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 03 (2019-2023)

2023 朝陽客來香餐廳 NANIWA Seafood|整體識別設計

 

朝陽客來香餐廳|整體識別設計


  • 共創夥伴|茶籽堂、星展銀行、信義房屋、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Alife、地方創生基金會、朝陽社區發展協會
  • 空間設計|工二建築

  • 整體視覺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 設計總監|王耀邦
  • 視覺設計|趙崇英、吳柏翰、傅瑩瀅
  • 標誌更新設計|鄒昀達
  • 漁獲攝影|陳敏佳
  • 專案攝影|趙崇英
 
 

一間地方餐館與社區居民可以凝聚出什麼關係?在宜蘭蘇澳有一個不斷成長中的小鎮「朝陽社區」,自1994年成立社區發展協會以來,20年的時間除了發展觀光與經濟,也藉社區營造及設施改善,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加深與土地的情感連結。

「朝陽客來香」餐廳即座落於此,起初由社區婦女經營簡易家常料理,後續聘請年輕主廚謝勝雄(阿雄師)返鄉深耕,將港邊的社區食堂轉型成真正的漁港餐廳,此次遷址改造計畫,由一路合作的夥伴茶籽堂號召,找來在地單位、民間企業及設計團隊聯手合作,其中格式設計負責餐廳改造的整體形象識別設計,並攜手工二設計,由他們打造出餐廳整體的空間設定,將美學概念導入公共與地方發展。

➜ 客來香餐廳標誌重整,從朝陽社區發展協會原有標誌延伸改造為餐廳Logo,延續社區形象,著重漁產的新鮮活力。

➜ 客來香餐廳整體色彩計畫,透過日光橘、海洋藍的對比色系,呈現朝陽社區的在地特色,並跳脫習以為常的漁村印象,打造更注目的視覺感受。

➜ 客來香餐廳識別形象設計,以設計手法轉化「現流仔」每日現撈漁獲的主打特色,舉凡紅喉、白帶魚、鰻魚 、紅甘等各式魚種,透過攝影視覺結合複合媒材應用於室內外空間陳設,將巨幅魚隻圖像作為強烈的視覺重點;並應用漁港與漁獲常見的鮮豔傳統塑膠餐盤改造成各式指標、零錢盤、菜單等,成為空間中畫龍點睛的點綴,從視覺感受最生猛、新鮮的海洋滋味。

2023 桃園文博會╱水系種|讀水走溪,內陸水文大探勘 River Story|展覽規劃設計

 

2023

桃園文博會╱水系種
讀水走溪,內陸水文大探勘 River Story

展覽規劃設計


  • 分區策展人|王耀邦/格式設計展策總監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許雅茵、林妤晴、黃姿妤、許瑄芮
  • 視覺編排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傅瑩瀅
  • 空間規劃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彭一揚、李翊勤

  • 攝影與影像製作|陳敏佳
  • 水系地圖插畫|manual_for_all
  • 展場聲音設計|PUZZLEMAN / 手指鼓音樂家
  • 參展人|李佳珊/台灣溪谷玩家、林恩成/溪口部落耆老、陳松明/巴陵部落耆老、達少瓦旦/溪口部落學者
  • 電視合作夥伴|Samsung Neo QLED 8K
 
 

所有偉大的歷史文化,都是沿著河流孕育而生,河流如同生命的支持者,不僅是人民賴以為生的主要水資源,也流淌於生活記憶與文化歷程之間,在流動、演化與蔓延的過程中,串連城市的過去、現今與未來。桃園地形因水而生,從開墾到都市形成皆是依著「水」來發展,當中水文、地文與人文的相互交融,使得桃園擁有重要的水文化資產。

 

 

本展區沿著大漢溪,以城市水文印象作為下游奠基,初步打開大眾對於桃園水文之想像,再延伸至中游復興區內陸水文,其源頭流經最深山的原民部落司馬庫斯,是泰雅族傳統領域的最中心,透過部落族耆老們的口述歷史,傾聽部落與水的故事,深入探尋人、溪流源頭與水最純粹的開端,從原民智慧理解人與水的共生關係。

 

 

接著攀登至上游溪谷,透過實地採集窺見桃園未竟之地。

深入理解桃園內陸水文,可以發現桃園復興區內陸地形特殊,造就許多獨特的野生水系景觀,是臺灣溪谷玩家的天堂,不同溪流有各自的性格與其相應的玩法,像是滑水、野溪溫泉、溯溪、溪降等,在溪谷玩家親自解說下,帶領觀眾領略桃園內陸水文魅力。

 

 

一路回溯了桃園溪流的過去與現在,而未來的它又將以何種姿態再現?

我們以「水」的視角匯聚復興區多采的水系活動,打造屬於桃園的溪谷樂園。關於水文觀光的新想像,可以重新編寫人與自然的連結方法,結合變化多端的自然地景,提煉各具特色的探訪路線,無論是淺嚐親水之悅,或深潛冒險之趣,總能在河道盡頭尋得與自然的獨特羈絆。

2023 桃園文博會╱聲紋種|多元之聲的交響曲 Sound Mix|展覽規劃設計

 

2023

桃園文博會╱聲紋種
多元之聲的交響曲 Sound Mix

展覽規劃設計


  • 分區策展人|王耀邦/格式設計展策總監
  • 分區策展人|柯智豪/音樂家、製作人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許雅茵
  • 視覺編排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吳柏翰
  • 空間規劃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李翊勤
  • 人像攝影|汪德範
  • 田調攝影|格式設計展策 林妤晴

  • 技術硬體統籌|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許智敏
  • 藝人經紀|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貓塔眉
  • 執行製作|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鄭琬儒

  • 參展音樂人(按筆畫排序)|查勞 巴西瓦里/族語創作歌手、桃子A1J/越語創作歌手、許立縈/京劇花旦、黃聖峰/臺語創作歌手、劉榮昌/客語創作歌手

  • 特別感謝(按筆畫排序)|立青泰拳、阿嬌米干、姜記繼光餅、桂竹協會、臺灣客家茶文化館、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桃園市雲南民俗打歌促進協會
 
 

桃園人口組成多元,擁有厚實的族群包容力之城市特質,不僅有全臺最多的客家人口,近年也晉升為原住民族的第二大城市,加上閩南聚落與眷村,以及許多匯集於此的移工及新住民,形成桃園豐富的文化底蘊。 

聲音,影響著我們的情感認知和文化體驗,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同族群背景下產出的聲音皆牽連著不同的文化情感,承載著各自的生活故事及特色,而透過聲音傳遞的語言,隨著族群文化發展,醞釀出飽含家鄉獨特情感的聲調,在多元族群界線日漸模糊的現在,成為族群認同的重要環節。 

本展區透過人文田調採集,深入挖掘各族群生活場域、節慶飲食等既有聲景,並與創作歌手合作,以各自的母語和諧發聲,重新詮釋傳統歌曲,最終以「共譜一首交響樂」為概念,將桃園文化之聲融合交會,透過「聲音」在展場中重現多元族群的共榮日常,傳唱桃園的珍貴族群文化。

 

 

十五支音柱與光柱錯落排列,在聲紋種分區策展人柯智豪的編制下,十五種既有聲景及五位創作歌手的歌聲,透過音柱獨立發聲,忽明忽滅的燈光,折射於天花彷彿聲波無限向上延伸,成為一件聲光藝術裝置,呼吸吐納間演繹桃園文化的交響樂。穿梭其中、深入展區,五組音樂人的專輯陳列牆面,收錄他們在音樂創作的過程中對語言的獨到看法,重新認識聲音語言與族群文化的緊密關係。

 

 

互動裝置 —— 來自桃園的問候

打招呼其實是「為了讓彼此都能安心的咒語」。所以,「即使語言不通也沒有關係」— 桂枝雀 喜劇演員

打招呼是一種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在所有族群文化中都有問候的禮節,不同族群的問候用語都不盡相同,透過聲音語言傳遞的招呼用語展現出各個族群實際的生活樣貌,是了解一個陌生族群文化的最佳起點。走出聲紋種展區前,收錄五位音樂人的母語招呼聲,結合互動裝置,在觀眾的操作下招呼聲此起彼落,成為交響曲的一環,亦增加展區趣味性。

 
 

2023 桃園文博會╱未來種|一分鐘的高校青春 Youth Power|展覽規劃設計

 

2023

桃園文博會╱未來種
一分鐘的高校青春 Youth Power

展覽規劃設計


  • 分區策展人|王耀邦/格式設計展策總監
  • 協同策展人|邱子軒/洄游創生執行長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廖文琪
  • 視覺編排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趙崇英
  • 空間規劃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曾印立
  • 執行協力|格式設計展策 林妤晴、鍾仕耘
  • 訪談執行|洄游創生
  • 數據調查|初二行銷
  • 社團與學生溝通|初二行銷
  • 攝影與影像製作|陳敏佳

  • 參展創作導師(按筆畫排序)|呂俊翰/何日君再來劇團團長、張逸聖(迪拉)/顏社創辦人、Leo王/饒舌歌手、PUZZLEMAN/手指鼓音樂家
  • 參展學生(按筆畫排序)|尤逸樊、吳祈臻、李宥儀、林琦珩、林緯軒、邱翊菱、唐子家、張詠華、莊凱竣、郭丞恩、陳巧嫣、陳芸欣、陳姿涵、陳勝彥、黃禹璇、黃彩綺、黃磊、楊子鞍、楊曜瑜、葉庭伊、廖述宇、廖偉盛、瑪婻澫口口、劉晉嘉、潘世紘、潘妮、蔡宗恩、蔡承祐、謝尚融、簡心柔
  • 特別感謝(按筆畫排序)|王善/影音內容創作者、左萱/漫畫家、陳聖智/平面設計師、陳夏民/獨立出版人、黃宇涵/客家音樂歌手、劉又瑄/RE:LAB 共同創辦人

  • 展覽材料贊助|國立中大壢中
  • 電視合作夥伴|Samsung Neo QLED 8K
 
 

什麼是桃園的未來能量?作為一個重視青年議題的城市,青年族群就是桃園的能量展現,近年桃園更多次成為六都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城市。青年的定義可以廣泛涵蓋 15 歲至 35 歲的年齡層,其中「高中生」階段即是青年成長中第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面臨成年前後的心理變化及成長壓力,在校園體制中不斷碰撞、摸索對未知的好奇與迷惘。

本展區以校園中自由的象徵——「社團活動」作為起點,當社團成為夢想開始的地方,學生經由興趣的培養探尋人生志向,也透過同儕間的交流尋獲認同、表現自我價值。因此,展覽策劃以「音樂創作」及「表演交流」兩種表現型社團作為代表,藉由業界導師帶領進行創作工作坊,從體制外打開青年的想像,透過反菁英式的策展流程,將文化的舞台交由青年們自由發展。最終透過多元媒材的方式拼湊出當代年輕人的潮流與生活樣態,也呈現融合多樣面貌及突變創新的青年文化。

 

 

桃園青年訪調|高中生活意見

你們想像的桃園青年是什麼模樣?此區從已經畢業的青年到在學中的高中生,以深入訪談及問卷調查的方式,拼湊出不同的高中生樣貌。6 位在桃園出生、成長的優秀青年創作者,以「學長姐」的身份回顧青春時期的校園經歷如何影響他們現在的生涯與創作發展。300 位桃園各所高中職學生,透過一份秘密調查問卷,深入挖掘現今高中生對於校園生活、人際關係、未來想像,甚至是現階段的煩惱,以數據觀察青年觀點的同時,也呈現桃園對於青年議題的重視與發展。

 

 

桃青宣言|未來種創作計畫

「未來種創作計畫」藉由 30 位桃園在地高中生發起行動,由嘻哈音樂廠牌「顏社KAO!INC」帶領音樂組學生從音樂創作、演唱技巧到音樂產業見學認識音樂創作的可能;「何日君再來劇團」帶領表藝組學生進行肢體開發、情感表現、角色情境的帶入,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最終透過「社群世代」作為創作呈現概念,在一分鐘的「短影音」創作、上百張的「限時動態」照片、十件「生活的喜歡與不喜歡」中看見高中生們對城市生活、社會關注及個人愛好等面向的桃青宣言。

 

 

2023 桃園文博會|桃園超有種 TAOYUAN SUPER SPECIES|整體策展規劃

 

2023 桃園文創博覽會 桃園超有種 TAOYUAN SUPER SPECIES


  • 展覽日期|2023/11/25(六) - 2023/12/10(日)
  • 展覽時間|10:00-19:00 每日開放
  • 展覽地點|中原文創園區(桃園市中壢區忠仁路33號)

  •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
  •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原住民族行政局、客家事務局、農業局、桃園市政府教育局、青年事務局、經濟發展局
  • 總策展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總策展人|王耀邦
  • 分區策展人(按展區排序)|黃偉倫、柯智豪、邱子軒、徐景亭、吳孝儒、王宗欣、米力
  • 景觀策展人|吳書原

  • 主視覺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AD 王耀邦 / D 吳柏翰
  • 主視覺3D美術與動態設計|N3L Studio 真有錢 / 張佳涵 / 劉穎軒
  • 企劃執行|陳瑞淩、廖文琪、許雅茵
  • 視覺設計|趙崇英、吳柏翰、傅瑩瀅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曾印立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務營運|邱楚童
  • 展務營運顧問|翁熒熒
  • 展覽執行協力|林妤晴、黃姿妤、嵇郁如、鍾仕耘
  • 展覽空間攝影|汪德範
  • 展場攝影模特兒|周詠郁
  • 展覽影像紀錄|陳敏佳

  • 展覽材料贊助|大亞集團、國立中大壢中
  • 電視合作夥伴|Samsung Neo QLED 8K
 

「evolution」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evolvere」,原意是將一個捲在一起的東西打開,如今則解釋為在地球歷史上,不同種類的生物如何從早期形式發展出來的一個過程,也有「發展」、「從經歷中獲取」之意。美國學者阿德里安‧比贊 (Adrian Bejan) 認為,除了生物譜系,任何變化發展中的萬物都能稱之為生命;具有自我獨特的發展規律,會隨著時間不斷演化,從森林、河流到一座城市,皆可一窺端倪。由此視野望去,城市不僅是人類聚集的聚落,在人文地理的歷史脈絡與城市建設的進程中,「地方」會不斷成長,漸次發展出一套獨屬在地的「演化規律」。

 

 

|遺傳、個體差異、重組、突變,一座城市不斷進化,迎向未來|

2023 桃園文創博覽會的展演主題為「桃園超有種 TAOYUAN SUPER SPECIES」,桃園這座城市具備森林資源與豐富水文的生態地理、不同宗教信仰的文化交融、多元族群的更迭聚散、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的多產業發展等特徵,城市從其「繁衍」過程和「迭代累積」的生態節奏中孕育出多面獨特的城市姿態,猶如一座超有種生態圈:他們姿態各異,各擅勝場,在一連串連續、微小且隨機的變化中,運用設計、創意、文化轉譯等本領,跳出原先系譜的框架界線,尋找最適合所處環境的變異型態,使適應性得以發生,由此探問城市的潛力,發掘城市新型態 DNA。

|在地土壤與文化基因交纏錯綜,幻化成桃園獨特的超有種生態圈|

姿態各異的文化分野屬性,在設計催化下演進成七隻獨特的「城市超有種」,視覺策略將生物特徵與型態帶入各族群文化意涵,例如:藝術文化之於貓科類的智慧靈巧、青年創意之於展翼鳥鵬的生猛有力、農業新生力之於萌芽綠藻球的小巧團結等,透過符號轉譯與色彩對應,一場文化超進化的過程正在桃園發生,串接起桃園生猛而多元的在地能量。

|從軍用庫房到文化場域,重塑桃園的文創聚集地|

此次 2023 桃園文創博覽會的舉辦地點位於中原文創園區,前身「中原營區」為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的美援物資倉儲區,兩側的庫房棟舍與景觀經桃園市府整修後,以文化園區的姿態再現民眾眼前,展示設定的材質選用,以可再次回收的桃園廠區農用啞管作為室內外結構基礎,並結合展覽相關的在地議題,將高中淘汰的課桌椅、訓練孩童肢體開發的攀岩牆、桃園的聲響印象、藝術裝置等置入庫房,並開展出一個個具有鮮明識別感的「有種桃園」。

中央草溝在過往曾為運補物資通道,同時具備防災避難等用途,於展覽期間則以浮島平台與隧道形的穿透性棚架,打造為特殊尺度與場域感的「第 11 棟建築」,透過陸橋串連左右十棟重新修復的展覽庫房與半戶外活動空間,成為民眾休憩與展售市集的戶外展演場。

|中央軸線景觀設計,演化性的長草風景|

中央草溝區作為展會視線中軸,將綠植印象加入策展的一環,邀請太研規劃設計主持人吳書原擔任景觀策展人,以桃園陂塘、大漢溪沿岸河濱長草植物作為發想,回應展覽主題「桃園超有種」的論述脈絡,規劃設計出「溪畔的長草演化風景」,長草植物長年在自然生態與臺灣農試所人工變異配種研究下,開展出如家族般的譜系,自然叢生、景觀栽植、農用牧草,隨著時間的推演,各式長草植物悄悄地融入了臺灣植物的大家庭,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一分子。

 

 

➊ 藝形種|給桃園的柔軟訊息 Light Whisper

分區策展人|黃偉倫/草字頭工作室創辦人

以藝術形式轉譯博覽會「溝通、交流」的初衷,並呼應桃園工業龍頭的地位,使用供應能源、通訊的電纜電線為主材質作為大型光裝置的主體,電線尾端以漁用鉛塊收束,連結桃園水源、陂塘、濕地等自然景觀,在展場中善用光的截面、七大超有種訪談,創造區分不同的視線及溝通角度,We are all connected, yet we all see things different.

 

➋ 聲紋種|多元之聲的交響曲 Sound Mix

分區策展人|柯智豪/音樂家、製作人+王耀邦/格式設計展策總監

透過人文田調採集,深入挖掘各族群生活場域、節慶飲食等既有聲景,並與創作歌手合作,以各自的母語和諧發聲,重新詮釋傳統歌曲,最終以「共譜一首交響樂」為概念,將桃園文化之聲融合交會,透過「聲音」在展場中重現多元族群的共榮日常,傳唱桃園的珍貴族群文化。

 

➌ 水系種|讀水走溪,內陸水文大探勘 River Story

分區策展人|王耀邦/格式設計展策總監

沿著大漢溪,以城市水文印象作為下游奠基,初步打開大眾對於桃園水文之想像,再延伸至中游復興區內陸水文,從原民智慧理解人與水的共生關係,接著攀登至上游溪谷,透過實地採集窺見桃園未竟之地。由一滴水開始,沿著一條河流,再走向一片溪谷,賦予大眾認識桃園的全新視角,提煉在地自然觀光新魅力,推動人與自然更強大的連結與實驗。

 

➍ 未來種|一分鐘的高校青春 Youth Power

分區策展人|王耀邦/格式設計展策總監+協同策展人|邱子軒/洄游創生執行長

以校園中自由的象徵——「社團活動」作為起點,當社團成為夢想開始的地方,學生經由興趣的培養探尋人生志向,也透過同儕間的交流尋獲認同、表現自我價值。展覽策劃以「音樂創作」及「表演交流」兩種表現型社團作為代表,藉由業界導師帶領進行創作工作坊,從體制外打開青年的想像,透過反菁英式的策展流程,將文化的舞台交由青年們自由發展。

 

➎ 科藝種|飛向桃園新宇宙 Traveling to the Multiverse

分區策展人|徐景亭/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胡志程/青沐設計負責人

從科藝節發展的演進開始,透過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專家,以不同的視野帶領我們思考科技藝術的過去與未來,並透過代表性案例解密,讓我們將桃園作為探索虛擬世界的起點,將想像開到最大,創意思維沒有邊界,飛向數位世界的新宇宙。

 

➏ 新生種|外帶一杯在地桃搖 Taoyuan Mix

分區策展人|吳孝儒(Pili)/無氏製作創辦人

以一杯專屬於桃園的手搖飲「桃搖 Taoyuan Mix」為出發點,將展場打造成屬於桃搖的主題樂園。以桃園的重要物產「茶葉」結合最貼近臺灣人日常的「手搖飲」,與桃園在地手搖品牌「林三茶研所」進行味覺的當代轉譯,嘗試將桃園在地特色物產重新組合,迸發新滋味。

 

➐ 迷你種|兒童遊樂指南 Free Play

分區策展人|王宗欣(Cowper)/dosomething studio 總監

疏理桃園這座城市的輪廓與樣貌,將「對的場域」概念植入兒童專屬展館,一處讓孩子自行決定玩什麼、怎麼玩、跟誰玩的遊戲空間,藉由被設計過的場域,令孩子從中建立起自我社交、遊戲知識、風險管理和情商能力。

 

桃園超有市|Super-picnic

分區策展人|米力/視覺設計師、畫家

桃園有什麼「市」?自然超野、文化超猛、生猛超越,桃園超有「市」。

  • 例行展售

    展場中央草溝區符合策展主軸,和在地產業品牌一起創新突變融合,展期間提供桃園文博限定餐飲和文創商品販售的服務。

  • 假日市集

    假日市集以桃花開放的意象代表凝聚桃園多元族群的餐桌,將供餐平台化成不同族群的聚落共和,例如臺菜、客家菜、原住民、臺灣外省及新移民料理等,打破攤位定義,利用地貌創造多元的遊逛體驗。

 

超尬聊 Super-talk

5場交流論壇,傾聽展覽背後的思考脈絡,暢談土地的現在與未來

超趴 Super-show

7場視覺與聽覺的饗宴,滿足你對桃園的多元想像

超體驗 Super-class

12 場主題工作坊,以親身體驗感受桃園魅力
 

超有種電台|Super-Podcast

由總策展人與展區策展人分享創作理念、暢聊不為人知的田野調查、解構主題的發想過程。最終如何轉化以生物學演化視角的遺傳、個體差異、重組、突變,回應這座多元城市,探討桃園的樣貌與未來可能!

 

2022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 FLY ME TO THE MOON & BACK|整體策展規劃

 

2022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 FLY ME TO THE MOON & BACK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22.11.12 SAT - 2023.02.28 TUE
  • 展覽時間|每日10:00 - 18:00(最晚入場17:30)(每周一、除夕、初一休館)
  • 展覽地點|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文化館2樓特展廳(臺北市忠孝東路七段99號)

  • 主辦單位|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策展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 合作單位|Gamania、SAMSUNG Neo QLED 8K、LAVI 樂維美耐板、眠豆腐、南港老爺行旅、LOUISA COFFEE、雅士音響 Aceaudio、台達

  • 策展統籌|王耀邦(格子)
  • 音樂總監|五月天 瑪莎
  • 文本統籌|陳德政
  • 數位統籌|王宗欣

  • 參展者(按姓氏筆畫順序)|王俊傑、王新蓮、姜永正、陳子鴻、陳復明、張惠妹、梁志民、黃子佼、黃中岳、黃婷、黃韻玲、謝天齊、櫻井弘二
  • 音樂創作計畫(按姓氏筆畫順序)|9m88、告五人、夜貓組、韋禮安、陳綺貞
  • 音樂分軌製作|王俊傑、五月天 瑪莎
  • 展區動態影像拍攝與製作|dosomething studio
  • 拍攝場地支援|森³ SUN SUN MUSEUM、尖蚪映畫

  • 主視覺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 主視覺 3D 製作團隊|dosomething studio
  • 展覽宣傳短片與紀錄片|尖蚪映畫、dosomething studio

  • 展覽企劃|陳瑞淩、廖文琪、許瑄芮、許雅茵、彭仰含
  • 視覺設計|鄒昀達、趙崇英、吳柏翰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曾印立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務顧問|翁熒熒

  • 制服設計|WISDOM® 齊振涵
  • 展場攝影|汪德範
  • 展覽動態紀錄|叄喜映畫
  • 展場攝影模特兒|周詠郁
  • 文物數位化攝影|黃少柔
  • 歌曲授權協力|涂宛均、蔡欣儒
  • 展覽翻譯|同藝語言 錢佳緯
  • 特別感謝|張雨生家屬、李彥錞
 

橫跨25年,一場漫步太空的體驗即將開展。

展覽形象短片|dosomething studio

 

 

張雨生短暫絢爛的一生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音樂創作風格多變,故有「音樂魔術師」之稱,在第二十八屆金曲獎獲頒「特別貢獻獎」,被廣泛認為是華語樂壇史上最優秀的歌手之一,更跨越世代,影響了臺灣歌壇許多不同領域的創作者。

特展主題「想你到月球|FLY ME TO THE MOON & BACK」結合〈天天想你〉與〈帶我去月球〉兩首經典歌曲的意念,不但傳唱不休,並擁有時間與空間兩種向度的想像維度。2022年適逢張雨生逝世25週年,展覽藉由一趟漫步太空的體驗,跟著太空人張雨生參與一場太空登月計畫。展場幻化為從地球前往月球的音樂旅程,除了透過田野、訪調與研究,讓觀展民眾認識與了解張雨生的個人魅力與音樂成就,並回歸流行音樂的創作及聆聽本質,結合五組當代音樂人參與張雨生音樂創作特別企劃,重新詮釋張雨生的音樂,拉近世代距離,再次挖掘「音樂」的本質魅力,挾帶音樂創作的能量,穿越時光,想你到月球。

呼應展覽命題「想你到月球|FLY ME TO THE MOON & BACK」結合張雨生兩首經典歌曲〈帶我去月球〉、〈天天想你〉傳達出的時間、空間想像,雙主視覺採用雙視角策略,將「時間」與「空間」兩種向度並置,分別呈現地球、月球視角,既是啟程也是回望。

主視覺場景構成以〈帶我去月球〉MV作為主體,埋藏當時MV中的符號,如拱門、月球場景等,同時參考張雨生不同角度、時期的面貌,結合數位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建模技術,以現代手法重現張雨生人物意象。張雨生手中「一卷神祕的卡帶」,象徵帶領觀者進入張雨生航太總署的邀請信物,其身上太空服裝的設定,以硬朗的線條和帶有擦痕的細節,賦予觀者具年代感的太空想像。仿照全罩耳機外型的頭盔與結合收音機的太空噴氣背包,則暗示著一趟從地球前往月球的音樂旅程,跟隨太空人張雨生參與這場挟帶音樂創作能量的太空登月計畫,伴著耳邊悠揚迴盪的樂章,從月球靜靜眺望地球,你將會是宇宙中的探索者,也是其中的一道光。

透過視覺系統建構「張雨生航太總署」意象,建構屬於張雨生平行時空的登月宇宙觀,以張雨生英文名字「TOM」作為任務中心名稱,簡化太空裝頭盔外型,加入張雨生的經典黑框眼鏡元素,打造航太總署專屬標誌。

 

 

➊ 帶你去月球 Take You To The Moon

我要背向地球,希望寄託整個宇宙 ——〈帶我去月球〉

展覽策劃過程著重將體驗回歸流行音樂的創作與聆聽本質,民眾整體的觀展經驗猶如經歷一段從地球航向月球的音樂旅程,從入口處銀色鋁質的「登月櫃檯」開始,按下隨身聽的播放鍵,在黝暗透著藍光的入場氛圍中參與「張雨生登月計畫」的音樂劇本。

➋ 烈火青春 A Life Story

我要擁有比任何人,都更絢亮的生命 ——〈和天一樣高〉

一卷錄音帶、一台播放機,跟著張雨生悠揚奔放的嗓音進入登月艦艙。發表的創作、人生的際遇,十年的歌唱生涯,是他前往月球前的銀河軌跡,透過文本與物件中凝視他如烈火般的一生。

➌ 聽你聽我 Conversations In Times

你卻功成身退,我不及言謝,你不告而別,我才後知後覺 —— 〈後知後覺〉

來自其他行星的艦長一一出現在端景艦橋的螢幕中,他們都是陪伴著張雨生成長的重要太空夥伴,前往宇宙的航線上承載著許多故事,訊號輸出,畫面亮起,準備與你連線通信。

冷靜、神祕、科幻、低光照、太空、艦橋、航行,藉由兩道向斜的鋁質立面切割出如身處登月艙的宇宙即景,收納了張雨生飽滿的過往印記。

➍ 雨生的河 The Masterpiece

當你平躺下來,我便成了河,迴繞你的頸間,在你唇邊乾涸 ——〈河〉

影像與音樂的律動如同一條傳送之河,張雨生經典歌曲的「原音分軌」首次呈現,由五月天瑪莎、張雨生長年合作的御用錄音師王俊傑、三金視覺團隊 dosomething studio 聯手打造一道前往月球的音樂之河。遊走於展區內的動線安排就像是錄音卡帶的A、B兩面,兩區以「雨生之河」作為串接,在18米的長廊中,透過影像與音樂的律動,使觀眾猶如置身於數位巨流中,在細緻的聲響效果安排下,一同感受張雨生的歌曲魅力。

展區間利用數個「宇宙空橋」的設定,除了陳列文物相關內容外,也作為現場不同展區間聲音界定的重要屏障。精選張雨生的個人專輯、經典合輯、音樂製作專輯,以及多張其擔任詞曲創作的作品,除了他本人外也包含相關藝人親筆簽名的專輯,是難得一見的收藏。此外,同時展出多張由張雨生親自手寫、編排的歌詞手稿、當年引領流行話題的報章雜誌,透過這些珍貴文件得以窺見他的創作軌跡以及對時代的影響,在每個經典的形象中,讓我們有機會一起重返那個有雨生在的時空。 

➎ 想你到月球 Fly Me To The Moon Project

天天想你,天天問自己,到什麼時候才能告訴你 ——〈天天想你〉

相對地球,「月球區」以持續向前的音樂創作能量作為主軸,打造出一個為了服務「聆聽」的空間容器,以黃色調為基底,九台螢幕自頂部垂吊而下,連成15米長的耿耿星河,民眾可坐或臥,悉心感受一張專輯的時光。除了感受張雨生獨有的演唱魅力,更透過深度的聆聽體驗與音樂創作採訪,感受五組傑出當代音樂人重新詮釋的張雨生經典歌曲:陳綺貞、韋禮安、夜貓組、告五人、9m88,Fly Me To The Moon,我們終將抵達月球。

➏ 月球電台 Moon Radio

相信我,聽我說,你會看見我雙手,也有成長的脈絡 ——〈我是多麼想〉

循著張雨生的軌跡,來到一座座月球電台,憑藉著過往珍貴的語音紀錄,以他本人的自述表達,從音樂理想、創作想法、螢光幕下的心境、歌手外的身分,談到人際關係與處世之道等,引領觀者用最直觀的方式貼近張雨生的內心想法。 

無論地球或月球,過去或未來,輪轉的時代中,有重量的作品會被保留下來,被人指認,在各種生活現場傳唱。當一代代人在飛行艙裡戴起耳機,都在栩栩如生的音樂中,重新認識了獨一無二的張雨生。

 

 

展覽影像紀錄製作|叄喜映畫

 

2022 森3|群山之島與神在的地方 From Island to K2|整體策展規劃

 

2022

森3|群山之島與神在的地方 From Island to K2

整體策展規劃


  • 日期|2022/05/21(六)至 2022/06/26(日)
  • 時間|11:00 - 19:00 (週一休館)
  • 地點|森³ sunsun-museum(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45巷18號一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主辦|森³ sunsun-museum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策劃執⾏| 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卵形 oval-graphic
  • 參展人(按字⾸筆劃排列)|三條魚(詹喬瑜)、呂忠翰、陳德政、郭熊(郭彥仁)、張元植、程紀皓、普魯圖(王晧瑜)
  • 執行團隊|森³ sunsun-museum
    ⨀ 策展統籌|格式設計 - 王耀邦(格子)
    ⨀ 視覺統籌|卵形 - 葉忠宜
    ⨀ 品牌統籌|Wisdom - 齊振涵
    ⨀ 空間營運|蔡瑋倫、謝汶珊、陳曉怡、溫庭暄、蔡嘉緯、王亭
  • 執行團隊|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企劃執行|陳瑞淩、廖文琪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視覺設計|鄒昀達、趙崇英、吳柏翰
  • 特別感謝|公共電視、新經典文化、大家出版
  • 主視覺設計|卵形 - 葉忠宜
  • 空間攝影|陳思維、汪德範
 
 
「想追逐天使還是逃離魔鬼,往山裡去吧。」 —— 美國作家 傑佛瑞・雷斯利(Jeffrey Rasley) 

從一座城市的窗口,遠眺山的故事 台灣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明文記載的超過268座,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擁有充沛的生態資源與人文地理研究的潛力。在時代與社會的演進中,登上高峰從過往「超越巔峰極限」的力量拚搏證明,轉而向內成為「尋找自我」的心靈歷程。從「群山之島」到「神在的地方」,將台灣四位青年對於島嶼群山的探尋紀實,與台灣第一次海外遠征世界最難以攀越的「K2」故事呈現予大眾,透過在森³的實體展演延續一部紀實作品與一場攀登計畫的核心命題,自「人與山的相遇」到「迎向未知與自我內心的探索」之中,感受登山者與山的關係及對話,一段屬於台灣自身的島嶼故事。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為2021年播映之新型態登山紀實節目,有別以往紀實節目用客觀角度敘事,《群山之島》核心在於探討主觀的人與山關係,歷時兩年的策劃與拍攝,跟隨台灣四位青年登山家的視角,走訪他們登山生涯中別具意義的四座台灣山岳,用新世代眼光感受山的觸動,呈現新生代想像的台灣,進而以一種新的感性與知性代表台灣島嶼、建立新世代的台灣論述。

 

 

《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則為作家陳德政與呂忠翰、張元植兩位台灣青年登山家前往世界第二高峰K2後,於2021年出版的報導文學、山岳文學,近距離觀察兩位登山家從探索荒野到征服高峰的過程。此書源起於2019年台灣第一個海外登山群眾募資計畫「K2 Project」,由文化評論家詹偉雄發起,將「K2」這個字詞帶入台灣人的視野,藉著這段行動寫下台灣冒險史的新紀元。

2022 上山採樣 YANG MING BEATS|整體視覺&專輯設計

 

2022

上山採樣 YANG MING BEATS

整體視覺&專輯設計


  • ▧ 專輯視覺|格式設計展策 InFormat design
  • ▧ AD |王耀邦(格子)
  • ▧ D|吳柏翰
  • ▧ P |許瑄芮、陳映璇
  • ▧ 採樣攝影|陳敏佳
  • ▧ 文宣攝影|黃少柔

  • ▧ 顏社 KAO!INC. 專輯執行團隊
  • ⨀ 總策劃|張逸聖(迪拉胖)
  • ⨀ 企劃執行|游伶雅、蔡昱嘉、王欣茹
  • ⨀ 藝人經紀|汪牧君

  • ▧ 音樂製作團隊
  • ⨀ Beats by PUZZLEMAN
  • ⨀ 監製:張逸聖
  • ⨀ 專輯錄音工程師:蔡隆鑫
  • ⨀ 錄音室:顏社工作室
  • ⨀ 專輯混音工程師:蔡隆鑫、張逸聖
  • ⨀ 混音室:顏社工作室
  • ⨀ 母帶後期處理工作室:顏社工作室
  • ⨀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張逸聖
 
 

《上山採樣:YANG MING BEATS》主視覺設計

迷幻、鬆軟、顆粒感 YANG MING BEATS 主視覺,將攀登七星山間飄渺的雲霧風景,裂解成一顆顆粒子,藉由顆粒間撞色錯位,帶出此次音樂的載體「錄音帶」的粗粒質感,音樂聲響取樣陽明山川地景,在雙腳行進間幻化成各式Beat交織,在聆聽的同時身體也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PUZZLEMAN 專輯《上山採樣:YANG MING BEATS》

想像拆解專輯的過程如開啟一份名為《上山採樣》的遊戲任務包:包裹錄音帶的霓虹半透PVC袖套搭配金屬鉑卡夾,採UV印白,在不同角度觀看時讓山形產生顆粒輪廓變化,卡套底下收整PUZZLE專輯專屬聲景地圖、採樣貼紙,地圖正面攤開為可供收藏A3主視覺海報,背面醒目滿版螢光色,將採樣路線路線節點清楚對應專輯歌曲,邊爬邊聽同時搭配攀登地圖身歷其境體驗PUZZLEMAN創作思路。

2022 上山採樣 YANG MING BEATS|整體活動策劃

 

2022

上山採樣 YANG MING BEATS

整體活動策劃


  • ▧ 格式設計展策 執行團隊
  • 總策劃|王耀邦(格子)
  • 企劃執行|許瑄芮、陳映璇
  • 視覺設計|吳柏翰
  • 活動攝影|趙崇英
  • 山屋空間營運|陳映璇
  • 執行協力|廖文琪、林詩玟

  • ▧ 顏社 KAO!INC. 執行團隊
  • 總策劃|張逸聖(迪拉胖)
  • 企劃執行|游伶雅、蔡昱嘉、王欣茹
  • 藝人經紀|汪牧君

  • ▧ 音樂製作團隊
  • Beats by PUZZLEMAN
  • 監製:張逸聖
  • 專輯錄音工程師:蔡隆鑫
  • 錄音室:顏社工作室
  • 專輯混音工程師:蔡隆鑫、張逸聖
  • 混音室:顏社工作室
  • 母帶後期處理工作室:顏社工作室
  •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張逸聖

  • ▧ 動靜態拍攝團隊
  • 攝影師|陳敏佳
  • 影像主角|PUZZLEMAN X 女孩與機器人 Riin
  • 藝人妝髮|Ayano Lin

  • 特別感謝|沐耳音響、HOJA飯丸店、女孩與機器人 Riin
 
 

聲景創作X登山體驗X限定卡帶X山屋展演

新型態山系企劃,與台灣知名嘻哈廠牌 顏社 KAO!INC. 聯手推出,透過音樂家PUZZLEMAN在陽明山間取樣自然的聲景,融合手打beats製作出全新專輯,帶給大眾聆聽山林的不同方案。獨特攀聽體驗為實體專輯帶來全新感受,打開聆聽音樂的想像,以陽明實驗山屋為起點,帶上類比Climbman卡帶隨身聽,雙腳就是唱針,隨著耳機裡播放的自然聲響混搭beats,穿梭於獨特的竹林步道與火山地景間,開啟嶄新健行體驗。

 

上山採樣:YANG MING BEATS 限定卡帶|

一座山就是一張專輯,PUZZLEMAN限定山系實體卡帶,取樣自陽明山林之聲。

大自然的氣息成了風,在山水地景間呼嘯的頻率成了千變萬化的聲響,透過台灣Finger Drumming音樂家PUZZLEMAN的山林取樣音樂呈現七星山不同坡段之美。AB雙面卡帶,收錄10段不同風貌的陽明山取樣之聲,時而與箭竹林的風聲合鳴,時而又與小油坑的火山地熱碰撞節奏,每一首曲目皆來自山林。

 

 

類比攀聽體驗Climbing Tour|

感受MOUNTAIN BEATS,戴上專屬裝備,雙腳就是你的唱針。

活動以陽明實驗山屋為起點,從山中小屋的愜意氛圍漸進到大自然的氣息之中,穿戴獨家類比式Climbman卡帶隨身聽,按下播放鍵,隨著山林Beats登向陽明山第一高峰七星山,音樂與山徑同步推進,沿途聲與景相輔相成,身體隨著樂音與陽明山的地景律動,行走的每一步都在與自然產生共鳴。

 

 

山屋氛圍體驗YANG MING MT. LAB|

行程的最佳補給站,攀聽之後,來上一杯專屬火山咖啡,二樓火山心跳微型展,延伸聲景體驗。

陽明山山系活動的最佳起迄點—陽明實驗山屋,雲霧繚繞的山中小屋,成為本次活動的重要場域。作為攀聽過後的休息站,除了舒適的休憩氛圍,活動現場供應每位參與者一杯火山咖啡,透過火山作用的靈感想像,萃取火山地貌顏色、溫度、聲響、氣味,轉化為咖啡的豐富層次口感,將山林的感官體驗全面升級。

 

2022 陽明實驗山屋:火山心跳 YANG MING HEART BEATS|整體策展規劃

 

2022

陽明實驗山屋:
火山心跳 YANG MING HEART BEATS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22/04/30(六)至 2022/07/31(日)
  • 展覽時間|每週五、六、日 11:00-17:00
  • 展覽地點|陽明實驗山屋

  • 主辦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 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執行團隊
  • ▧ 企劃執行|許瑄芮、陳瑞淩、陳映璇
  •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 視覺設計|趙崇英、鄒昀達、吳柏翰
  • ▧ 空間營運|陳映璇
  • ▧ 展務營運顧問|翁熒熒
  • 展覽攝影|汪德範、趙崇英

  • 分區參展合作夥伴
  • ▧ 地景聲音採集|Jez Fang
  • ▧ 地景影像紀錄|陳敏佳
  • ▧ 草山野鳥Beats|PUZZLEMAN
  • ▧ 野鳥標本提供|菁山自然中心
  • ▧ 火山資訊授權|TVO 大屯火山觀測站
  • ▧ 聲景資訊授權|臺灣聲景協會
  • ▧ 特別感謝|吳思瑤、TVO 大屯火山觀測站、菁山自然中心、臺灣聲景協會、臺北市動物保護處、顏社KAO!INC.、森³ sunsun museum、雅士音響、Aerix Duet、茶籽堂
 
 

I listen without looking and so see. ——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

陽明的火山,潛藏著心跳的頻率。陽明實驗山屋第三檔微型展以「聲的陽明」切入主題,透過聆聽循線發掘觀者所未見過的陽明山。2020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為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結合近年推動寂靜山徑與自然聲景等議題,展覽將引領大眾回歸寂靜本質,專注於聽覺感官,重新尋回與萬物的連結。聆聽大自然中地、火、風、水的森羅萬象,包含保有原始地貌的自然寂景、火山的特殊聲音訊息、響徹山谷的野鳥之聲、水流般的療癒樂音,將聲音背後豐富的科普知識與內涵藉由策展手法轉化,並透過火山聲紋裝置、沈浸式地景聆聽體驗、鳥鳴beats互動裝置、水聲療癒樂器等道具與裝置設計,以聽覺重新建構陽明山的「聲音風景」。

火山心跳 YANG MING HEART BEATS|火山、岩漿、山脈、聲紋,火山心跳主視覺設計解析

大屯火山岩漿庫如同心臟般,固定頻率的跳動從地底一層一層地向外擴散,地殼板塊剖切面中,可見炙熱的岩漿與暗藏山脈形狀的聲紋相互串連,呈現出火山、岩漿、山脈與聲音之間的連動關係。色彩上運用強烈的紅色與銀色搭配,呼應火山中金屬、礦石與岩漿的質感。系列視覺可不斷地延伸拼接,如同山脈地勢高低起伏的變動,更展現出火山心跳的無限生命力。

 

 

空 Void|寂靜之聲 Sound of Silence

寂靜並非完全無聲,而是萬物俱存。在聲音覺醒的時代,從聆聽寂靜開始尋回與自然的連結

聆聽,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個開始。聽覺在出生時是發展最快速的感官,也是死亡時最後一個消失的感官,但多數時候我們的聽只是被動聽見(hear)而非真正地傾聽(listen)。身處於城市中的現代人長期仰賴視覺作為理解環境的方式,時常忽略周遭的細微聲響。在這個聲音覺醒的時代,寂靜,是我們重新開啟感官與萬物連結的第一步,保持內在的空性與寂靜,方能接收大自然中地、水、火、風的萬籟之聲,從聲音中窺見萬物的微妙變化,形塑出對世界非同以往的印象。

 

 

地 Earth|地景之聲 Sound of Forest

360度環繞式聲景採集,聆聽陽明山最為神秘與寂靜的「三保」地景之聲(夢幻湖、鹿角坑、磺嘴山生態保護區)

大地是支持自然萬物的基石,為生命提供穩定的力量。陽明山國家公園擁有萬千變化的地形地貌,山脈、溪谷、湖泊、瀑布、平頂、盆地等,滋養著豐富而多樣的生態環境。展覽邀請聲音藝術家 Jez Fang 以360度環繞式聲景採集,收錄陽明山最為寧靜的三個生態保護區(夢幻湖、鹿角坑、磺嘴山),搭配山系攝影師陳敏佳的地景影像紀錄,邀請觀眾跟隨聲音的步伐走入陽明山的寂靜之地,感受獨樹一格的地景面貌,仔細聆聽大地承載的微妙訊息。

 

 

火 Fire|火山之聲 Sound of Volcano

來自地底的聲音訊息,展覽特製火山心跳聲紋裝置,見證大屯火山的脈動與生命力

火是一種能量,能將地球核心的物質形態轉化爲不同面貌。陽明山大屯火山群包含20多個火山體,近年來經由TVO大屯火山觀測站長期監測,證實其符合活火山之判定標準。火的熱量會產生高壓氣體、液體與特定頻率的振動,造成地鳴的現象。此次展覽將TVO大屯火山觀測站長期研究之火山科學資料,轉化為特製版火山心跳聲紋裝置,以藝術科普化的方式引領觀眾更認識火山。從聲音的波紋中窺見人耳聽不見的地底次聲波,自火山的聲音訊號見證地心的脈動、島嶼的生命力。

 

 

風 Wind|野鳥之聲 Sound of Wild Bird

15隻草山野鳥獨特鳴聲 plus 大冠鷲、臺灣藍鵲生態標本,特邀音樂家 PUZZLEMAN 客製草山野鳥 Beats!

風是無形無色的氣息,也是自由遼闊的象徵,萬物之聲無不經由風所傳遞於耳,尤以在風中飛行的野鳥最具代表。陽明山國家公園鳥類豐富多樣約有138種,時常能聽見鳥鳴響徹於空中、樹林、草叢及溪畔間,在山間交織成層次豐富的鳥鳴交響曲。展覽除了可以聽見15種獨特而多元的野鳥鳴聲,此次特別邀請音樂家 PUZZLEMAN 製作草山野鳥Beats,邀請觀眾一起參與聲景創作的體驗,同時也與菁山自然中心調借野鳥生態標本,將沈寂20多年的大冠鷲帶進實驗山屋裡成為鎮屋之寶。

 

 

水 Water|療癒之聲 Sound of Healing

雨聲棒、海浪鼓、頌缽、種子手搖鈴,仿若水聲般的療癒樂器體驗

水是孕育生命的源泉,人體有70%是水,地表則有70%是海洋,聆聽水聲能讓失序的身體重新協調。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有13條河川呈現多樣的水系景觀,清亮透徹的潺潺溪流、氣勢磅礴的高聳瀑布、汩汩冒泡的地熱泉水等。展覽陳列數款彷若水聲的樂器讓觀眾體驗,如雨聲棒、海浪鼓、頌缽、種子手搖鈴等,彷彿沉浸在層次豐富的水聲中,聲音的波動像漣漪般與身體產生共振,透過和諧的頻率牽引,感受生命的流動與平靜。

 

 

火山咖啡推出展覽限定品項「Vol. H 火山心跳 」,淺中深三種火山焙度層疊風味,感受一趟火山的旅程。

廣受大眾喜愛的實驗山屋 1F 火山咖啡 VOLCANICAFÉ,以火山群地質特色出發,運用視覺意象描摹與產品風味想像,讓陽明山的在地風味瞬間立體化。原三款咖啡風味「霧氣」、「熔岩」、「火山礫」靈感取自鄰近景點小油坑的火山作用,萃取火山地貌顏色、溫度、聲響、氣味,轉化為咖啡的豐富層次口感。近期配合展覽推出新品項「Vol. H 火山心跳」,則將淺、中、深三種火山焙度層疊融合,體驗火山自噴發到冷卻的不同層次,創造前味活躍、尾韻醇厚的風味,點上一杯火山心跳聆聽火山的獨特語言。

2021 陽明實驗山屋:陽明奈奈 YANG MING NIGHT NIGHT|整體策展規劃

 

2021

陽明實驗山屋:
陽明奈奈 YANG MING NIGHT NIGHT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21/12/17(五)至 2022/03/20 (日)
  • 展覽時間|每週五、六、日 10:00-16:00
  • 展覽地點|陽明實驗山屋

  • 主辦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 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執行團隊
  • ▧ 企劃執行|許瑄芮、陳瑞淩、陳映璇
  •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 視覺設計|鄒昀達、吳柏翰、趙崇英
  • ▧ 空間營運|陳映璇
  • ▧ 展務營運顧問|翁熒熒

  • 展覽攝影|汪德範、趙崇英
  • 主視覺拍攝團隊
  • ▧ 陽明奈奈|盧奕樺 Pip
  • ▧ 攝影團隊|陳敏佳、李盈霞
  • ▧ 彩妝師|Kana Wang
  • ▧ 服裝贊助|團團TUANTUAN

  • 分區參展合作夥伴
  • ▧ 凝視夜徑|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吳士緯
  • ▧ 瞻望夜空|草山星空創辦人 張勝賢
  • ▧ 生態廊道插畫|李翰
  • ▧ 暗空資訊授權|台灣暗空協會、許舒安
  • ▧ 蛙鳴音檔授權|東華大學副教授 楊懿如博士
  • ▧ Night Spoken 影片授權|Rader Lane,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 ▧ 蛇類標本提供|兩棲爬蟲萬事屋 徐偉傑
  • ▧ 特別感謝|吳思瑤、馮亞敏、森³ sunsun museum、Rockland、雅士音響、Aerix Duet、茶籽堂
 
 

奈奈,night night,今夜也說晚安,
她想,輕輕凝視,暗空中的草山。
黝黑的眼珠裡,住著許多秘密,
一切都剛開始,在時間渡過陽明,
沒有光也很奈思。

٩(✿∂‿∂✿)۶


陽明實驗山屋第二檔微型展以「夜的陽明」切入主題,展開大眾閱讀草山之徑的時間維度,探討在燈火通明的時代造成的光污染(Light pollution)議題,同時結合陽管處近期著手推廣之暗空保育觀念,讓陽明山除了休憩健行的日常之外,也提供了關於夜的知性與樂趣,包含凝視夜行性昆蟲與動物的生態、聆聽草山夜鳴、一窺動物專用的地底涵洞走廊、夜空觀星等軸線,將夜裏豐富的科普知識藉由策展手法轉化,並透過復古三球儀、夜徑生態幻燈片、蛙鳴DJ唱片等道具與裝置設計,引領民眾以全新視角重新觀看「夜」的國家公園。在靜謐的黑夜裡,坐擁萬籟俱寂的山林,沈澱浮躁的身心,感受夜晚的陽明。

YANG MING Night Night|草山暗夜裡的閃亮大眼,虛擬人物「陽明奈奈」山系仙女下凡,打開大眾對黑夜的想像。

當夜幕低垂月光高升,陽明山徑間絡繹不絕的訪客多已離去,夜的陽明才正要開始。本次邀請到「O.OO」設計師Pip及山系攝影師陳敏佳,結合團團TUANTUAN提供的川久保玲時裝秀服,形塑陽明奈奈的精靈古怪,以電影式的海報打造全新視覺想像。在萬籟中緩步依循,全神貫注探尋著森林裡秘密,在手邊的燈源下,花草樹木顯露清晰精細的輪廓,許多白晝無法見得的美麗與驚奇,就此開啟想像的天地。

攝影|陳敏佳

 

 

OPENING Night|揭開・夜幕

光污染到生態失衡,暗空公園倡議到夜巡神祕陽明,一群復育黑夜的人們致力找回對大自然失落的感動。

自地球形成之初,萬物皆依循著太陽與月亮的日夜光暗變化,調節著各自的生命進程與節奏。人造光的發明逐漸打破生態的晝夜節律及行為模式,光的污染影響著人類健康、生態平衡、夜空觀星等問題。所幸世界上已有一群人開始嘗試暗空保育,國家公園的成立除了提供民眾休憩體驗自然,亦秉持著保育的使命,為野生動物保留一隅暗空綠洲,陽明實驗山屋這次以夜為題,在夜空下打開新的感知,引領更多人一起擁抱黑暗。

攝影|陳敏佳

 

 

STARING Night|凝視・夜徑

巨蛾展翅、昆蟲隱身藏匿蹤跡,紋路、色澤與結構,微距攝影下的暗夜風景

帶著一只放大鏡,對周遭細微事物的凝神注視,如夜裡的蛾展翅時的斑斕色彩、潛藏在樹枝間竹節蟲的修長輪廓、各式昆蟲絢麗纖巧的翅膀或是圓鼓鼓的身軀,甚至是蛇複雜而美麗鱗片、青蛙跳躍時的骨骼姿態。展覽呈現包含微距昆蟲攝影、陽明夜間昆蟲標本、蛇與青蛙爬蟲標本等,觀照方寸之間的紋路、色澤與結構,重新投以全新的凝望,就能看見生物的微觀之美,覺察自然萬物的深度魅力。

 

 

HEARING Night|聆聽・夜鳴

16種陽明青蛙組成的夜間超級樂團,結合DJ設備,用雙耳感受無光的黑夜

夜晚的聽覺總是靈敏,在萬籟俱寂的山徑間,更能清晰地聽見許多細微的生命。陽明山國家公園於2020年獲得「國際寧靜公園」(Quiet Parks International,QPI)組織的認證,成為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展覽內設有 DJ Y.M. Frog 陽明山16大發燒唱片精選試聽,享受臺北樹蛙、腹斑蛙、中國樹蟾等數十種的池畔蛙鳴,用雙耳去感受無光的黑夜,讓自己更深地融入環境中。

 

 

PEEKING Night|窺探・地底

動物專屬的高速公路夜間Party,攜手插畫家李翰一窺陽明山神祕地底生態隧道!

在實驗山屋旁不到一公里的百拉卡公路地底下,隱藏著3座微型動物穿越的生態廊道,肩負著減少動物路殺(Roadkill)事件的重責大任。平均每年有一千多隻野生動物在陽明山公路上遭車輛撞擊致死,陽管處於民國84年起,經過十年的收集、記錄、統計、研究,發展出全臺首創「動物穿越道路涵洞」的計畫。藉由插畫家李翰重新繪製的生態廊道,以及廊道裡的紅外線自動相機,偷偷窺探那些平常遇不著的夜行性動物吧!

 

 

GAZING Night|瞻望・夜空

來自宇宙的訊息,一卷留給2218年的紀實影片,plus 陽明山四季觀星指南!

人類史上總不乏對宇宙的想像,在地球與銀河間的星團、星座、星雲,無一不讓我們見證到永恆之美,在蒼穹浩瀚的夜空下,思索自然奧秘的體驗讓人為之心醉。從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授權的星空紀實影片中,看見人與星空的連結、宇宙的智慧。陽明山屬於臺北市光害最小的區域,在百拉卡公路、大屯鞍部停車場等,皆能進行星野攝影、裸眼賞星、領略四季特殊星象,帶著觀星基本配備,不用上高山就能體驗黑暗的幽邃!

攝影|張勝賢

 

 

火山咖啡推出新品項「奈奈的眼淚」與「奈奈鍋煮奶茶」,在陽明山的冬夜裡,點上一杯展覽期間限定,引領味覺經歷層疊豐富的旅程。

實驗山屋 1F 火山咖啡 VOLCANICAFÉ,以火山群地質特色出發,運用視覺意象描摹與產品風味想像,讓陽明山的在地風味瞬間立體化。原三款咖啡風味「霧氣」、「熔岩」、「火山礫」靈感取自鄰近景點小油坑的火山作用,萃取火山地貌顏色、溫度、聲響、氣味,轉化為咖啡的豐富層次口感。配合展覽推出兩款新品項「奈奈的眼淚」與「奈奈鍋煮奶茶」,在山間裡的冬夜氣氛,點一杯只在山屋販售的奈奈期間限定,才算正式拼上展覽的最後一塊拼圖。

2021 陽明實驗山屋 YANGMING MT. LAB|開門見山 OPEN!MOUNTAIN LAB|整體規劃設計

 

2021

陽明實驗山屋 YANGMING MT. LAB
開門見山 OPEN!MOUNTAIN LAB

整體規劃設計


  • 展覽日期|2021/08/06 (五) - 2021/08/29 (日)
  • 展覽地點|陽明實驗山屋(陽明山小觀音停車場旁)
  • 展覽時間|每週五、六、日 11:00-17:00

  • 主辦單位|文化部
  • 執行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
  • 合辦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 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執行企劃|陳瑞淩、許瑄芮、熊品勛、陳映璇、王昱惟
  • 視覺設計|劉子琳、鄒昀達、吳柏翰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空間營運|蔡瑋倫、施裴玲
  • 展務營運顧問|翁熒熒

Y.M. MOUNTAIN TEAM 陽明登山隊

  • 地質的陽明|陳子倢(扣扣)
  • 味的陽明|郭庭瑋(Wes)
  • 夜的陽明|吳士緯
  • 冒險的陽明|郭彥仁(郭熊)

Y.M. PODCAST 第一季來賓|(依錄製順序排列)

  • 詹偉雄、張元植、Tai Tai LIVE WILD(阿泰呆呆)、吳思瑤、吳書原、迪拉胖、PUZZLEMAN、郭彥仁、陳科廷、陳子倢、郭庭瑋
  • Y.M. PODCAST 開場音樂製作|顏社 PUZZLEMAN

  • 品牌周邊聯名|WISDOM、HANCHOR、KINTO
  • 森系選書|詹偉雄
  • 主題路線與蕨類計畫攝影|陳敏佳
  • 展覽攝影|汪德範
  • 展覽攝影協力|Tai Tai LIVE WILD(阿泰呆呆)、蔡瑋倫、施裴玲
  • 特別感謝|吳思瑤、龔書章、范成浩、郭城孟、臺大植物標本館、臺灣歷史博物館、森³ sunsun museum、Rockland、Aerix Duet、茶籽堂
 
 

陽明山,一直是臺北的後花園,自然與人文交錯衍生,也是世界少見的核心都市型態國家公園,擁有火山、森林、瀑布、山徑等多變的地形,擁抱豐沛自然資源。如果談到「設計」在國家公園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可以擁有許多的想像。

陽明實驗山屋的前身為位於陽金公路制高點的廢棄營舍,建立於民國60年代當時為警察駐在所,今已閒置多年,周邊連結草坡景觀與箭竹林步道,位於遊客中心分佈帶中樞,距離小油坑、冷水坑、擎天崗等皆屬裙帶距離方便抵達,在由文化部與設研院發起的「公共服務創新專業服務協力計畫OpenCall」計畫中,經過一年多來嘗試串連政府與民間資源、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為合作夥伴,透過設計與品牌思維導入,打造一座結合大眾體驗休憩、生態教育、設計品牌力的山中小屋。

在空間的佈局上,「山屋」作為棲居於自然中的主要命題,以木質調為基底,運用松木夾板染漆、回收舊建物木料板,搭配鐵件五金與木地坪,建構空間氛圍。移除夾層天花,還原建物原有挑高的雙斜屋頂,增加垂直向的通透感。保留最大面積的開窗可能,將山間雲霧與光線迎進實驗山屋的空間中,二樓以「巡山員」的研究宿舍作為發想概念,別於一般展覽展示設定,以山居的尺度感營造親切的觀看視線,你可以在手寫的筆記與手工剪貼的檔案資料中一窺陽明山的生態地貌與人文景觀,更可自由席地而坐,在山林書屋以及山屋電台的軟體內容設定中,輕鬆選擇休憩、聆聽或閱讀的姿態。

原位於陽金公路制高點的廢棄營舍,透過設計導入轉身幻化為具備動能的品牌山屋示範點

山屋的前身是陽明山警備駐在所,已經荒廢20多年。周邊連結草坡景觀與箭竹林步道,位於遊客中心分佈帶中樞,距離小油坑、冷水坑、擎天崗等皆屬裙帶距離方便抵達。藉由小尺度但擁有能量的設計策略導入,提升國家公園公眾服務創新質量,以此為出發點,讓大眾對於未來的全台國家公園擁有更全面、可預期的質變效應。

 
 

 

全新山屋品牌 CIS 釋出,媒合台灣設計打造專屬山系商品,將一級品牌帶上山

整體品牌 CIS 為由雲霧蒸氣構成的小山轉化,「漸層」、「詩性」為最重要的兩大核心元素,色彩設定黑與白兩色,搭配鮮亮的螢光綠為次要元素,強調陽明山冉冉白霧與翠綠芒草的屬從層次關係。

MOUNTAIN LAB GEAR 山道具將品牌識別與台灣設計媒合打造專屬陽明山的品牌商品,如跟設計品牌 WISDOM、HANCHOR 和 KINTO 合作,開發出一系列戶外機能服、登山背包、保溫瓶等商品,重塑遊客的體驗記憶,將豐沛的設計能量帶入國家公園中。

 
 
 

 

火山咖啡融入地質教育,在地風味伴隨感官體驗立體化

實驗山屋 1F 火山咖啡 VOLCANICAFÉ 以火山群地質特色出發,運用視覺意象描摹與產品風味想像,讓陽明山的在地風味瞬間立體化。

三款咖啡風味「霧氣」、「熔岩」、「火山礫」靈感取自鄰近景點小油坑的火山作用,萃取火山地貌顏色、溫度、聲響、氣味,轉化為咖啡的豐富層次口感。品牌 LOGO 設計以「火」的中文字構與火山噴發意象作為標誌,將焙度與地貌特性扣合,水藍、火紅、岩灰套入辨識色譜。

 

 

陽明桑陽明桑資訊站資訊站

INFORMATION HUT 山屋資訊站整合收納山林相關資訊及陽明山特色,透過視覺系統整合重新繪製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路線地圖,搭配每天的日出日落時刻,打開探索陽明的各種想像空間。山屋吉祥物角色——陽明桑也首次登場,以山形視覺印象與雲霧效果作為主體、輕盈線條勾勒其形象,配合山林守則情境帶領山友們輕鬆上山。

資訊站將實驗山屋周邊節點資訊統合,編整在地科普型知識,藉數位螢幕與紙本文宣並行傳遞陽明山魅力。

 

 

山屋裡的微型展,最高最小,巡山員的秘密研究室,一座國家公園的山屋美術館

拾階而上 2F MOUNTAIN RESEARCH 微型展,以「山屋設計事務所」為場景定調,有別於以往的美術館或展覽空間,專為陽明山國家公園進行品牌實驗與成立研究基地,解析陽明山豐富的自然路徑。現場可以看見散落的手稿文件、場勘地貌的紀錄照片、繪製到一半的平面圖,以及在陽明山展開基礎生態研究100M蕨類田野計畫的攝影紀錄。屋內木頭層架裡收納著生活感的睡袋睡墊,營造在山中小屋品讀展覽的愜意氛圍。

 

 

山林裡的知識選輯,森系書屋登場!30 本愛山人詹偉雄的精選書目

二樓端景處為 BOOK HUT 森系選書,利用原建築的斜屋頂,搭配長型方窗的綠景,塑造出迷人安定的木質調閱讀空間,翻閱與山林自然有關的書籍,偶爾走到屋外後方的箭竹林散散步,在知識與行動之間來回穿越。書架上的三十本書目,特地邀請到山界前輩詹偉雄規劃「森系選書」,每一本都有其舉足輕重的內涵意義,盼藉文字的力量引領觀眾以新的眼光看待國家公園與自然萬物。

 

 

Y.M. Podcast 山屋電台,點選入山,生活化的自然系聽覺體驗

實驗山屋正式啟用前期,Y.M. Podcast 陽明山屋電台成為第一步對外擾動計劃,從自然、設計、人文、音樂等多元面向切入,討論人與自然的關係,由格式設計展策總監格子擔任電台主持人,與各方領域的山行者們一起聊聊關於陽明山的大小事,以輕鬆的對談進入「人與自然的關係」、「設計導入國家公園」、「陽明山多元地貌與生態」等議題探討,期待開啟國家公園更多的可能性。

 

 

Y.M. Mountain Team 陽明登山隊帶路

前期計畫亦找來四位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一支「Y.M. Mountain Team 陽明登山隊 」,以田野踏察的形式,重新閱讀草山之徑,並邀請陽管處解說課及志工們加入,汲取隱藏在每條路徑裡的生態魅力。四條主題路線結合四種打開陽明山的方式:以親子教育的角度探索小油坑七星山;以風味的想像觀看二子坪面天山的野生植物;以夜間觀察視角窺探夢幻湖潛藏的生態魅力;以冒險的姿態挑戰小觀音山稜線、山谷、小溪等多變地形。後將四條主題路線轉化為摺頁DM,整合基本的地圖路徑、生態科普知識,更別出心裁配合主題加上「山徑導聆」QRcode,當觀眾離開山屋實際準備入山時,拿著這份 DM 即可帶走一段 Radio,讓不同領域的專業者帶領一同探索。

2021 台達電五十週年企業特展 Delta Newsroom|整體策展規劃

 

2021

台達電五十週年企業特展 Delta Newsroom

整體策展規劃


▧ 客戶|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策展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文案統籌|陳德政

▧ 展覽企劃執行|陳瑞淩、熊品勛、陳映璇、許瑄芮

▧ 整體視覺統籌|鄒昀達、劉子琳、吳柏翰

▧ 整體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展區機械手臂裝置開發建置|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展區動態影像製作、50週年LOGO動態製作|深度設計 陳青琳

▧ 展區插畫設計繪製|劉正堃 Abei

▧ 展場影像紀錄|汪德範

 

猶如走進一份歷經百年的立體報導專刊

「一家企業的成長如同一棵樹的生長,需要空間養成,也需要時間孕育。」台達由鄭崇華先生創立於1971年,至今已成為交換式電源供應器與散熱解決方案的全球第一領導廠商,堪稱環保節能的台灣之光。秉持「環保 節能 愛地球」的經營使命,不斷提升產品的能源轉換效率,減輕地球暖化對人類生存的衝擊,亦長年將目光關注於環境保護議題與相關倡議行動,如珊瑚復育行動、綠建築捐建等,讓「減碳」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動詞。

企業的編輯室,說一個面向大眾的企業品牌故事

2021年恰逢台達走過50年、迎向下一個50年的重要時刻,期待透過企業內部特展梳理半百年來的足跡。面對「描繪一間企業的體質輪廓」之任務,提出「Delta Newsroom」企業編輯室概念的策展主軸,從第三人客觀視角對企業進行採訪、編整,藉由大眾習以為常的高效率傳播系統「#報章新聞」方式作為溝通渠道,以「側寫視角、主題編輯、設計美學導入」收納轉譯企業故事、產品、願景、感謝夥伴等訊息內容,開展八個篇章主題「At the Front」(發刊言)、「Outline」(大事年表)、「Business」(事業體)、「Culture」(企業文化)等章節,#說一個面向大眾的企業品牌故事,創造猶如「#走進一份歷經百年的立體報導專刊」的展覽敘事。

 

 

設計導入的企業展,有感、翻譯、呈現

如何帶領觀者像是閱讀報章般輕鬆有感地貼近企業核心與初心,為思考設計導入企業展的出發點。從企業欲傳遞的訊息、產品優勢、精神願景中探尋導入的機會點,如「Delta Radio」以 Podcast 新型態傳播形式邀請台達電現任執行長、品牌長現身分享企業故事;「Business」透過插畫元素轉譯企業數據成效,讓數字更可被有感閱讀;「Delta Report」則以 Motion Graphic 從內容敘事、動畫視覺風格重新料理企業內涵、業務範疇、未來性,#賦予科技品牌有溫度的個性。

 

 

當報紙遇上機械手臂,設計X科技的展演

此次更以策展手法突破大眾對於企業展的產品陳列印象,於展場入口處呼應「Delta Newsroom」主題,透過與台達電內部的技術單位合作共創,實驗科技與人文結合的「#機械手臂翻玩報夾」意象裝置,以多元手法打開觀展者對於企業展的想像。

 

2021 LAVI™ laminate 建材展|美耐板創新研究室 Laminate Lab|策展規劃設計

 

2021

LAVI™ laminate 建材展|

美耐板創新研究室 Laminate Lab


▧ 客戶|鉅莊企業(LAVI 樂維)

▧ 策展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參展單位及特別感謝| 東海醫院、物外YSTUIDO、茶籽堂 cha tzu tang、22Studio、溫事X茶之器古書堂、羅翌慎 LOWE I SHENG、greenroom、WISDOM®、卵形 oval-graphic

▧ 空間|彭一揚、李翊勤

▧ 視覺|鄒昀達

▧ 企劃|陳瑞淩

▧ 展覽攝影|汪德範、趙崇英

 

樂維™ 新一代美耐板建材品牌(LAVI™ laminate)參與2021年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Taipei Building Show,此次委由格式設計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打造整體企業之展出空間,以策展手法突破大眾對於一般建材展的單一陳列印象,從「材質靈感研究室」概念出發,企圖打開觀展者對於材料、建材的美學想像,榮獲該屆建材展之優良參展企業形象獎。

材質即結構,以美耐板做出空間主題

常態的建材展觀展印象,大抵不脫離由高聳立面圍塑出的對內展示空間與制式的建材產品陳列,使材料多元使用情境無法於第一時間傳遞予觀者。在前期空間想像成型時,以「材料如何成為空間」進行思考、企圖用材質本身構築空間結構。上下層分別以夾板車溝、卡榫結合耐衝擊的康倍特板™組成斜板單元,進而排列成模組化的結構系統,展現材料本質魅力、同時打開了展區內外的通透性,外觀立面視覺上選用木紋系列建立漸層系統,傳遞「Nature 喚醒自然力」的品牌第一印象。美耐板即為結構主體,開啟其可作為空間主角的想像。

 

 

微型美術館,打造材質對話與使用情境

將策展意念灌注於建材展之中,以中央展台下沉設計,呈現完美無黑邊黑線技術,並精選10種特殊表面材展現應用情境。以材質元素主題出發(WOOD / 木、MARBLE / 岩、LEATHER / 皮革、STARDUST / 星耀等),邀請台灣10組材質擅長創意者參與材質對話,邀集台灣一級設計品牌參與,透過產品與美耐板展台的展示情境 Demo,將生活美學帶入,使觀展者第一時間擁有材料應用的具體想像。

 

2021 工廠革命 —— 裕邦窯廠復興計畫 YU PANG POTTERY|整體規劃設計

裕邦設計導入-02.jpg
工廠革命-傳產窯廠復興計畫 03.jpg
工廠革命-傳產窯廠復興計畫 04.jpg
裕邦設計導入-31.jpg
 

工廠革命-傳產窯廠復興計畫


// 裕邦窯業企業形象改造 //

  • 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設計總監|王耀邦(格子)

執行團隊

  • 企劃執行|許瑄芮、陳映璇、陳瑞凌、熊品勛、陳婕寧、劉力菁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張哲惟
  • 視覺設計|劉子琳、鄒昀達、吳柏翰、莊皓
  • 制服設計|WHITE ROCK 齊振涵、陳詩恩、鄭鈺錡
  • 工作站設計|無氏設計 吳孝儒、張修豪、黃郁玟
  • 見學插畫|劉正堃
  • 營運顧問|翁熒熒
  • 空間攝影|汪德範、陳思維、王昱惟、陳玟蒨
  • 文宣攝影|黃少柔

// T22 工廠見學改造計畫 //

  • 主辦單位|經濟部工業局
  • 執行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
  • 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特別感謝|林芳怡、徐景亭
 
 

裕邦窯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民國六十八年,原生產建築用紅磚,後因建築結構大量改用鋼筋混凝土,於民國七十年演進為從事專業磁磚生產。引進現代工廠的「6S管理」,六大現場管理準則作為廠區作業的基礎,穩定有條理的作業規範為企業品質保證的核心價值。

時代變遷傳統工廠如何透過設計驅動展現能量為企業加值?從品牌識別到空間場域,結合色彩計畫、動線指標系統與工作站設置,提升產業工作效率,並透過整合設計將磁磚生產過程規劃出一套完整之見學導覽體驗,藉設計引領企業轉型升級,翻轉工廠成為地方力量。

從品牌重建的設計思考切入,重新打造整體識別CIS並延伸至工廠制服、網站與形象影片,提升對外形象感與專業度。以企業精神6S為原則,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關注內部員工群體發展與,穩定生產、輸出精準、向前驅動。

在長時間與製造業的溝通中,將設計導入原有工廠6S管理系統並扣合企業精神,進行整體廠區垂直整合改造。包含廠區閒置空間新設再造如員工休閒中心、咖啡閱覽室及磁磚藝術廊道、優化警衛室與建築外牆,凝聚員工向心力與素質提升。

 

企業識別 ///

CIS在設定上除了印刷品項的製作,還須考量未來實際在廠區現場的諸多立體應用規範,為了凸顯相對較暗沈的廠區空間,使用象徵窯廠前身的磚紅亮橘作為主基調,並結合磚廠釉料燒製技術,與企業端共同開發了專屬裕邦窯業的磁磚特別色,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磁磚指引標牌。

 
 
 

制服設計 X WISDOM///

「在工廠第一線工作的人通常對於自身服飾的識別相對沒那麼要求,視覺上也偏向單一統合。面對這樣的案型,我們著重於如何依循產業別的實際需求植入規劃好的CIS系統,將設計做出好的發揮,讓原本WISDOM品牌擅長的設計手法,去做出更貼近實際使用需求的調整。在布料的選擇上必須要去支援到實際的使用情境,例如窯業廠區的環境溫度高達40多度,需要快速排汗、透氣、快乾的布料,版型除保有特色也需符合高強度的肢體動作舒適度,在這樣具體的需求下,同時傳遞出企業精神。」

──── WISDOM設計總監 齊振涵

 

烹土見學///

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將磁磚生產過程規劃出一套完整之見學導覽體驗「烹土見學」,藉設計引領企業轉型升級,翻轉工廠成為地方力量。

 

2021 森3|日日森 Nichinichi Mori|整體策展規劃

DSC03229.jpg
0-4.jpg
0-8.jpg
all-3.jpg
DSC02765.jpg
DSC02896.jpg
 

植物 X 古物 X 咖啡 X 市集

一座日系森林,陪你每一日


///日日森 Nichinichi Mori ///

  • 日期|2021/04/10 Sat. > 2021/05/2 Sun.
  • 時間|12:00 - 20:00
  • 地點|森³ sunsun museum
  • 票價|免票券入場,低消一杯飲品。

  • 主辦單位|森³ sunsun museum
  • 協辦單位|太研規劃設計、裏山 うらやま
  • 策展人|格式-王耀邦(格子)
  • 景觀設計|吳書原、耿寧
  • 古物植栽|裏山 うらやま
  • 企劃執行|蔡瑋倫、施裴玲
  • 主視覺設計|卵形-葉忠宜
  • 空間植物燈|OURA
  • 空間攝影|Kris Kang
 
 

身兼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的前衛作家李歐納在「擺放的藝術」一書說到:物件擺放如同語言,兩者皆是溝通的媒介,物件擺放進行的是「視覺溝通」,並與語言一樣,擁有一套「溝通系統」。花草樹木包裹的森³ 在午後的微光閃動下顯得更加溫暖。植物和古道具隨著時間推移和流動,自身與擺放的組合在空間中隨機的不停變化,每天都有新的樣子。時間緩慢地在空間與古物的交錯中流動。都市裡的懷舊日式密林成了一片片可以帶回家陪你一起生活的風景。

咖啡香氣停留在空氣裏,森³  bar 成了香料實驗室,薄荷與迷迭香的味道沾上了指尖。梨花用呢喃細語說出的故事來自昭和時代,她看過的百年景色裡,從今以後也會有你的身影。

初春之際在美術館裡的五感體驗,是日常療癒,也是美好風景。

all-1.jpg

在一次探訪陽明山的旅程中,結識了專營日本植栽庭園樹的秘密苗圃→裏山:憑藉著對日式盆栽的熱誠與喜愛,他們累積了數十年的栽培技術,在原生態不被破壞的狀況下將喜愛日式植栽的心從日本引進,一起栽進了赤玉土裡。

日日森於此開展,一片藏著許多日本故事的秘林,邀請景觀設計師吳書原,以淨白的森³作為溫室載體,以不同角度切入,呈現新的生活地景,從日常生活到文化歷史脈絡的梳理。黑松的蒼勁優美、紫藤開花之時的顏色、在微風吹拂下翩翩起舞的赤紅色羽毛槭,展覽、日系植物市集、手摘植飲,除了了解植物的多樣性與其背後的故事之外,也能為自己的生活空間增添一份療癒綠。

期望帶給觀者不同的植物觀賞與接觸體驗,除了花市之外,從盆景到包圍城市的遠山都能成為日常接觸自然的光景,實驗性的場域成了城市綠洲,喝下一口山系咖啡,大人的植栽課從生活中養成。

all-2.jpg
 

 
0-2.jpg

那些舊時代的美好事物

除了植物與咖啡飲品之外,此次我們準備了一些美好回憶想和大家分享:來自日本被細心保存的二手古物。

懷舊氣息濃厚的他們在等待被賦予新的價值與故事,契合著咖啡的香味,空間染上了一絲舊時代的浪漫,歡迎光臨,我們可以一起回到過去。

|參展人介紹 → 裏山 うらやま|

隱藏在山裡的植物與古物選物店。創立於1896年,在台日皆有苗圃。專營日本盆栽庭園樹的種植及推廣,台灣第一家以貨櫃裝運日本庭園樹進口的公司。並致力於將日式盆栽美學推廣至日常生活。1999年成立了日本子公司開始建立品牌,經過30多年引進日本的經驗及實際的養護操作,提高了進口大樹的存活率,並提升了庭園景觀觀賞價值。7年前開始引進日本古物,期望賦予古物件背後的故事價值,時間在山裡留下年輪與四季,舊時代的美好事物留給了裏山。

 

 
0-5.jpg

森呼吸後,來一場特別的嗅覺饗宴

藍莓的香甜、薄荷與迷迭香的清爽、柚木的沉靜,把時間調慢,留給每個值得佇足的小角落。別忘了用靈敏的嗅覺,體驗空間裡瀰漫的迷人香味,感受生活裡的芬芳馥鬱。

|參展人介紹 → 吳書原|

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設計總監,曾經手美軍俱樂部、台中花博、西區門戶計畫等景觀設計,過去的作品中,總能發現他追求自然野放的設計美學,並致力於台灣原生種的復原。在因緣際會之下參觀了裏山苗圃後,發現現在的技術除了能保護原生物種不被侵害以外,更能將日本樹種存活率提高至百分之八十以上,氣候繁複的台灣反而成了獨一無二的載體,希望透過這次的合作,進而改變國家對於新物種引進的新觀念,對於日本植物有更多的認識,甚至能被消化且自然而然地成為日常中的一部分。

 

 
170332116_975561546547947_7230185801330234425_n.jpeg

⓷ 君の名は?

如詩般的文字,就是他們的名字。

此次邀請到藝術家Afra為日日森執筆,將草木的蒼勁與優雅用書法做詮釋。靈魂寄託一筆一劃,記錄生命故事外,也成了美好風景。

 
 

2020 桃園文博會╱結桃子展區|一種在地:發現!最野桃原味|整體策展規劃

2020桃園文博會-93.jpg
2020桃園文博會-95.jpg
2020桃園文博會-96.jpg
 

2020 桃園文博會 結桃子展區 一種在地|發現!最野桃原味


  • 分區策展人|郭庭瑋 / EMBERS 主廚、王耀邦(格子) / 格式設計展策總監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文案統籌|陳志煌 / Fika Fika Cafe 創辦人
  • 行銷海報文案|阿潼
  • 內容攝影|陳敏佳 / 明室意念 負責人
  • 在地合作|桃園復興區卡普部落、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
  • 特別感謝|瓦利斯・哈勇 / 泰雅族藝術家、羅程瑋 / 文化工作者
  • 植物景觀統籌設計|CNFlower

  • 執行企劃|陳瑞淩、許瑄芮、熊品勛、王昱惟、陳映璇
  • 視覺設計|鄒昀達、劉子琳、楊順志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在原住民的知識體系裡,我們會說一件事必須被四種面相向的存在所認識,才能被真正的了解,那四種存在是:心智、身體、情感、精神。」
— Robin Wall Kimmerer 羅賓‧沃爾‧基默爾

烹飪是人類身分認同、生物特性與文化的核心,本展區主題以「一種在地|發現!最野桃原味」為核心,自桃園原住民原鄉 — 復興區切入,邀請擁有原民餐飲文化及食材研究經驗的 EMBERS 主廚郭庭瑋 (Wes),與本次桃園文創博覽會的總策展人王耀邦共同策劃,以「風、水、火、土」四大元素為軸,深入復興山林部落進行田野勘查,追溯探究狩獵、漁獵、野菜採集到農耕文化等,經由原民飲食文化的展策鋪陳梳理,最終實際打破食物印象的界線,創作出屬於當代的新原民料理,輔以視覺與形象規劃策略,以及藉由桂竹這項跨越文化、生活、空間的在地產業,提供觀展者新的飲食文化路徑,重塑桃園原民新魅力,發現!最野桃原味!

Beverage 風|behuy 生命氣息 / 馬告糖漿・文旦柚・青檸・薄荷橄欖油・柳杉純露

Appetizer 水|quleh balay 真正的魚 / 米糠醃漬苦花魚・河苔・青檸・魚骨高湯

Main Course 火|puniq syam 火花 / 山豬肉・龍眼木・甜菜根・大麥・豬骨高湯

Dessert 土|sbing ruma 甜竹 / 桂竹・麻竹筍・小米

2020桃園文博會-117.jpg
 

 

風 behuy

「風 behuy 在泰雅族語中有『靈』的意思,代表著一種神秘、可以撼動環境的自然能量。」

風,是「風土」、「風味」與「氣味」的集合,山野裡的風吹撫著土壤,孕育出山間作物的千香百味。原住民擅以進入森林採集野菜、果實、種籽等,萃取植物的天然風味入菜。因為風沒有實際形體,一旦沒有了顏色與形狀,我們只能以嘴巴品嚐口感,以鼻子品聞辨味,面對無形有味的「風」,原始感官知覺成為與風味溝通的主角。

 

 

水 qsya’

「大自然的河流及其支流,就是泰雅世界展開的座標軸線。」

水,不但能夠飲用,維繫著生命,更是山林生態系的基本元素。泰雅族的棲地傳統上與水域形成共構關係,從遷移到建立部落,與河流都有密切的關係。河流在傳統泰雅族社會中,是將人和人、部落和部落連結在一起的重要關鍵,亦使泰雅族發展出傳統的漁獵文化。從此水資源在哪裡、泰雅族的棲地就在哪裡,溪流是族人重要的生命依據。

 

 
 

 

火 puniq

「它是永續的,火是象徵泰雅族的生命,這個家屋的生命。」

篝火堆是原住民火文化的最佳代表。獵人出外打獵或特定祭典時,火堆延續日夜、從不熄滅,像是生命的延續。到了新的地方燒墾、處理獵物都與篝火堆有關。打獵時篝火堆不熄滅意味著事情進行中的儀式,回到獵寮後火堆又成為取暖、烘乾與烹飪的工具。獵寮是人與自然連接的樞紐,是獵人在荒野間的第二個家,獵寮之火更是一個分享的開始。

 

 

土 uraw

「有泰雅族的地方就有桂竹,一根竹子撐起無數個家庭的經濟命脈。」

泰雅族人歷代遷徙、所到之處皆會在部落所棲土地種下桂竹。桂竹屬於散生竹類,看似各自獨立的竹子,地下莖其實是彼此相接、不斷蔓延的,每當種下即成滿山遍野的桂竹林。桂竹提供泰雅族人遮風避雨的建材、生活器具的原料,桂竹筍亦是重要的食物來源。土地孕育出桂竹,桂竹支持且滋潤著泰雅族人的生活與命脈。

 

 

2020 桃園文博會╱結桃子展區|一種探索:如果山是一所學校|整體策展規劃

2020桃園文博會-98.jpg
2020桃園文博會-104.jpg
2020桃園文博會-137.jpg
 

2020

桃園文博會 / 結桃子展區
一種探索:如果山是一所學校

整體策展規劃

  • 分區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格式設計展策總監
  • 參展人(按姓氏筆畫排序)|呂忠翰/台灣探險家、吳士緯/蛾類研究者、林暐翔 / 植物生態教育研究者、凌宗湧/花藝生活美學家、陳子倢(扣扣老師)/ 親子創新教育專家 、陳敏佳/山岳攝影師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採集協力&特別感謝|魏泰裕、朱祐璽、林詠翌、張悅慈、謝承恩、陳奕翔、王致圍、郭庭瑋、李秉軍

  • 執行企劃|陳瑞淩、許瑄芮、熊品勛、王昱惟、陳映璇
  • 視覺設計|鄒昀達、劉子琳、楊順志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人生就是不斷找尋身心的平衡,衡量前進或後退。
— 呂忠翰/台灣極限登山家

影像製作|陳敏佳

如果山是一所學校,她可以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啟發?許多人也許還不知道,桃園地區的山林資源佔地達1/3,擁有最為多樣的生態系統與豐富的地形地貌,本展區以實際的山林課程探索作為未來推動國小學生「面山教育」的一個契機,將桃園在地的特有中級山自然風貌納入教育的一環,帶領桃園八德大忠國小的師生一同在3天2夜的行程中走訪桃園「復興三尖」中的那結山。當都市中常見的輔導課、美術課、體育課、自然課、戶外活動等課程都在自然生態的擁抱中發生會是什麼樣的姿態?教育層面非常的廣闊,以山為師,打開圍牆,躍上野性的桃園,歡迎一起進入山的教室。

野的教室

生態廁所,也稱作乾式廁所、堆肥式廁所,它的運作不需要「沖水」,也不需要化糞池、污水管線。它可獨立運作,大小便都集中在桶子中。如廁之後要加入木屑,因為木屑可吸收水分,有除臭功能。木屑也是微生物分解排遺的要素,「碳氮比」正確,排遺才能順利分解回歸土地。

 

 

心的教室

一趟面山的旅程,是最好的生命學習。學到面對極限、恐懼與未知,只有一條路往前走。是一種對陌生環境的探索、一種對自然奧秘的探索、一種對生命敬畏的探索、一種對人與人關係探索的學習。回頭看,讓孩子為自己的勇敢用力喝采。

 

 

夜的教室

當夜晚亮起第一盞燈,看見大自然中這麼多趨引而來的美麗蛾群,小孩子的驚喜很直接,第一次見到這麼多奇特的生物,第一次感受到知識可以如此立體、環環相扣。知識再也不是壓縮在紙本或網頁中由撰文者所指引的腳本,山林教育透過各種感官的開啟滲入到未來的日常...。

 

 

美的教室

麻繩構築的網面,彷彿蜘蛛結網。“為什麼我們要跟蜘蛛學習?”小朋友單純的疑問同時也提醒我們必須在自然面前保持謙卑。蜘蛛面對生命取之有道,課程希望引導孩子以不破壞山林平衡的方式創作,培養美的眼睛,撿拾落花、枯葉,改變花藝必須使用工具的慣用形式。透過觀察、採集,重新描繪人與自然共同遺留的軌跡,帶領孩子透過創作,看見桃園中級山生命的企圖心。

2020 桃園文博會╱結桃子展區|一種回歸:翻轉客家新花布|整體策展規劃

2020桃園文博會-32.jpg
2020桃園文博會-39.jpg
2020桃園文博會-09.jpg
2020桃園文博會-43.jpg
 

2020 桃園文博會 結桃子展區 一種回歸|翻轉客家新花布


  • 分區策展人|劉正堃、張芝菁 / 大象兔有限公司
  • 共同策展人|齊振涵 / WISDOM® 主理人、王耀邦 / 格式設計展策
  • 展覽執行|大象兔有限公司、格式設計展策
  • 企業合作|WISDOM®
  • 創意總監|齊振涵

  • 服裝設計製作|李嘉泉
  • 設計助理|鄭鈺錡、李柏翰
  • 布花設計|大象兔有限公司
  • 時尚攝影|陳思維
  • 彩妝與髮型|黃俊樺
  • Model|陸夏、黃信助
  • 海洋之聲裝置|張巧怡
  • 展場攝影|汪德範
  • 特別感謝|新光紡織、周錦宏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姜義溎 / 新屋庄文史工作室、桃園市新屋區社區健康營造協進會

  • 執行企劃|陳瑞淩、許瑄芮、熊品勛、王昱惟、陳映璇
  • 視覺設計|鄒昀達、劉子琳、楊順志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對討海人言,當船航入海,便如身體的直接航入海,澎湃海潮、陷阱暗流、魚獸兇猛、天候瞬變,當無所依憑的討海人起身站立,且向著大海撒網的同時,便將自己直接撒入了變動不測的海洋宇宙中。巨浪、漩渦、險溝、暗流,一一都是生存的隱喻,也是戰場之所在。
— 

臺灣文學作家 - 廖鴻基

走入桃園濱海沿岸實地採集,依循著漁網的印記尋找「海客文化」,與上千名民眾共同拉起牽罟記憶,展現桃園客家族群的團結。原本居住在山地或平地的客家人移居到海邊,為了生存,在保有原有的生活習慣與個性特質的同時,也融入了討海人的瀟灑性格,因地制宜而適應了近海的自然生活環境。

與在地石滬專家姜老師的訪談中,了解海客族群至今秉持著「保留、傳承、發揚」的精神,藉以了解「海客」討海人生,跳脫大眾對客家人的既有印象,海客們因為長時間需要搏浪出海,活出了族群特有價值觀。ELEBBIT大象兔 們從中汲取靈感製作紋樣,WISDOM® 以時裝設計轉繹,凝聚出走路有風的海客精神。

 

 

HOIˋ-HAGˋ PATTERN-A|穿插交疊 - 線

經過實地的踏查與專家的訪談,漸漸地對這特殊的海洋客家文化感到著迷。 其中最吸引我們的,是原本居住在山地或平地的客家人移居到海邊,為了生存,在保有原有的生活習慣與個性特質的同時,也融入了討海人的瀟灑性格,因地制宜而適應了近海的自然生活環境。

 

 

HOIˋ-HAGˋ PATTERN-B|從葉出發 - 點

桃園的新屋、觀音、大園這塊面對台灣海峽的海洋客家廊道,是濱海客家人賴以生存的海岸家園。黃槿抗風抗旱耐鹽,它的用途很廣,黃槿樹除了是沿岸一帶主要的防風林植物之一,過去沿海的客庄也常拿黃槿葉來當作蒸粿的墊片,加熱後可散發出特殊的香味。 如果說油桐花是山區的客家文化象徵,那麼黃槿就是海客文化的代表了。

 

 

HOIˋ-HAGˋ PATTERN with WISDOM®|海客花布新浪潮

深耕台灣的時裝品牌 WISDOM®,運用桃園海客新花布,透過設計轉譯及時尚輪廓來回應,藉此重新找到與新世代對話的可能性。 將桃園海客新花布及時尚服裝設計,結合模特兒妝髮及肢體,透過時尚攝影,融合萃取自當地的靈感,帶來海客文化的全新詮釋。

 

 

HOIˋ-HAGˋ PATTERN-C|自然砌合 - 面

「石滬」是台灣沿海會出現的一種捕魚方式,透過沿岸石材的堆砌與海洋的潮汐來捕捉漁貨。在新屋一帶的石滬是由在地的鵝卵石石材堆砌而成。獨特的堆砌方式,加上後來長期附著在石縫之間的貝類天然黏著劑,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紋理。

2020 桃園文博會╱走桃花展區|一種高度:三分之一桃園|整體策展規劃

2020桃園文博會-80.jpg
2020桃園文博會-76.jpg
2020桃園文博會-78.jpg
 

2020 桃園文博會 走桃花展區 一種高度|三分之一桃園


  • 展覽總策劃|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展覽植物景觀統籌設計|Tsung Yung Lin CNFlower

  • 參展人(按姓氏筆畫排序)|呂忠翰/台灣探險家、吳士緯/蛾類研究者、林暐翔 / 植物生態教育研究者、凌宗湧/花藝生活美學家、陳子倢(扣扣老師)/ 親子創新教育專家 、陳敏佳/山岳攝影師

  • 採集協力&特別感謝|魏泰裕、朱祐璽、林詠翌、張悅慈、謝承恩、陳奕翔、王致圍、郭庭瑋、李秉軍

  • 展覽攝影|汪德範

  • 展覽影像紀錄|叄喜映畫
  • 展覽行銷文案|阿潼
  • 北橫國家公園插畫| manual for all

  • 執行企劃|陳瑞淩、許瑄芮、熊品勛、王昱惟、陳映璇
  • 視覺設計|鄒昀達、劉子琳、楊順志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務營運|翁熒熒
 
 
在這個世代,需要一個用自己的身體去理解土地的方式,往自然裡去探尋。
— 策展人 王耀邦(格子)

從不同高度觀看桃園會是什麼樣子?或許許多人不知道桃園的市界面積高達1/3腹地是茂密的自然山林,開展前數個月,一群採集者們逐步挺進,走向桃園的山。透過身體實際攀登桃園「復興三尖」之一的「那結山」,朝著城市中的三分之一之地,嘗試挖掘原始真切的「地方」,透過採集者第一手的生態觀察、策展編輯、攝影、等視角凝視回望城市中的山林。

那結山,又稱那是山,與夫婦山以及復興尖山合稱復興三尖。採集者沿著台七線行駛於桃園復興區抵達入山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叢林地景,接著開始習慣與潮濕的天候共處,再者是詭譎多變的中級山地形。相較於百岳不斷向上攀登的抽離感,在這裡你會聽見巨大轟鳴般的蟬聲交響、你會相遇瑰寶般的昆蟲植物、你會看見一片全然無法迴避的綠,走進山林的這一刻,透過五感,土地與個人的關係就此開始產生連結,腳下踩的每一步濃縮各種野、各種未知,地方魅力在此之間隱隱種在心中,從身體出發的創造性視野亦改寫著觀看地方的方式。

影像拍攝|陳敏佳

 

 

土之間

「生命並不孤立存在,而是一張龐大精密的網。人類隸屬這複雜的生命網絡當中,重點從不在於個體,而永遠在於關係。」 生物學家 大衛・喬治・哈思克 David George Haskell 《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踏上土之間,桃園中級山林相的叢林映入眼簾,以自然地景為序言開啟對於城市的再認識,重新聚焦我們的目光於桃園最原始的土壤底蘊—面積佔比1/3的自然山林。以樹見林、以樹見山,自土壤走向一棵樹,一個個以光盒子裝載的地理、生態、人文山林數據,待觀者自行入山探索新發現;透過社會觀察、生態觀察等採集者視角出發的山林導讀,重新聆聽來自山林的訊息。為何我們要凝視一座城市中的山林?拾起放大鏡進入1/3桃園觀察城市生成與積累的線索,爬梳城市與山林交織而成的網,打開人們心中的山的桃園,走向城市中的荒野、感知生命與自然的連結,地方之美與心中解答或許油然而生。

2020桃園文博會-76.jpg
 

 
2020桃園文博會-74.jpg

聲之道

自然的美與真實

「不管有任何的人進入,這個山依然用著他的生存方式存在著,所以這是我認為山林裡面最大的魅力—大自然完全不為了人而有所改變的生活著。」 — 花藝生活美學家 凌宗湧

 

 

葉之間

「『看見』的秘密是高價的珍珠。」_美國自然書寫者 安妮・迪勒 (Annie Dilard)

相較於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台灣百岳,位於1500-3000公尺中級山域的林相與生態更為豐富,是台灣最具特色的自然資產。觀看葉之間,以桃園那結山實地野外生態採集為引子,透過微觀森林中較少受到關注的落葉腐植層、中級山蛾類、蕨類,打開桃園山林生態瑰寶之窗。以新視野微觀自然、敞開感知邊界,觀察看似微小平凡的事物,未曾被看見的豐富細節與訊息就在那裡。

吳士緯/蛾類研究者

2020桃園文博會-83.jpg
 

 
2020桃園文博會-81.jpg

峰之間

「所有偉大文明的根基都來自地方,哪怕只是想要充分了解一個領域或是一片土地,也須要耗費一生的時間。」 — 愛爾蘭詩人 派翠克・卡瓦納(Patrick Kavanagh)

眺望峰之間,鏡中森林世界投射不同視角對於自然山林的未來想望,面對台灣近期山林解禁後,台灣人與山的再次相遇、與自然的再次認識,我們將可如何思考山林的未來性?以桃園預計於2023年完成的北橫國家風景區為例,透過北橫國家公園的「山林護照」模擬,試圖引領思考、重新定義這個世代國家公園的價值以及山林的價值。試想一日,走出桃園機場,你拿著北橫國家公園的山林護照,走上一段文化的起點,登上山,用另一種高度看待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