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 03 (2019-2023)

2022 森3|群山之島與神在的地方 From Island to K2|整體策展規劃

 

2022

森3|群山之島與神在的地方 From Island to K2

整體策展規劃


  • 日期|2022/05/21(六)至 2022/06/26(日)
  • 時間|11:00 - 19:00 (週一休館)
  • 地點|森³ sunsun-museum(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45巷18號一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主辦|森³ sunsun-museum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策劃執⾏| 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卵形 oval-graphic
  • 參展人(按字⾸筆劃排列)|三條魚(詹喬瑜)、呂忠翰、陳德政、郭熊(郭彥仁)、張元植、程紀皓、普魯圖(王晧瑜)
  • 執行團隊|森³ sunsun-museum
    ⨀ 策展統籌|格式設計 - 王耀邦(格子)
    ⨀ 視覺統籌|卵形 - 葉忠宜
    ⨀ 品牌統籌|Wisdom - 齊振涵
    ⨀ 空間營運|蔡瑋倫、謝汶珊、陳曉怡、溫庭暄、蔡嘉緯、王亭
  • 執行團隊|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企劃執行|陳瑞淩、廖文琪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視覺設計|鄒昀達、趙崇英、吳柏翰
  • 特別感謝|公共電視、新經典文化、大家出版
  • 主視覺設計|卵形 - 葉忠宜
  • 空間攝影|陳思維、汪德範
 
 
「想追逐天使還是逃離魔鬼,往山裡去吧。」 —— 美國作家 傑佛瑞・雷斯利(Jeffrey Rasley) 

從一座城市的窗口,遠眺山的故事 台灣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明文記載的超過268座,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擁有充沛的生態資源與人文地理研究的潛力。在時代與社會的演進中,登上高峰從過往「超越巔峰極限」的力量拚搏證明,轉而向內成為「尋找自我」的心靈歷程。從「群山之島」到「神在的地方」,將台灣四位青年對於島嶼群山的探尋紀實,與台灣第一次海外遠征世界最難以攀越的「K2」故事呈現予大眾,透過在森³的實體展演延續一部紀實作品與一場攀登計畫的核心命題,自「人與山的相遇」到「迎向未知與自我內心的探索」之中,感受登山者與山的關係及對話,一段屬於台灣自身的島嶼故事。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為2021年播映之新型態登山紀實節目,有別以往紀實節目用客觀角度敘事,《群山之島》核心在於探討主觀的人與山關係,歷時兩年的策劃與拍攝,跟隨台灣四位青年登山家的視角,走訪他們登山生涯中別具意義的四座台灣山岳,用新世代眼光感受山的觸動,呈現新生代想像的台灣,進而以一種新的感性與知性代表台灣島嶼、建立新世代的台灣論述。

 

 

《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則為作家陳德政與呂忠翰、張元植兩位台灣青年登山家前往世界第二高峰K2後,於2021年出版的報導文學、山岳文學,近距離觀察兩位登山家從探索荒野到征服高峰的過程。此書源起於2019年台灣第一個海外登山群眾募資計畫「K2 Project」,由文化評論家詹偉雄發起,將「K2」這個字詞帶入台灣人的視野,藉著這段行動寫下台灣冒險史的新紀元。

2020《烹:火、水、風、土,開啟千百年手工美味的祕鑰》Cooked| 書籍設計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28.36.png
4.jpg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28.53.png
螢幕快照 2020-07-31 16.28.45.png
 

2020

《烹:火、水、風、土,開啟千百年手工美味的祕鑰》Cooked

書籍設計


  • 出版發行|大家出版
  • 設計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 策劃統籌|王耀邦
  • 專案管理|陳瑞淩
  • 視覺設計|劉子琳
  • 攝影| ShaoJou Huang
 
 


烹飪 —— 於火上承載的某場域中,將原本各自獨立的元素漸進式地運用物理、化學法則進行轉化。

作為一本傳達人類與食物千萬年關係網絡的人文知識類書籍,思考封面的第一步即是將視覺調性劃分為知性、感性並進。經視覺語言烹調轉譯,畫面主體為半現實半抽象的火、水、風、土四大元素,堆疊、交會、融合,體現烹的本質即為將大自然轉化、創造為食物文化的魔法。

畫面中暗藏符號化視覺:外顯情境,聚集各種條件從而生起烹煮用的火 ; 內涵意象,講述透過烹飪聚集起的人類情感,流動、撞擊、傳遞,烹飪成為人們同桌分享食物與情誼的生活核心。而種種有機、意識形態、理性感性交會的「聚集」,皆翻騰在這一「圓」內。

人類聚集元素生火、創造,而升起的火重新將人類聚集成為圓。

2019《雜食者的兩難》The Omnivore’s Dilemma|書籍設計

_MG_1855.jpg
_MG_1974.jpg
_MG_1951.jpg
_MG_1823.jpg
_MG_1992.jpg
_MG_1992.jpg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書籍裝幀設計


  • 作者|麥可・波倫 Michael Pollan
  • 譯者|鄧子衿
  • 行銷企劃|陳詩韻
  • 校對|衛秋綢
  • 總編輯|賴淑玲
  • 社長|郭重興
  • 發行人兼出版編輯|曾大福
  • 出版者|大家出版
  • 發行|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視覺設計|格式設計展策InFormat Design-劉子琳
  • 專案管理|格式設計展策InFormat Design-陳婕寧
 
 
我們正餐該吃什麼?

人類和自然界其他動物最顯著的差異,在於人類有辦法以革命性的技術大幅改變所仰賴的食物鏈。然而科技與自然運作的不相容產生的衝突卻與日俱增,工業化的飲食習慣徹底掩埋人類與各物種的關係與聯繫。

為了從源頭探究現代飲食的病兆,麥可.波倫如偵探般,以追獵的精神,從產地一路追蹤到餐桌。積極追溯的決心、揭露出的真相,強烈的橘紅成為視覺整體定調的第一撃。

接著,視覺設定還原作者實地紀錄採集的真實情況:首先於底層鋪展開來的是格狀排版、條列分明,預先在調查開始前打上案件探討議題的報告表格。

帶著這份表格到實地訪查,麥可.波倫在採集完材料後,將蒐集到的檔案第一時間印出、剪下、浮貼進欄位。浮貼微微超線顯露的是臨場感與即時性,並將探訪中閃過腦海的思路草寫速記在檔案的周圍。

回到寫作桌前,將這份以行動探掘知識的報告,以更宏觀的角度引導現代人重新思考飲食文化。最後蓋上REVOLUTION EXAMINATION與代表選擇符號的印章,替這份劃時代的調查報告儀式性地註上歸檔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