集結大眾力量,為受難者重建希望。​

2020 年開始至今,國際間疫情、災難、社會抗爭事件頻傳,而在全球氛圍較為動盪之時,台灣似乎有幸能於疫情中找到新窗口。森³ sunsun-museum 望能在此刻台灣社會相對有餘裕時,集結設計、創作能量一同思考「設計與社會的連結」,於今年接力主辦「HOPē 希望的形狀 - 台日圖文設計展」!

 

 

Ⓐ 32組台日平面設計師、藝術家共同描繪「希望的形狀」

「HOPE」是一個永續的計畫,不定期召集國際設計師共同參與「希望的形狀」圖像創作,繼2015至2019年累積共26組台日創作者圖像作品後,2020年由 森³ sunsun-museum接力展出,並於今年額外邀集6位台灣設計師:LeLeMaMa、Sydney Sie+Zen Yun Zon、Echo Yang、李君慈、葉忠宜、廖小子,以視覺圖像關注「香港」、「自由」議題,希冀透過海報設計匯聚關於「希望」的正面能量與提醒。展覽現場亦將販售32位創作者之「HOPē希望的形狀 - 明信片」,販售所得將扣除成本後,部份捐贈支持香港612人道支援基金。

 

 
IMG_2963.jpg

Ⓑ 16組跨域視角以「文字的力量」傳遞希望

除歷年以「視覺圖像」作為希望傳遞媒介,今年亦邀集 16 位文字、音樂、設計、政治等跨域者:王婉諭、李取中、邱承漢、迪拉、春艷、唐鳳、陳時中、陳德政、張凱婷、楊大正、黃聲遠、詹偉雄、溫若涵、鄭陸霖、鄭麗君、蔣雅文,以「文字」為載體執筆書寫,詮釋希望與自由,在生命裡的失望、絕望、希望三方辯證之中,探尋一抹光,將 HOPE 接力傳遞。

 

 

Ⓒ 「森³ BAR」轉身成為革命前夕的神祕聚會所

隱藏於美術館之中的第二展區 - 森³ BAR 此刻成為革命前夕的神祕聚會所,展出由台灣平面設計師 葉忠宜 主導的「彼岸花」海報創作展,邀請5位在香港反送中事件中,為表達抗爭訴求而設計字體的港澳字型設計師,獨家授權創作文字,供國立交通大學藝術與造型研究所14位研究生用於海報創作,希冀傳遞「視覺設計」不只關乎創作,更多時候,是理解和轉化的過程,帶有目的地挑起訊息,直指觀者。

IMG_3468.jpg
 

 

Ⓓ 啜飲一口HOPE、書寫一張傳遞希望的明信片

走進藏身展場的森³ BAR內在這裡你可以寧靜啜飲一口呼應展覽命題調配的「HOPE」咖啡,並參與一場由物外設計策劃的「傳遞希望 Share HOPE」書寫計畫,觀者可以自由索取一張展期專屬明信片,並寫下心中懷抱的希望給想傳遞的對象,留下收件資訊、投入信箱,明信片將於展覽結束後統一寄出。物外設計亦將從中挑選最動人的5張明信片,以黃銅板雕刻重製、與原有的明信片一同寄出,共同銘記文字的力量。一起在這個最壞也最好的時代中,練習從身體裡長出一些什麼、接力傳遞 HOPE!

2020《烹:火、水、風、土,開啟千百年手工美味的祕鑰》Cooked| 書籍設計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28.36.png
4.jpg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28.53.png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28.45.png
 

2020

《烹:火、水、風、土,開啟千百年手工美味的祕鑰》Cooked

書籍設計


  • 出版發行|大家出版
  • 設計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 策劃統籌|王耀邦
  • 專案管理|陳瑞淩
  • 視覺設計|劉子琳
  • 攝影| ShaoJou Huang
 
 


烹飪 —— 於火上承載的某場域中,將原本各自獨立的元素漸進式地運用物理、化學法則進行轉化。

作為一本傳達人類與食物千萬年關係網絡的人文知識類書籍,思考封面的第一步即是將視覺調性劃分為知性、感性並進。經視覺語言烹調轉譯,畫面主體為半現實半抽象的火、水、風、土四大元素,堆疊、交會、融合,體現烹的本質即為將大自然轉化、創造為食物文化的魔法。

畫面中暗藏符號化視覺:外顯情境,聚集各種條件從而生起烹煮用的火 ; 內涵意象,講述透過烹飪聚集起的人類情感,流動、撞擊、傳遞,烹飪成為人們同桌分享食物與情誼的生活核心。而種種有機、意識形態、理性感性交會的「聚集」,皆翻騰在這一「圓」內。

人類聚集元素生火、創造,而升起的火重新將人類聚集成為圓。

2020 美商陽琳有限公司 SunLINK & Co., LLC|名片設計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20.24.png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20.31.png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20.42.png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20.50.png
 

2020

美商陽琳有限公司
SunLINK & Co., LLC

名片設計


  • 客戶|美商陽琳有限公司 SunLINK & Co., LLC
  • 設計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 策劃統籌|王耀邦
  • 視覺設計|莊皓
  • 專案管理|劉力菁
  • 攝影|ShaoJou Huang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20-07-31+16.20.58.jpg

陽光乍入雲端之上的科技連結

SunLINK & Co., LLC 致力於創建雲端工作者合作平台,運用科技重新思考工作者合作關係,透過交流、連結,構築合作的新思維。一張名片作為交流初始,設計切入「 連結Link」一詞,將 SunLINK 字首 S 與連結符號轉譯,代表線下到線上的扣連,透過陽光溫潤的橘色取代科技業常見的藍光,象徵人與人的真切交流。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20-07-31+16.21.07.jpg

手感樸質的紙材為初次見面的感官開場,冷灰色基調對比出一道橘紅色暖光,不同角度產生光線的變化,就如真實的暖陽乍入雲端之上的科技世界。

2020 茶籽堂 誠品信義旗艦店|專櫃設計

螢幕快照 2020-07-31 15.51.42.png
螢幕快照 2020-07-31 15.51.53.png
螢幕快照 2020-07-31 15.57.43.png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14.39.png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10.14.png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14.59.png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14.47.png
 

2020

茶籽堂 誠品信義旗艦店

專櫃設計


  • 設計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 策劃統籌|王耀邦
  • 專案管理|許瑄芮
  • 空間設計、現場施作|彭一揚、薛舫
  • 視覺規劃|鄒昀達
  • 植生規劃|CN FLOWER
  • 空間攝影|汪德範
  • Model|李君慈

/// 茶籽堂 誠品信義店 ///

  • 地址| 茶籽堂 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2樓
  • 營業時間|11:00-22:00
 
 

2018年茶籽堂與格式合作展開第一間誠品南西店專櫃,2019年擴大改造誠品松菸店專櫃,今年五月,進駐即將成為24小時書店的誠品信義旗艦店,於人文氣息滿溢的空間中,悄悄地帶入一抹土地芬芳。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10.14.png

專櫃整體空間配置打破常見的一字型櫃位,延續誠品獨有的書店氛圍,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內聚性的流動感。由兩座大型主題中島與後方延伸開展的商品陳列區,構築成T字型的自由動線,開放性的邀請民眾閱讀茶籽堂的在地土地魅力。入口迎面是一座主司體驗的大型黃銅色澤洗滌水槽,左右兩側延伸展示在地天然植萃商品,如展開雙手般邀請每個人緩步入內欣賞、遊逛、體驗。

一座座以台灣海岸線解構的島嶼群山,層疊交錯地座落在專櫃正中央,穿插結合 CNFlower所構築出的野性自然,壯闊的山巒視覺意象躍然眼前,象徵著茶籽堂15年來欲傳達的品牌精神「 #從土地出發」。柚木格柵的櫃架上陳列著「禮、髮、油、身、家」等系列商品,中央展現著茶籽堂核心商品「苦茶油」,如油滴狀的玻璃瓶身,以約兩米的黃銅鍍鈦板為基底襯托,透過層板內的光線照射,隱約閃爍著苦茶油內斂與高貴的氣質。

兩座中島延續以往雷雕版畫工藝意象,以特殊材質詮釋鋯紅的鐵鏽斑駁感,呈現精緻細膩的視覺效果。左側中島設定為檔期主題陳列區,透過實木堆疊成高低錯落的商品舞台,搭配模組規格的視覺陳列構件,能輕鬆依照檔期主題彈性變換。右側中島設定為顧客體驗休憩區,從聞香、洗手體驗到苦茶油試飲,深度著墨於體驗流程的細節設計,在感官性與實用性之間,構畫出獨特而溫暖的消費體驗。

此次亦邀請知名花藝師CN Flower 總監凌宗湧與格式設計一同合作,將台灣山林的生命力帶進茶籽堂誠品信義店,以野地植栽為創作靈感,搭配空間材料本身的質感,讓顧客能輕易地在誠品人文的空間中,感受台灣這片山林所凝聚而成的香氣,閱讀土地獨有的植萃氣息。

2019 Kuhu’ 萬大車庫實驗教育空間|整體視覺設計

Kuhu萬大車庫實驗教育空間-42.jpg
AjWavK-o.jpg
Kuhu萬大車庫實驗教育空間-50.jpg
Kuhu萬大車庫實驗教育空間-01.jpg
Kuhu萬大車庫實驗教育空間-53.jpg
 

2019

Kuhu’ 萬大車庫實驗教育空間

整體視覺設計


  • 設計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 策劃統籌|王耀邦
  • 專案管理|許瑄芮
  • 空間設計、現場施作|彭一揚、張哲惟
  • 視覺規劃|莊皓、鄒昀達、王昱惟
  • 空間攝影|汪德範
  • 特別感謝|親愛國小萬大分校李文宗主任、陳揚威老師、幸福本色國際文創創辦人鄭書瑄、裕邦窯業股份有限公司
 
 

#LOGO|穀倉意象

『Kuhu’』在泰雅族萬⼤語中代表著「穀倉」之意,為萬大族⼈⼼中不可或缺的童年回憶。早期農業時代 Kuhu’ 座落在部落家家⼾戶的周圍,裡頭存放著每年收成的稻米、穀物等農作物,滋養了族人的生命。

Kuhu’ 為⾼腳屋形式的建築,使⽤原木直立的⽅式將整個空間架高,以達到防潮、防鼠的功能性。 從 Kuhu’ 外部造型,和族人不可切割的關係中,我們將「穀倉意象」取出,經過視覺語彙的轉換, 結合泰雅族傳統圖騰,編織出屬於萬大車庫實驗教育空間的 Logo。

Kuhu萬大車庫實驗教育空間-41.jpg
Kuhu萬大車庫實驗教育空間-40.jpg

#立⾯磁磚|山型圖騰意象,與傳統磁磚產業結合

 原住⺠織布代表了文化的傳承,泰雅族之編織技藝尤為⾼山族群之冠。⿇線與織布機來回穿梭,以三角、菱形等交錯的幾合圖形,編織出其族群的祖訓精神和重要意義。

⼭為泰雅族⼈生存的依賴 

建築立面視覺引⽤山形圖騰連結族⼈精神,以⽅形磁磚拼貼手法呼應傳統編織工藝,磁磚採⽤自鶯歌的原料與⼯法,由鶯歌在地⼯廠裕邦窯業全數贊助,引領產業進入偏鄉的社會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