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 01 (2011-2017)

2016 UP TO 3742|臺灣屋脊上|整體策展規劃

 

2016

UP TO 3742
臺灣屋脊上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16/10/22 (六) - 2016/10/30 (日)
  • 開放時間|11:00 - 21:00
  •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區西五館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主辦單位|台灣三星電子
  • 展覽策畫執行| 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媒體合作夥伴| 女人迷 womany
  • 行銷合作夥伴| AMOUTER、中華電信
  • 贊助單位| Indie Drinkster
  • 特別感謝| 米亞桑戶外中心
  • 展覽顧問|詹偉雄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執行企劃|陳婕寧、陳瑞淩、劉力菁
  • 視覺設計|莊文豪、楊士慶、劉子琳
  • 空間設計|張哲惟、蔡芳琪、郭治緯
  • 參展人|賴淑玲、戴杏芳(戴子)、蔡芳琪
  • 屋脊上計畫工作人員|林政翰、方翔、黃世帆、張國威、全志平、張元植、魏泰域
  • 山岳影像統籌|明室意念 - 陳敏佳( 屋頂上)
  • 山岳影像協力|楊國裕、簡熒芸、格式設計 - 張哲惟
  • 紀錄片導演、展場影像統籌| 叄喜映畫 SenseCinema - 程紀皓
  • 紀錄片後期影像協力|兵逸慈、劉逸柔
  • 選曲、音效設計|小飛俠
  • 動態影像統籌|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 - 洪鈺堂
  • 展場影像紀錄|汪德範
  • 展覽執行協力|劉高昇、李國聖、曹云軒、王安安、楊涵荃、孫宜君
 
 
感知是重要的,行走是專注的,在山的海拔中思考自己

攀登是一件奇妙的事,人持續緩慢的往高處邁進,然後回到平地,伴隨著突破極限、冒險、信仰、歸零、真實等關鍵詞彙,這項運動在人類的歷史中充滿了哲學性的自我問答。這場展覽藉由「野外採集 Field Gathering」 的方式作為核心架構與開端,以台灣中央山脈縱走的前鋒路線「北一段」為主軸,在未知的攀登軌跡中,實際以記錄、體驗的方式連結人與自然的互動。此次參與計畫的攀登夥伴成員同時也擔任展覽的創作者,這是一個訴諸身體與官能的進行式,面對山,我們得以往裡頭去,在全然的客觀中探問自己,策展的敘事結構與體現方式在不同背景與專業的旅人身上如夜晚星空延伸交織,在過程中尋找方向。

UP TO 3742-27 拷貝.jpg

走在稜線上,科技成為此次展覽採集的工具,團隊在記錄山岳的過程中結合了台灣三星的產品,克服儀器極限,完成台灣首次採用手機進行拍攝的山岳紀錄片;透過環景攝影機Gear 360的特殊拍攝視野,得以全覽台灣高山獨有的壯闊與蒼勁,走在台灣的屋脊上,南湖群峰的峭壁、斷崖、巨石、夕霞、雲海、松林、溪流瀑布群以及圈谷冰河遺跡,都亙古長存;VR虛擬實境過渡他方,巍峨的中央尖在360度的視角中再現於展覽,手機跳脫日常,轉換角色,提供一種新的觀看與思考方式,將3,742公尺的垂直海拔範圍延伸到展場的平面裡。

 影像製作|叄喜映畫 SenseCinema


 

DEFY THE BARRIER
往山裡去,探尋自己

在山裡,許多的問題是透過詢問自己嘗試找到解答,一步接著一步,如無止境的累疊敘事,真切且深刻。在攀登的過程中,自然提供了全然客觀的壯麗現場,讓每一個攀登者藉由凝視山的眼神,直達內心,重新認識身體的呼吸、心跳與感官意識,在海拔3,742公尺的台灣屋脊縱走路線上,帶上Samsung Galaxy旗艦手機,探尋未來,突破生命的極限之巔。

在山裡,許多的問題是透過詢問自己嘗試找到解答,一步接著一步,如無止境的累疊敘事,真切且深刻。在攀登的過程中,自然提供了全然客觀的壯麗現場,讓每一個攀登者藉由凝視山的眼神,直達內心,重新認識身體的呼吸、心跳與感官意識,在海拔3,742公尺的台灣屋脊縱走路線上,帶上Samsung Galaxy旗艦手機,探尋未來,突破生命的極限之巔。


 

DISCOVER POSSIBILITIES
觀看的方式

在山上,視野更加清澄透亮,每一秒鐘都是一個世界。隨著海拔升降展現不同姿態的林貌與生態、一望無際的草原邊坡、雲氣蒸騰的巨石稜線、高山溪谷匯聚的湛藍水潭與石瀑,旅者帶著過往的生命經驗和生活軌跡,各自擁有其觀看的方式,定位山與自身的相對關係,藉由生活科技的輔助,數位也能描繪山陵,展開對於山的探索。

在山上,視野更加清澄透亮,每一秒鐘都是一個世界。隨著海拔升降展現不同姿態的林貌與生態、一望無際的草原邊坡、雲氣蒸騰的巨石稜線、高山溪谷匯聚的湛藍水潭與石瀑,旅者帶著過往的生命經驗和生活軌跡,各自擁有其觀看的方式,定位山與自身的相對關係,藉由生活科技的輔助,數位也能描繪山陵,展開對於山的探索。


 

SHARE LIFE'S MOMENT
放大感知

紀錄片是「把光投到黑暗的地方」,以真實的敘事延伸了人的記憶,喚起了人的情感,填補時間前進的軌跡。他具有兩個特質,一是記錄真實生活的影像與聲音,一是以個人觀點去詮釋真實世界的生活。在12天的台灣屋脊上計畫,程紀皓導演運用Samsung Galaxy旗艦手機突破了儀器重量限制與使用極限,擎起鏡頭,拍攝台灣第一支以手機為核心攝影設備,描繪台灣高山縱走的紀錄片,站在台灣屋脊上,影像串連視野、堅持、挫敗、恐懼與歡愉,放大感知,科技如何貼近當下,紀錄真實?分享來自海拔3742公尺的訊息。

紀錄片是「把光投到黑暗的地方」,以真實的敘事延伸了人的記憶,喚起了人的情感,填補時間前進的軌跡。他具有兩個特質,一是記錄真實生活的影像與聲音,一是以個人觀點去詮釋真實世界的生活。在12天的台灣屋脊上計畫,程紀皓導演運用Samsung Galaxy旗艦手機突破了儀器重量限制與使用極限,擎起鏡頭,拍攝台灣第一支以手機為核心攝影設備,描繪台灣高山縱走的紀錄片,站在台灣屋脊上,影像串連視野、堅持、挫敗、恐懼與歡愉,放大感知,科技如何貼近當下,紀錄真實?分享來自海拔3742公尺的訊息。


 

SEE BEYOND
超越視界

影像可以讓我們直接看到某些人與物在過去某段時間身處的那個世界,這是任何過去的散佚之物或是文本所無法比擬的。在這個方面來說,影像比文字更加精準,也更豐富,事實上,越是具有想像力的作品,越容易讓我們深入其中,分享經驗到的可見世界。透過Gear 360的環景攝影和Gear VR的搭載,虛擬實境過渡您所未曾見過的台灣屋脊。當觀看的角度超越平面,想像力倏地拔升!配合攀登腳步落石與山林松濤,體驗台灣高山的全新視界!

影像可以讓我們直接看到某些人與物在過去某段時間身處的那個世界,這是任何過去的散佚之物或是文本所無法比擬的。在這個方面來說,影像比文字更加精準,也更豐富,事實上,越是具有想像力的作品,越容易讓我們深入其中,分享經驗到的可見世界。透過Gear 360的環景攝影和Gear VR的搭載,虛擬實境過渡您所未曾見過的台灣屋脊。當觀看的角度超越平面,想像力倏地拔升!配合攀登腳步落石與山林松濤,體驗台灣高山的全新視界!


 

INIRIATE DIALOGUES|與山對話

「不只一次,我發現自己的思路迷失於浩瀚的訊息和觀點中,只能追隨他人的腳步,重新踏上歸途。」寫下心事如山登山經典的羅伯特‧麥特法倫在書籍末篇寫下了這樣的句子。人經由自我與山的不斷反芻對話,重新疏理內在的省思,平面攝影師是運用影像當成溝通媒介的專業者,在這趟旅程中,平面攝影師陳敏佳發現除了平時工作使用的大型攝影裝備外,現代人最常使用的手機更能夠跟隨意志,隨心所欲的快速記錄當下眼前的真切感受,在具有挑戰的山岳跋涉與多變地貌下,科技如何成為另一雙眼,帶動人與山的對話。

「不只一次,我發現自己的思路迷失於浩瀚的訊息和觀點中,只能追隨他人的腳步,重新踏上歸途。」寫下心事如山登山經典的羅伯特‧麥特法倫在書籍末篇寫下了這樣的句子。人經由自我與山的不斷反芻對話,重新疏理內在的省思,平面攝影師是運用影像當成溝通媒介的專業者,在這趟旅程中,平面攝影師陳敏佳發現除了平時工作使用的大型攝影裝備外,現代人最常使用的手機更能夠跟隨意志,隨心所欲的快速記錄當下眼前的真切感受,在具有挑戰的山岳跋涉與多變地貌下,科技如何成為另一雙眼,帶動人與山的對話。


 

EXPLORE NEW EXPERIENCE
讓身體帶著你發現

踏過碎石,進行單日陡上1,300公尺再陡降1,300公尺沿著溪谷回到營地;戴上無線耳機,在圈谷冰河遺跡的山脊上奔跑著;踩著松針覆蓋過的土壤,感受腳底傳回來的反饋;在南峰巨石頂端搖擺身體聽Radiohead,台灣屋脊中央尖的頂峰上,就這樣靜靜坐著淺淺呼吸;面對登高的恐懼,在十層樓的攀岩上尋找下一個踏點,在山裡,身體成為忠實呈現面對當下環境的受器,用Samsung Galaxy旗艦手機記錄一種力量,那是從身體裡淬鍊出的誠實感知。

踏過碎石,進行單日陡上1,300公尺再陡降1,300公尺沿著溪谷回到營地;戴上無線耳機,在圈谷冰河遺跡的山脊上奔跑著;踩著松針覆蓋過的土壤,感受腳底傳回來的反饋;在南峰巨石頂端搖擺身體聽Radiohead,台灣屋脊中央尖的頂峰上,就這樣靜靜坐著淺淺呼吸;面對登高的恐懼,在十層樓的攀岩上尋找下一個踏點,在山裡,身體成為忠實呈現面對當下環境的受器,用Samsung Galaxy旗艦手機記錄一種力量,那是從身體裡淬鍊出的誠實感知。


 

INSPIRE CREATIVE LIFESTYLES|真實的生活

「有時候我覺得耳朵比眼睛還要重要,很多東西用耳朵聽比眼睛看好,就好像一個人很不開心可是裝得很開心,聲音就裝不了啊,仔細一聽就知道了。」春光乍洩裡的小張暗自呢喃。有時候,聲音成為一種日記,手機裡錄下的隻字片語疊著當下的心情與眼前的山色,人開口言說、山林哼唱、雨降下竹林下沉的高度,攝影計畫的協作人員習慣在高大的背架頂端打上Level Box Pro音響,當聽見張惠妹,我們就知道必須加緊腳步,數著步伐前行。

「有時候我覺得耳朵比眼睛還要重要,很多東西用耳朵聽比眼睛看好,就好像一個人很不開心可是裝得很開心,聲音就裝不了啊,仔細一聽就知道了。」春光乍洩裡的小張暗自呢喃。有時候,聲音成為一種日記,手機裡錄下的隻字片語疊著當下的心情與眼前的山色,人開口言說、山林哼唱、雨降下竹林下沉的高度,攝影計畫的協作人員習慣在高大的背架頂端打上Level Box Pro音響,當聽見張惠妹,我們就知道必須加緊腳步,數著步伐前行。


 

THINK BIG|想山一樣思考

在歷經12天的北一段台灣屋脊上計畫後,下山後的夥伴們最常開玩笑的說得了平地症,想著的就是下次什麼時候再往山上去,在日常中帶著曾經經驗過的身體記憶與感知,許多價值觀與思考方式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像是許多登山者奉為圭臬的名言,二十世紀的傳奇英國登山家, 喬治.馬洛禮(George Mallory)所說的「因為山就在那裡」,大自然給了日常啟示,心變得更寬廣、變得謙遜,精神性的啟示標註在攀登者的身體,滲透於不再安逸的靈魂,下山之後,手機持續扮演著記錄各自生活的最佳夥伴,隨時劃開螢幕,準備超越下一次的自…

在歷經12天的北一段台灣屋脊上計畫後,下山後的夥伴們最常開玩笑的說得了平地症,想著的就是下次什麼時候再往山上去,在日常中帶著曾經經驗過的身體記憶與感知,許多價值觀與思考方式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像是許多登山者奉為圭臬的名言,二十世紀的傳奇英國登山家, 喬治.馬洛禮(George Mallory)所說的「因為山就在那裡」,大自然給了日常啟示,心變得更寬廣、變得謙遜,精神性的啟示標註在攀登者的身體,滲透於不再安逸的靈魂,下山之後,手機持續扮演著記錄各自生活的最佳夥伴,隨時劃開螢幕,準備超越下一次的自我顛峰。

2016 UP TO 3742|臺灣屋脊上|整體視覺設計

海報.jpg
 

2016

UP TO 3742
臺灣屋脊上

整體視覺設計


  • 展覽日期|2016/10/22 (六) - 2016/10/30 (日)
  • 開放時間|11:00 - 21:00
  •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區西五館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主辦單位|台灣三星電子
  • 展覽策畫執行| 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媒體合作夥伴| 女人迷 womany
  • 行銷合作夥伴| AMOUTER、中華電信
  • 贊助單位| Indie Drinkster
  • 特別感謝| 米亞桑戶外中心
  • 展覽顧問|詹偉雄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執行企劃|陳婕寧、陳瑞淩、劉力菁
  • 視覺設計|莊文豪、楊士慶、劉子琳
  • 空間設計|張哲惟、蔡芳琪、郭治緯
  • 參展人|賴淑玲、戴杏芳(戴子)、蔡芳琪
  • 屋脊上計畫工作人員|林政翰、方翔、黃世帆、張國威、全志平、張元植、魏泰域
  • 山岳影像統籌|明室意念 - 陳敏佳( 屋頂上)
  • 山岳影像協力|楊國裕、簡熒芸、格式設計 - 張哲惟
  • 紀錄片導演、展場影像統籌| 叄喜映畫 SenseCinema - 程紀皓
  • 紀錄片後期影像協力|兵逸慈、劉逸柔
  • 選曲、音效設計|小飛俠
  • 動態影像統籌|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 - 洪鈺堂
  • 展場影像紀錄|汪德範
  • 展覽執行協力|劉高昇、李國聖、曹云軒、王安安、楊涵荃、孫宜君
 
 
感知是重要的,行走是專注的,在山的海拔中思考自己

走在鬆軟的松針上緩緩前行,觸覺成為第一個感官,光將台灣的南湖群峰織成了網,可以嗅到山林的泥土氣息,圈谷的冰河遺跡篩出時間懸浮於古蹟,圍出一座山林,在空氣中透著磚紅色的背景。 進入主展區,往山裡去,探尋自己、與山對話、超越視界、讓身體帶著你發現、觀看的方式、真實的生活、放大感知、像山一樣思考,八個子題延伸出參展人與山交換的訊息:那些關於山的什麼,在影像與文字間暈染,生鐵構築出的展台;東峰裂解的岩片,如翼挺拔的巨大視線;鞍部峽谷的霞光,VR虛擬實境過度3742海拔的蒼勁與靜謐,章回小說的記錄片敘事,真實成為最強大的劇情,旅人們的足跡伴隨著過去的時光,從山裡採集的,在心裡留下的,成為展。

 

▎展覽視覺-海報 ▎

消色感溫墨:常溫下顯示某種特定顏色,經加溫後顏色消失轉為無色,待冷卻後則恢復到原有顏色。

為增加實體海報的互動性與此次展覽體感意念的連結,在印刷上使用了感溫油墨,藉由拿取、觸碰、呼氣的動作帶出原始山貌,撥影見山,唯有身體力行,才得感受山之美。

 

▎展覽視覺-手冊 ▎

展覽手冊內容分為兩個章節:01_Mountain 以及 02_Exhibition,兩個章節以不同尺寸的開本做區隔,騎馬釘方式將小開本的「Mountain」包住大開本的「Exhibition」,如同展覽本體現場被群山包圍之意。

封面特意加了一道山脊裂線,讓觀者藉由撕扯的動作沿線尋山,唯有身體力行,才得悟讀山之道。

 

▎展覽視覺-DM ▎

 

▎展覽視覺-帆布袋 ▎

2016 UP TO 3742|臺灣屋脊上|整體空間設計

 

2016

UP TO 3742
臺灣屋脊上

整體空間設計


  • 展覽日期|2016/10/22 (六) - 2016/10/30 (日)
  • 開放時間|11:00 - 21:00
  •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區西五館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主辦單位|台灣三星電子
  • 展覽策畫執行| 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媒體合作夥伴| 女人迷 womany
  • 行銷合作夥伴| AMOUTER、中華電信
  • 贊助單位| Indie Drinkster
  • 特別感謝| 米亞桑戶外中心
  • 展覽顧問|詹偉雄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執行企劃|陳婕寧、陳瑞淩、劉力菁
  • 視覺設計|莊文豪、楊士慶、劉子琳
  • 空間設計|張哲惟、蔡芳琪、郭治緯
  • 參展人|賴淑玲、戴杏芳(戴子)、蔡芳琪
  • 屋脊上計畫工作人員|林政翰、方翔、黃世帆、張國威、全志平、張元植、魏泰域
  • 山岳影像統籌|明室意念 - 陳敏佳( 屋頂上)
  • 山岳影像協力|楊國裕、簡熒芸、格式設計 - 張哲惟
  • 紀錄片導演、展場影像統籌| 叄喜映畫 SenseCinema - 程紀皓
  • 紀錄片後期影像協力|兵逸慈、劉逸柔
  • 選曲、音效設計|小飛俠
  • 動態影像統籌|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 - 洪鈺堂
  • 展場影像紀錄|汪德範
  • 展覽執行協力|劉高昇、李國聖、曹云軒、王安安、楊涵荃、孫宜君
 
 

以往展覽一入場便能看到展區全貌的設計手法,在紅磚展區的長方平面上,拉伸出四面等比內縮的黑色網屏,建構出具有穿透視野的屏蔽介面,分隔內外,並透過置換出入口,反轉展場原本的軸線與相對位置,創造出外部走道。

入口地坪鋪設如毯的松針,在展覽起點開始蔓延,經由黑色網屏的牽引下,引領觀者開展對於山的探尋。待行至展場後方,視野豁然開朗,中央尖聳立眼前,南湖群峰左右開展,四面皆景,在穿透性的觀看經驗中,人成為空間的風景,也成為山林的一部分。

主展區節奏明快,挑高的歷史建築上方以鋼鎖懸吊天幕成翼,拉撐出山的姿態,下方由4道生鐵鍛造的向斜結構區劃而成,收納參展者的創作與感知。中軸線上,三個淨白的圓形台座搭載虛擬實境的科技,過渡3,742公尺海拔的時空,引領觀者跳脫現場,進入山林、雲霧、巨岩、山脊的全新視界。

2016 小花.時差記錄展|These Flowers : fall in time|整體空間設計

 

2016

小花.時差記錄展
These Flowers : fall in time

整體空間設計


  • 展覽日期|2016/8/19-9/18
  • 展覽時間|09:00-17:00
  • 展覽地點|臺北信義公民會館眷村文物館_四四南村

  • 指導單位|文化部
  • 主辦單位|臺北市信義區公所 / 小花計畫 / 究方社
  • 平面攝影|蘇益良/Liang Su
  • 攝影協力|陳凱勛
  • 動態影像|dosomething studio
  • 展場空間設計|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INCEPTION 啟藝文創
  • 場地協力|台中放送局 / 叁拾選物 30select / 好丘Good Cho's / 離線咖啡 Offline Cafe / 佔空間Artqpie
  • 商品策劃|究方社 / 叁拾選物 30select / 聶永真 Aaron Nieh
  • 媒體夥伴|BIOS Monthly
  • 刊物印刷贊助|喬羽印刷
  • 平面攝影贊助|SONY
  • 作品輸出贊助|Epson
  • VR硬體贊助|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OSVR HDK2

  • 空間設計 / 格式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AD :Pang 格子
    D :Kobe 張哲惟
  • 記憶封存製作/
    AD : Pang 格子
    D :Doris 劉力菁
  • 展務企劃/
    Janet 陳婕寧
    Lynn 陳瑞淩
  • 展覽空間攝影/
    Te-Fan Wang 汪德範
    M :周詠郁 Valeria Chou
  • 展務執行 /
    孫宜君、劉高昇、楊涵荃、王安安、李國聖、曹云軒
 

凝視著、飄動着、懸掛著、清澄或遮蔽着、重複被提醒着、測時間的距離,開一朵花。

用宣紙當作貫串整體空間氛圍的媒介,表達的是一個動態的視覺:「它們懸掛在那裡,有時候看得到小蘇哥(蘇益良)的影像,有時候又好像看不到,這比只是單純的照片輸出來得有 power」。

在進行設計時,我們將整個空間當作一個作品,紙飄著、晃著,觀者走動的時候會產生視覺的穿透,這很像我們在陳述關於回憶和親情-很難清楚說明。可能是種情緒,或許有時會忘記,它會跟隨你的步調和看的方式,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個展覽不只是欣賞攝影作品,身體也會擁有空間的經驗,每個人感受跟觀看事情的方式不一,就算同時看到,我們對它想像的差距就是時間造成的,因為時間因素,所以讓每個人投射不同的價值觀,物我的關係是透過時間產生的。

「時差」,唸起來感覺很浪漫。

我們在軸線端點掛上一座手動操作的老式古裁切機,以前人們用來裁切布匹與紙張,希望透過物件讓時間這件事再被提醒一次,這一切就是展覽在講的,東西很容易消失、走味,透過人讓物有意義,不管是作品或空間。

2016 桃園劍道故事館|整體視覺設計

 

2016

桃園劍道故事館

整體視覺設計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策展人 │王耀邦
  • 企劃執行│陳婕寧、陳瑞淩
  • 視覺設計│莊皓、馬琬珺、劉子琳
  • 空間設計│張哲惟、張雅筑
  • 空間攝影│汪德範
  • 特別感謝│翁熒熒
 

當策展遇上一段個人生命史,如何碰撞出溫度、延續生命片段?

這是一場如同思念般、無限期的展,一幢座落於桃園市的老式私宅承裝著一段對家與家人的細膩情懷,在這非公開、承載私歷史卻同時反映著臺灣劍道運動史的特殊場域之中,面對「時間」此本質性的命題,如何透過企劃、視覺、空間的轉譯回應場域既有的溫度及人物長存的精神,是我們與業主共同刻畫這段故事的任務。

初期隨著基地勘查、展品文獻梳理、人物訪查,甚至是策展SOP之餘的那些無法預期,如:列席一場家族會議、潛入劍道選手兵家練武之地,我們以研究者的姿態進入、接收故事,輔以泛黃照片拼湊全貌、浸淫在這段私歷史之中;抑或是以編輯者、編劇的視角安排敘事結構及鋪陳人物刻畫,至中後期導入視覺、空間並行的規劃,藉由整體調性確立、展板規劃、材質選用,以常設展為前提,嘗試透過視覺與異材質的結合回應「時間」命題,累疊支撐起關於生命的敘事、將思念具體化。

入口主視覺

展館入口以黑鐵材質呈現主視覺刻畫的劍道精神——力與氣、意念之貫徹,同時黑鐵的鏽化特性亦記錄了時間的流逝。

▧ 展板規劃、設計

圖文版位規劃的過程像是電影分鏡設定,要如何在豐沛的故事素材中擷取各具代表性的敘事支點,並輔以百年的時間軸,以一幕幕推進的時間語彙在觀者的腦海中演繹一部徐家族與臺灣劍道運動的紀錄片是思考軸心。

▧ 展館視覺 A - 劍道年報

分隔雙展間的牆面,以穿插新聞紀實片段的手法提供觀者第三視角。透過高畫質掃描、仿舊再製,保留、呈現老舊文獻隨時間流逝而產生的物質性變化,以年報型式收納徐恒雄先生近二十年親手為學生留下的戰績報導,最終集結成一部富報導性的個人史。

▧ 展館視覺 B - 獨立攝影區

徐恒雄先生對影像的感知能力及習慣養成,皆源自於醫學病理與劍道底蘊。此區以老舊X光燈箱、膠片印刷構成獨立攝影區,凝視徐恒雄先生對日常切片的詮釋。

▧ 展館視覺 C - 劍道之旅

徐恒雄對於劍道的熱愛承襲自父親徐銀格,父子倆曾走過的劍道生涯,如同一部活生生的臺灣劍道發展史。此區以地圖形式收納徐家班南征北討的劍道足跡及珍貴紀錄,透過黑鐵直噴技術,結合材質本身及老舊影像的顆粒感,將過往散佚的時光片羽收束於當下。

▧ 展覽文宣  - 劍道故事館限定海報

此系列限定海報,試圖邀請觀者帶著人物故事及劍道運動的精神進入日常,當中的視覺文字為劍道界最廣為人知的「劍道心訣」,講述關於劍道精神最高境界的各種形式,設計亦呼應早期日式版畫風格,結合舊時代在文宣、包裝上多數應用的分色版印刷技術,以標準色藍、紅、綠組成此系列海報的主調性。

A3的開數設定則類於臺灣早期普及張貼於電線竿、路邊牆面的政令宣導或廣告海報。紙材部分選用本身帶有泛黃特色、原始舊感調性的紙材,透過紙材本身的觸感及視覺色彩的堆疊喚出故事的歷史感。

2016 桃園劍道故事館|整體策展規劃

2016

桃園劍道故事館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策展人 │王耀邦
  • 企劃執行│ 陳婕寧、陳瑞淩
  • 視覺設計│ 莊文豪、馬琬珺、劉子琳
  • 空間設計│ 張哲惟、張雅筑
  • 空間攝影│汪德範
  • 特別感謝│翁熒熒
 

台灣的劍道運動在世界藍圖裡被喻為奇蹟,曾參度拿下世界錦標賽銅牌,而中華代表隊的成員,是一批被稱為「徐家班」的桃園劍道選手,其中的靈魂人物徐恒雄醫師,為徐銀格醫師三子(徐先生為台北醫學院的創辦人,更是全台早期唯一榮升九段的劍道範士);徐恒雄從小受父親之薰陶、耳濡目染,於醫學院畢業後返桃行醫,一方面繼承父業懸壺濟世救人,一方面執劍化雨春風,以精湛的技藝與無比的愛心,帶領一群曾在邊緣地帶徘徊的青年子弟,全心全力投入劍道運動,締造桃園縣劍道代表隊在區運會「二十三連霸」的歷史記錄,個人亦榮任數屆國家代表隊總教練之職,建立了一個無人能匹敵的劍道王國。

二〇一四年四月徐恒雄先生因癌症逝世,業主家人及劍道子弟為對他與先父就劍道運動的貢獻及成就,表達至高的敬意,特藉此舊居,成立劍道故事館,以緬懷他們鞠躬盡瘁,犧牲奉獻的精神。

劍道館的位址是光復初期落成的私宅三樓,一樓前身為業主父親徐銀格先生創辦之私立桃園醫院,充滿了台式老房子特有的情感與氣息;對我們而言,這個展館的策劃籌備不只是完成陳列與展示,而是如何與業主共同刻劃一段細膩的、對家與家人的無限思念。

整整一年,業主與我們埋首在陳年史料與個人物件的歸檔整理,親自桃園與台北兩地奔波與企劃同事逐一校對大小稿件,並且給予設計最大的信任與支援;空間從重新粉光牆面開始、留下富含記憶的日式雕花天花板,刨除整地、鋪上橡木地坪,重新置換台檜窗稜的耗損玻璃,到花市替陽台植栽選種移株、翻土修剪。新的天花上懸吊放射狀的竹劍,每一支都有徐恒雄先生弟子的親筆落款,鍛造的鐵網上掛有全套劍道盔甲,十足精神。

企劃夥伴們從劍道比賽的錄影帶到老書店的劍道心法秘帖的尋訪,夜深人靜時與老相片和泛黃剪報們相處之外,也與視覺共同研發了多款紅茶加咖啡的創新再製技術,還有呢?雷切直噴膠片印刷、特色套版壓克力裱褙,異材質與工序的堆疊支撐起關於時間的敘事。

2016 八角哲學特展|OCTAPHILOSOPHY™|整體策展規劃

 

2016

八角哲學特展
OCTAPHILOSOPHY™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16.05.06 - 2016.05.12
  • 展覽時間|10:00 - 20:00
  • 主辦單位|Restaurant ANDRÉ
  • 協辦單位|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華航空
  • 獨家贊助|文心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 多媒體贊助單位|Samsung
  • 演講論壇陳設|Design Butik
  • 特別感謝|天下雜誌出版、赫士盟餐飲集團、RAW

  • 策展人|江振誠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展覽執行總監|王耀邦
  • 行銷暨公關|胡蘭玉、翁熒熒
  • 執行企劃|陳婕寧、陳瑞淩
  • 視覺設計|莊文豪、馬琬珺
  • 空間設計|張哲惟、張雅筑
  • 靜態影像協力|汪德範
  • 動態影像團隊|叄喜映畫
    程紀皓-導演、兵逸慈-導演助理、范勝翔-攝影師、陳翔科-攝影助理、許鈺盛-攝影助理、薛易欣-收音、辛佩倫-收音員
 

|八道生活實踐淬煉的思想靈光,穿越人文精神藝術創作的屏網|

Pure(純粹)、Salt(鹽)、Artisan(工藝)、South(南法)、Memory(憶)、Unique(獨特)、Terroir(風土)、Texture(質)

八角哲學並不單是一本料理書,更是一種看待事物的創作思考方式與理念。台灣作為巡迴的首站,特邀八位身處不同領域的優異創作人共同參與計畫,將八角哲學之八個思考向度、透過自身的創作詮釋,將其「初衷」、「本質」、「過程」經由展覽做出新的轉化呈現,並透過建築、陶藝、工業、平面、花藝、插畫、版印、視覺不同層次的凝視角度,強調於人文精神及藝術創作的涵義中對話,在空間與視覺經驗的鋪陳引導下,誘發觀者重新組構思考八角哲學。

|OCTAPHILOSOPHY™ World Tour 2016|

OCTAPHILOSOPHY™八角哲學特展,延伸自Restaurant ANDRÉ 主廚江振誠(André Chiang)為2016年最新發表的書籍「八角哲學」所進行的世界巡迴計畫,由策展人江振誠偕展覽執行團隊格式設計共同策劃,並由文心建設全力贊助支持,除於台北站打造哲學與美學交會的盛宴,更為世界巡迴計畫支起關鍵的錨點,藉由江振誠將屬於台灣的創作能量與美學思想帶往世界各處。在巡迴世界21個城市的旅途中,江振誠將前所未有地與世界各國藝術家合作,於香港、新加坡、紐約、倫敦、巴黎、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雪梨等巡迴計劃的城市中,挑選各地藝術家以自身所處的環境為養份,為其書籍設計獨一無二的精裝書封,作為八角哲學理念的對話延伸。


texture / 

廖宜賢、楊格 Yi-Hsien Liao & Ko Yang / 工業設計師 Industrial Designer物外設計 ystudio

廖宜賢、楊格 Yi-Hsien Liao & Ko Yang / 工業設計師 Industrial Designer

物外設計 ystudio

作品主題 / 時間的痕跡時間的痕跡私密的故事自我的映照

作品主題 / 時間的痕跡

時間的痕跡

私密的故事

自我的映照

pure / 

純粹

簡學義 Hsueh-Yi Chien / 建築家 Architect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Principal of Chien Architects & Associates

簡學義 Hsueh-Yi Chien / 建築家 Architect

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Principal of Chien Architects & Associates

作品主題 / 微觀的盡頭一世尋覓,宇宙最終的秘密, 最後一刻,越過夸克,空無一物,上帝仍在更深處

作品主題 / 微觀的盡頭

一世尋覓,宇宙最終的秘密, 最後一刻,越過夸克,空無一物,上帝仍在更深處

south / 

南法

凌宗湧 Alfie Lin / 花藝家 FloristCN Flower西恩花藝設計總監暨創辦人 Founder and Design Director of CNFlower

凌宗湧 Alfie Lin / 花藝家 Florist

CN Flower西恩花藝設計總監暨創辦人 Founder and Design Director of CNFlower

作品主題 / 在花開以前落在泥土裡,我看見未來的花朵,它悄聲問著:「你有一雙看見美麗的眼睛嗎?」

作品主題 / 在花開以前

落在泥土裡,我看見未來的花朵,它悄聲問著:「你有一雙看見美麗的眼睛嗎?」

salt / 

朱芳毅 Fang-Yi Chu / 陶藝家 Ceramist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 專任講師 Lecturer of Material Arts & Design,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朱芳毅 Fang-Yi Chu / 陶藝家 Ceramist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 專任講師 Lecturer of Material Arts & Design,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作品主題 / 鹽 & 燒土,安靜記錄著人進化的過程 鹽,細細訴說著人文明的歷史 器,承載著之間的脈絡

作品主題 / 鹽 & 燒

土,安靜記錄著人進化的過程 鹽,細細訴說著人文明的歷史 器,承載著之間的脈絡

artisan /

工藝 

楊忠銘 Chung-Ming Yang / 藝術創作者 Art Creator324版畫工作室負責人 Owner of 324 Print Studio

楊忠銘 Chung-Ming Yang / 藝術創作者 Art Creator

324版畫工作室負責人 Owner of 324 Print Studio

作品主題 / 散佚的時光思緒 無聲景色 遺忘時間 綻放我們 都已不在彼此之間

作品主題 / 散佚的時光

思緒 無聲

景色 遺忘

時間 綻放

我們 都已不在彼此之間

terroir /

風土

方序中 Hsu-Chung Fang / 平面設計師 Graphic Designer究方社JOEFANGSTUDIO負責人 Founder of JOEFANGSTUDIO

方序中 Hsu-Chung Fang / 平面設計師 Graphic Designer

究方社JOEFANGSTUDIO負責人 Founder of JOEFANGSTUDIO

作品主題 / 記憶中的味道幕,是回憶層,是思念抹,是香氣心中的那一道美味

作品主題 / 記憶中的味道

幕,是回憶

層,是思念

抹,是香氣

心中的那一道美味

memory / 

鄒駿昇Page Tsou / 視覺藝術家 Visual Artist吉日工作室藝術總監 Art Director of Studio Auspicious

鄒駿昇Page Tsou / 視覺藝術家 Visual Artist

吉日工作室藝術總監 Art Director of Studio Auspicious

作品主題 / 樹鵝記憶是一座座小島,時間像水,生活是旅行。我們在船上漂泊,有時靠岸尋求慰藉,然後繼續前行。有些人離不開小島,便停止了旅行。

作品主題 / 樹鵝

記憶是一座座小島,時間像水,生活是旅行。我們在船上漂泊,有時靠岸尋求慰藉,然後繼續前行。有些人離不開小島,便停止了旅行。

unique /

獨特

聶永真 Aaron Nieh / 平面設計師 Graphic Designer永真急制workshop負責人 Proprietor of Aaron Nieh Workshop

聶永真 Aaron Nieh / 平面設計師 Graphic Designer

永真急制workshop負責人 Proprietor of Aaron Nieh Workshop

作品主題 / Place穿上一個房間被一個房間穿全宇宙只有我們的哲學─尺寸相同

作品主題 / Place

穿上一個房間

被一個房間穿

全宇宙只有我們的哲學─尺寸相同

2016 八角哲學特展|OCTAPHILOSOPHY™|整體空間設計

八角哲學特展空間暨展品照-03.jpg
 

2016

八角哲學特展
OCTAPHILOSOPHY™

整體空間設計


  • 展覽日期|2016.05.06(五)-05.12(四)
  • 展覽時間|10:00 - 20:00
  • 主辦單位|Restaurant ANDRÉ
  • 協辦單位|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華航空
  • 獨家贊助|文心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 多媒體贊助單位|Samsung
  • 演講論壇陳設|Design Butik
  • 特別感謝|天下雜誌出版、赫士盟餐飲集團、RAW

  • 策展人|江振誠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展覽執行總監|王耀邦
  • 行銷暨公關|胡蘭玉、翁熒熒
  • 執行企劃|陳婕寧、陳瑞淩
  • 視覺設計|莊文豪、馬琬珺
  • 空間設計|張哲惟、張雅筑
  • 靜態影像協力|汪德範
  • 動態影像團隊|叄喜映畫
    程紀皓-導演、兵逸慈-導演助理、范勝翔-攝影師、陳翔科-攝影助理、許鈺盛-攝影助理、薛易欣-收音、辛佩倫-收音員
 

在紅色磚造的歷史空間中,築一方思想的城

八角哲學並不只是一套關於料理的法則,更是創作思考的一種方式,八角的意念看似分屬不同方向,但在所有創作的光譜中,都可從中覓得靈感的軌跡,從一個同心圓開始,進而成為一個完美的型
— 江振誠

展覽成為一個意念轉換與對話的現場,OCTAPHILOSOPHY™特展的視線從八角構築出的屏網開展,八位不同領域的創作人各聚一角,透過文字的線索轉化出自我對於命題的再詮釋,切入的手法獨到精妙,各異奇趣,思考的脈絡與靈光最終在這一來一回的辯證過程中,凝成更豐富的視野,行走於其中,線性的鋼索綿延開展成內聚的牆,視線同時穿透與遮蔽,讓原本清晰的空間界定產生質變,光線穿越編織性的柵網,與原有建築相依存,引導人們走入江振誠的哲學思考,「從生活中百般提煉出的語彙思考出發,凝結觀點,與多樣性的創作方式進行開展性的鏈結」。

白色基調象徵本質性,本質中亦蘊含各種紋理、質地,以白色薄紗網與嵌有OCTAPHILOSOPHY字樣的白色正八角主視覺,擔綱入口第一進區域劃分,調節內外場域氛圍,外圍以鋼索搭建線性屏網,在進行空間界定之餘,仍保有視覺穿透性,誘導觀者走進江振誠與八位創作者的八角哲學思維中。八組展板自上方懸吊而下,透過大型圖像、肖像、圖文展板梳理八角哲學中所萃取出的八大元素,進而改變觀者與作品尺度間的相對關係,建構新的觀看視角。

2016 DANCHU「共生」藝展|整體視覺設計

 

2016

DANCHU「共生」藝展

整體視覺設計


  •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 12:00-19:00
  • 門市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東豐街52-1號

  • 策展人|鍾德倫(Darren)
  • 展覽策劃執行|胡蘭玉(Doris)
  • 參展人|李霽、胡嘉
  • 主辦單位|Danchu
  • 感謝贊助|Samsung、Indie Drinkster
  • 視覺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動態影像協力|叄喜映畫 SenseCinema
  • 靜態影像協力|汪德範
  • 彩妝師 | Saki
 
 

從一顆洋蔥開始

格式近期與大夥一起玩了一個有趣的案子,這段時日與Fashion特別有緣,案子位在東豐街旁的低調落地窗裡。是一個大男孩一手主導的時尚 Select Shop,稱作 DANCHU,視覺的設定從M切開洋蔥開始,到LY掛上展版結束,團隊的各位也分別在自己的時間軸線裡爆炸,共生了街道裡的春天。

向以引進高端設計師時裝品牌的DANCHU,於春鳴夏伏之際以「共生」為題,首度與Lightance質物霽畫的李霽和以武入舞的滅劇場藝術總監胡嘉聯手,集合知名攝影汪德範及新銳導演程紀皓共同操刀,於4月29日(五)正式為時裝與植藝共生、風格與創作共生的美學藝饗揭開序幕。

2016 Art Haus 大安旗艦店|櫥窗展示設計

 

2016

Art Haus 大安旗艦店

櫥窗展示設計


  • 設計策劃│格式設計展策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空間設計│蔡芳琪、張哲惟
  • 施作執行│蔡芳琪、張哲惟、張雅筑、翁熒熒
  • 專案攝影│汪德範
  • 後製作 │莊文豪、楊士慶
 

當一條街道渴望海洋

「想要替這家旗艦店打造一個不一樣的櫥窗」,這是當初在電話上業主提出的第一個要求。

接到這個有趣的案件時,首先思考如何將「策展」的概念移植到精品櫥窗設計的範疇;Art Haus是一間別緻、優雅具有藝術特質的精品服飾店,他們喜歡用「城市的美術館」來形容他們自己的質地。「讓來訪的人們在日常中也能感受到藝術與時尚的氛圍」,「一個源於藝術美學發想的複合式高端精品品牌」,他們藉由精準的選物眼光,詮釋時尚精品、文學及與家居生活,也發現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堅持工藝與細節,而不再只是品牌導向,靜靜看著白色洗石子與洗煉的銅五金發出的光芒,可以感受到時尚與藝術正向我們招手。

「櫥窗」在這裡可不可以揚棄符號?

「櫥窗」能不能是一種暗示性的展演?

如果來店的TA是那對文雅考究的消費群,我們希望櫥窗能夠盛裝的是一個接近藝術形式的概念,或是說,能夠在台北街頭熙來攘往的街道上,運用長向的窗稜創造出一個新的「地景」,然後我們想到了海。

波光瀲灩的海面,成為寧靜的背景,將時尚的發言權交付與當季的模特,成為視覺主軸的不鏽鋼反光波紋非常工藝,必須一個一個雷切訂製,施作的同事們除了面對電腦前的CAD,更像是時尚的佃農,一支一支扦插定位,隨著行走視線角度的轉變,折射的光線與效果也會隨之更迭,白天與夜晚各有不同姿態,同樣是個小品,流行必然會有賞味期限,在這段日子裡,當一條街道渴望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