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 01 (2011-2017)

2017 臺灣文博會╱主題館|我們在文化裡爆炸 CULTURAL EXPLOTION|整體策展規劃

格式官網獎項-04.jpg
 

2017

臺灣文博會╱主題館|我們在文化裡爆炸 CULTURAL EXPLOTION

整體策展規劃


  • 主辦單位|文化部
  • 合辦單位|臺北市政府
  • 協辦單位|交通部、桃園市政府
  • 執行單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 主題館策展人|王耀邦
  • 主題館展覽策劃執行・文博主視覺設計統籌|格式設計展策
  • 分區策展人|葉忠宜、張軒豪、馮宇、徐景亭、詹偉雄、大象體操
  • 品牌合作夥伴|小北百貨、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春池玻璃
  • 多媒體合作夥伴|BENQ
  • 特別感謝|株式會社森澤、鶯歌國小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媒體策略|楊偉成、陳婕寧、陳瑞淩、劉力菁
  • 整體文博會主視覺衍生應用統籌、主題館整體視覺與文宣設計、多媒體標準字設定與手寫字型|莊文豪、楊士慶
  • 空間設計、展場工務統籌|張哲惟
  • 展覽執行協力|郭治緯、廖哲民、蕭慧君
  • 台創展務執行窗口|黃麗寧
  • 文博會主題館展覽志工|陳韋君、陳映璇、陳信升、伍姿叡、沈祐德、彭仰含、沈冠中、許芯
  • 展覽人像攝影、展場攝影紀錄|汪德範
  • 展覽靜態攝影|王弼正
  • 服裝協力 | wisdom、if&n
  • 動態影像統籌|叄喜映畫
  • 導演|程紀皓
  • 攝影師|程紀皓、湯育宇
  • 製片|格式多媒、陳丞楦
  • 收音|李育智
  • 攝影助理|陳翔科
  • 妝髮|謝淑君
  • 剪接|程紀皓
  • 剪接助理|劉芸芸
  • 選曲・混音|小飛俠
  • 主題館宣傳影片・動態影像製作|白輻射影像

《在十八歲裡爆炸MV》

  • 詞曲|Leo王
  • 導演|謝宇恩
  • 副導演|鄒舒斐
  • 製片|格式多媒、尤勝弘
  • 參展人|王慶富、方序中、毛家駿、朱平、任佳倫、杜祖業、李惠貞、何采柔、吳庭安、吳孝儒、吳羽傑、迪拉胖、夏夏、不務正業男子Ayo、陳啟樂、陳靖雯、陳英傑、陳俐君、張鐵志、梁浩軒、馮光遠、游聲堯、曾熙凱、彭星凱、趙文豪、鄭麗君、鄭匡佑、瑪莎、Marco、索艾克、蔣雅文、聶永真、龔大中
  • 翻譯|簡德浩、麥譽耀、施順筌
 
 
醞釀、速度、質變、擴散

在過程中創造意義 在2017年的臺灣文化博覽會主題館中,策展團隊揮別單純以設計工業、工藝產品物件堆疊出符號式展覽象徵,採取貼近城市生活樣態的議題性策展策略與民眾溝通對於文化的想像,透過不同專業領域者的參與,在原有的環境架構中尋找改變的契機,「在過程中創造意義」,一同撞擊輻射出對於「美好生活」的光譜。

展中藉由世代間討論「文化」在當代台灣的模樣,將多元思辯的脈絡與立場放入策展的過程與結果中,『設計』不再只是你認知的設計、『製造』也不再是你想像的製造!如同今年的策展主題「我們在文化裡爆炸」,「我們」代表了觀展者與展覽的參與者:年輕世代的動能、對於改變(Change)的渴望與創新(Creation)、人民有感的生活、跨域的合作與創質,不同介面與觸媒,不同路徑與策略,新的能量激發出文化、產業、設計的花火,在有感的真實行動中,成為展。

                                                                                                    

【 導讀區 】

文化爆炸不能只是一瞬的花火,如同本次的展覽主視覺,它應該引發連鎖效應進而促成更多行動。臺灣文博會必須要有註記時代的能力,激發想法上的討論、世代間的易位思考,並連結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讓有價值的社會改變過程浮上檯面。

透過12位導讀人,記錄文化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變動軌跡,齊力勾勒當代台灣的獨特樣貌。

 
2017文博展區情境照-54.jpg

【 今天我想飛|機場指標設計提案 】

桃園機場是台灣對外的重要門面,設計的完善與否必然影響到國外人士來到台灣的第一印象。一套完善的指標設計,除了能發揮良好的指引作用,更會影響到公共安全層面,當然也關乎到國際形象的問題。我們試著提出一項新的提案,先釐清機場指標系統在可視性、可辨性和使用者需求的不足點後,進而找出一個美感與機能性兼具的改善方案,從而提升指標系統的使用者體驗。

 

【 台雜當道|當設計師走進在地雜貨店 】

在台灣,其實並不缺新的物件、新的設計,但是普遍的生活美學提升幅度卻相當有限。試著從台灣雜貨中尋找一種台灣人的生活之道,以設計的思維導入,並且從中拆解。我們認為小北百貨可以視為在地生活的總和,以真誠反映出台灣人的生活模式與文化背景。設計通常意味著主動、創造、改變……但這次的台雜議題像是一種反向的研究,一種對於台式美學的探究、發現、重組與提出疑問。

 

【 珍便當|台灣人的自珍之味 】

便當是我們共同的生活記憶:早期的火車便當、巷弄食肆外賣便當,演進到超商國民便當,更別忘了家人伴侶自製的愛心便當。打開便當,熱騰騰的飯菜香撲鼻而來,這是每位準備者透過便當所傳達的溫暖話語。台灣食材豐富鮮美、菜系多元融合,如果台灣是個便當店,我們又會裝填什麼精彩佳餚來呈現她?四位設計師與名廚,各自透過匠心獨具的奇想創意,邀請你來品嘗這內斂樸質又風情滿溢的台灣滋味。

 

【 從過去炸向未來|傳統產業的文藝復興】

傳統產業的契機,在於能為上個世代純青的手藝,賦予這個時代全新的意義──玻璃不只是建材與食具,它更可是光線與溫度的詩人;茶籽也不僅是料理油的基底,還能滋潤現代人的肌膚和心靈。一塊上海鬆糕,因為尺度、形體與美學的轉化,搖身成為滋味全新的台北點心;傳統職人精神的在地工匠,則由於溝通智慧的轉譯,而能一躍為全球化市場的尖兵。文化裡的爆炸,是各種新意義創造力的爆炸,這種火藥味,從過去炸向未來,它不是別的,它就是酷!

 

【 想像力體操|充滿想像的新體操 】

國民健康操陪伴許多人度過他們的童年時光,這套動作其來有自、用意良善,主要關節與肌肉都能活動到,無論舊式新款我們均無意淘汰。只是想提出一種可能,如果顛覆音樂元素、讓步伐更加活潑自由,能否讓小學生更樂在其中?跟上輕快的曲風,讓自己的刻板印象爆炸,過來欣賞這支想像力體操吧!


西二館的選品區中,使用台灣產業界以回收玻璃循環經濟系統為人稱道的「春池玻璃」所製造的亮彩琉璃珠作為地坪鋪面的元素,在經過回收玻璃的收集、光選機選色、篩選機過篩,及最終研磨機磨製、窯爐收縮此過程中將原本遭到民眾棄置的回收玻璃重製為具有光澤的圓滑透明玻璃碎,在展中民眾可以實際透過身體的觸覺,感受創意植入產業的轉型魅力,原本被棄置的玻璃廢棄品成為展場中一片循環經濟的發光海洋,「在過程中創造意義」。

2017 綠色台灣|Love is Wild|愛,超越感知|整體策展規劃

Samsung A7-04.jpg
Samsung A7-空間夜景-24.jpg
 

綠色台灣

Love is Wild|愛,超越感知


  • 開幕日期|2017.02.22 Wed
  • 開幕地點|SAMSUNG VISION LAB-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3號
  • 平日開放|12:00-22:00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主辦單位|台灣三星電子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品牌合作| TUANTUAN 團團、 wisdom、 CN Flower
  • 特別感謝|凱渥、Antipodes、 Mikkeller Taiwan 米凱樂台灣、 nom nom
  • 展覽顧問|詹偉雄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執行企劃|楊偉成、陳婕寧、陳瑞淩、劉力菁
  • 視覺設計|莊文豪、楊士慶
  • 空間設計|張哲惟、郭治緯
  • 引言_野性與文明|詹偉雄
  • 野山林|陳敏佳
  • 野游牧|朱平、陳郁敏
  • 野時尚|齊振涵
  • 野花店|凌宗湧
  • 展覽動態影像統籌| 叄喜映畫SenseCinema
  • 導演|程紀皓
  • 攝影師|程紀皓、范勝翔
  • 製片|格式多媒、陳丞楦
  • 收音|薛易欣、繆曉帆、黃宇翼
  • 攝影助理|陳翔科、劉家豪
  • 剪接|程紀皓
  • 剪接助理|劉芸芸
  • 選曲、混音|小飛俠
  • VISION LAB年度形象動畫| 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
  • 展覽內容靜態攝影|王弼正
  • 展場公關攝影| 亮點影像HighliteImages、江凱維
  • 展場靜態攝影|汪德範
  • 展場影像模特 | 周詠郁
 
 

四色台灣的序幕從「綠 GREEN / WILD」拉開篇章。在VISION LAB,台灣三星電子延伸運用科技與探問生活的思考脈絡,以「綠」這個大自然中最常見的顏色作為出發,提出「WILD / 野」的策展軸線,將視野從台灣的壯闊高山,過渡都蘭海岸游牧的生活哲學,最終回歸探究城市的風格態度。

關於綠,除了直觀對於自然、生態、環保等議題的投射外,在雲霧間、在山海間、在城市間,追尋與回歸、移動與停留、接納與再現,透過不同領域參展人於展中對「WILD / 野」的自我詮釋,解放色彩思考框架。 全展區運用Galaxy S7 edge及Gear 360的全景式攝影功能如實紀錄影像,參展者並透過Galaxy Tab A獨有的S Pen手繪完整紀錄創作過程。

空間中更有全台灣首座以台灣植物生態與影像為呈現主題的野花店,同時跨界完美演繹野趣時尚的多元面向。在這個創新科技與影像編織成的實驗場域中,邀請民眾以嶄新眼光參與互動,超越感知,顛覆凡想。


許多人向山裡去追尋自我,面對磅礡自然的野性,而游牧這樣的新生活姿態,之於現代工業社會也擁有迥異於過往的魅力。位於台灣東部的都蘭部落,背山面海的先天環境、多元開放的人文特質,強烈吸引著肯夢創辦人朱平與Nonzero負責人陳郁敏。他們平日落點台北,定期切換生活場景前進都蘭,兩人並非單純於此打造一棟鄉間度假住宅,而是透過有意識的空間主張,運用各種行動科技,讓身體更貼近大自然的運行節奏。行動通訊裝置的誕生始於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在真實手機即刻影像記錄和虛擬網路即時分享間,產生了一種數位游牧的嶄新概念。

許多人向山裡去追尋自我,面對磅礡自然的野性,而游牧這樣的新生活姿態,之於現代工業社會也擁有迥異於過往的魅力。位於台灣東部的都蘭部落,背山面海的先天環境、多元開放的人文特質,強烈吸引著肯夢創辦人朱平與Nonzero負責人陳郁敏。他們平日落點台北,定期切換生活場景前進都蘭,兩人並非單純於此打造一棟鄉間度假住宅,而是透過有意識的空間主張,運用各種行動科技,讓身體更貼近大自然的運行節奏。

行動通訊裝置的誕生始於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在真實手機即刻影像記錄和虛擬網路即時分享間,產生了一種數位游牧的嶄新概念。

 
人們走上山,攀登高度,穿越雲霧,最初的原因,是為了「征服」。如同相機主鏡頭般,快門拍下的瞬間,好似因為捕抓到那一刻而征服了什麼。現代的人們走上山,是想離開城市,企望著山,幫你「找到自己」。如同相機前鏡頭般,每每自拍只為尋找最完美的角度,不斷調整。 當攀登者仰望高山之時,你知道前方等待著的,是一段極長但莫測的「時間」、有一道遙遠且多變的「距離」,伴隨著垂直上升、進入雲雨霜雪的「高度」,這是史無前例的身心洗禮,每一道山脈都引導著疲憊但亢奮的身體,與心靈自我激情對話。下山之後,野的生活不應是疏離的,…

人們走上山,攀登高度,穿越雲霧,最初的原因,是為了「征服」。如同相機主鏡頭般,快門拍下的瞬間,好似因為捕抓到那一刻而征服了什麼。現代的人們走上山,是想離開城市,企望著山,幫你「找到自己」。如同相機前鏡頭般,每每自拍只為尋找最完美的角度,不斷調整。 當攀登者仰望高山之時,你知道前方等待著的,是一段極長但莫測的「時間」、有一道遙遠且多變的「距離」,伴隨著垂直上升、進入雲雨霜雪的「高度」,這是史無前例的身心洗禮,每一道山脈都引導著疲憊但亢奮的身體,與心靈自我激情對話。

下山之後,野的生活不應是疏離的,蓋一座工寮,砍材生火、引水造飯,選擇靠近野,是一種回家的感覺,Wild,可以是一種反應心的態度,在山上,或在山下。

 
流行趨勢隨著社會發展進化,從沒有風格能成為絕對主宰。我們渴望身體的釋放、行動的自如,穿戴的衣褲配件便發生了強烈質變,時尚感和機能性從此不再涇渭分明。當過去「非主流」的機能服飾變為時代顯學,也意味我們得到了更多身體的自主性。實用主義聯手美學設計,野時尚大軍搖旗進擊。

流行趨勢隨著社會發展進化,從沒有風格能成為絕對主宰。我們渴望身體的釋放、行動的自如,穿戴的衣褲配件便發生了強烈質變,時尚感和機能性從此不再涇渭分明。當過去「非主流」的機能服飾變為時代顯學,也意味我們得到了更多身體的自主性。實用主義聯手美學設計,野時尚大軍搖旗進擊。

 
台灣是否有屬於自己的植物美學,不必扮演潮流的追隨者?由凌宗湧領軍的CN FLOWER始終在尋找這樣的答案,而植物絕對可以扮演本地美學的微觀聚焦。獨特氣候、多樣物種和各具特色的高山群,讓台灣充滿了自成一格的野性風情,誰說花店只有一種優雅的樣板,販賣精雕細琢的進口花種?「野花店」代表了全新型態的魅力詮釋。協同三星創新科技與格式設計團隊,聯手打造台灣第一家「野花店」,加入了植物採集與共創的概念,城市與山林的距離不應如此疏遠,「野」能內化,凝聚出新的能量與認同!

台灣是否有屬於自己的植物美學,不必扮演潮流的追隨者?

由凌宗湧領軍的CN FLOWER始終在尋找這樣的答案,而植物絕對可以扮演本地美學的微觀聚焦。獨特氣候、多樣物種和各具特色的高山群,讓台灣充滿了自成一格的野性風情,誰說花店只有一種優雅的樣板,販賣精雕細琢的進口花種?「野花店」代表了全新型態的魅力詮釋。協同三星創新科技與格式設計團隊,聯手打造台灣第一家「野花店」,加入了植物採集與共創的概念,城市與山林的距離不應如此疏遠,「野」能內化,凝聚出新的能量與認同!

2017 現場介入╱港區邊緣,策一種時空過渡的可能|整體策展規劃

 

2017

現場介入╱港區邊緣,策一種時空過渡的可能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17/03/03 (五) - 2017/03/12 (日)
  • 開放時間|11:00 - 17:00
  • 展覽地點|基隆市昔警察局第二分局(基隆市中正區義二路128號)

  • 指導單位|基隆市政府
  •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執行企劃|陳瑞淩、陳婕寧、劉力菁
  • 視覺設計|楊士慶、莊文豪
  • 空間設計|張哲惟、郭治緯
  • 展覽執行協力|李國聖、曹云軒、蕭慧君
  • 參展單位|【CN Flower 總監】凌宗湧、【攝影師】汪德範 x【滅劇場藝術總監】胡嘉、【攝影師】徐欽敏、【詩人】向陽、【詩人】夏夏
 
 

「閒置空間再利用」是一個不斷被建構、實踐、詮釋、集體性的參與過程,意義的挖掘、延伸和培養至關重要。基隆昔警察局第二分局為本次「現場介入」計畫施行的場域,著重探討一個空間場域在歷經過去的時間流變與未來的更新可能前,存在於「中間」的這個過渡範疇,以各種介入手法,進行意義的賦予,試圖重新審視舊空間的存在意義,並彰顯舊空間的可能,讓「過渡」與「邊緣」成為這場行動的主體。

策展做為擾動現場的其中一種手法,在企劃、視覺、空間設計介入的過程,創造打開舊空間的實驗,並藉由空間活動本身的引發,創造二分局與周遭區域的互動可能,在植物共生、藝術導入、文本建構、在地性參與等方式引導下,尊重原有的場所精神,用更柔軟的動作與再詮釋的過程,匯聚能量,打開『公共性』的想像,實際做出一點事情,留下一些記錄,在歷史紋理、美感經驗、城市行銷的過程中讓大家知道,不需大興土木,邊緣的城市、過渡的空間中即有其本身的價值。

現場介入 港區邊緣-78.jpg
 

【 場所植生,姿態的現場 】  

以蕨類潮溼柔韌的屬性,象徵隱含著棄置空間內外的自然生命無限綿延,以植物建構場域陳述,一種對未來時間的無聲探問。

凌宗湧/CN Flower 總監

 

【 間 】 

人離,空間便靜謐的與環境開啟無聲的交流,時光流逝,或殘留,或幻化。旅人來到,感其生命,與其對話,翩然起舞,瞬時畫面,轉拓永恆時間中。

汪德範/影像工作者 、 胡嘉/滅劇場藝術總監

 

【 再見,異鄉人 】

透過觀景窗,重新審視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環境;框取自己的翦影,也藉由他人的形影來呈現自己在不同時空場域的樣態。

徐欽敏/攝影師

【 港口的風吹著 】

本詩以基隆歷經殖民統治的歷史切入,寫基隆市/港的被殖民經驗。殖民者從近四百年前的西班牙開始,一直到台灣人民選出自己的總統結束。透過「港口的風」與廢墟的意象連結,暗喻基隆與台灣的傷痛。

向陽/詩人

【 不在場證明 】

隔離室要求的絕對存在,在時代環境的扭曲要求下,映照生命倚靠偶然機遇的荒謬,使得絕對存在與不在之間如鏡像呼應。

夏夏/詩人

2016 UP TO 3742|臺灣屋脊上|整體策展規劃

 

2016

UP TO 3742
臺灣屋脊上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16/10/22 (六) - 2016/10/30 (日)
  • 開放時間|11:00 - 21:00
  •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區西五館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主辦單位|台灣三星電子
  • 展覽策畫執行| 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媒體合作夥伴| 女人迷 womany
  • 行銷合作夥伴| AMOUTER、中華電信
  • 贊助單位| Indie Drinkster
  • 特別感謝| 米亞桑戶外中心
  • 展覽顧問|詹偉雄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執行企劃|陳婕寧、陳瑞淩、劉力菁
  • 視覺設計|莊文豪、楊士慶、劉子琳
  • 空間設計|張哲惟、蔡芳琪、郭治緯
  • 參展人|賴淑玲、戴杏芳(戴子)、蔡芳琪
  • 屋脊上計畫工作人員|林政翰、方翔、黃世帆、張國威、全志平、張元植、魏泰域
  • 山岳影像統籌|明室意念 - 陳敏佳( 屋頂上)
  • 山岳影像協力|楊國裕、簡熒芸、格式設計 - 張哲惟
  • 紀錄片導演、展場影像統籌| 叄喜映畫 SenseCinema - 程紀皓
  • 紀錄片後期影像協力|兵逸慈、劉逸柔
  • 選曲、音效設計|小飛俠
  • 動態影像統籌|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 - 洪鈺堂
  • 展場影像紀錄|汪德範
  • 展覽執行協力|劉高昇、李國聖、曹云軒、王安安、楊涵荃、孫宜君
 
 
感知是重要的,行走是專注的,在山的海拔中思考自己

攀登是一件奇妙的事,人持續緩慢的往高處邁進,然後回到平地,伴隨著突破極限、冒險、信仰、歸零、真實等關鍵詞彙,這項運動在人類的歷史中充滿了哲學性的自我問答。這場展覽藉由「野外採集 Field Gathering」 的方式作為核心架構與開端,以台灣中央山脈縱走的前鋒路線「北一段」為主軸,在未知的攀登軌跡中,實際以記錄、體驗的方式連結人與自然的互動。此次參與計畫的攀登夥伴成員同時也擔任展覽的創作者,這是一個訴諸身體與官能的進行式,面對山,我們得以往裡頭去,在全然的客觀中探問自己,策展的敘事結構與體現方式在不同背景與專業的旅人身上如夜晚星空延伸交織,在過程中尋找方向。

UP TO 3742-27 拷貝.jpg

走在稜線上,科技成為此次展覽採集的工具,團隊在記錄山岳的過程中結合了台灣三星的產品,克服儀器極限,完成台灣首次採用手機進行拍攝的山岳紀錄片;透過環景攝影機Gear 360的特殊拍攝視野,得以全覽台灣高山獨有的壯闊與蒼勁,走在台灣的屋脊上,南湖群峰的峭壁、斷崖、巨石、夕霞、雲海、松林、溪流瀑布群以及圈谷冰河遺跡,都亙古長存;VR虛擬實境過渡他方,巍峨的中央尖在360度的視角中再現於展覽,手機跳脫日常,轉換角色,提供一種新的觀看與思考方式,將3,742公尺的垂直海拔範圍延伸到展場的平面裡。

 影像製作|叄喜映畫 SenseCinema


 

DEFY THE BARRIER
往山裡去,探尋自己

在山裡,許多的問題是透過詢問自己嘗試找到解答,一步接著一步,如無止境的累疊敘事,真切且深刻。在攀登的過程中,自然提供了全然客觀的壯麗現場,讓每一個攀登者藉由凝視山的眼神,直達內心,重新認識身體的呼吸、心跳與感官意識,在海拔3,742公尺的台灣屋脊縱走路線上,帶上Samsung Galaxy旗艦手機,探尋未來,突破生命的極限之巔。

在山裡,許多的問題是透過詢問自己嘗試找到解答,一步接著一步,如無止境的累疊敘事,真切且深刻。在攀登的過程中,自然提供了全然客觀的壯麗現場,讓每一個攀登者藉由凝視山的眼神,直達內心,重新認識身體的呼吸、心跳與感官意識,在海拔3,742公尺的台灣屋脊縱走路線上,帶上Samsung Galaxy旗艦手機,探尋未來,突破生命的極限之巔。


 

DISCOVER POSSIBILITIES
觀看的方式

在山上,視野更加清澄透亮,每一秒鐘都是一個世界。隨著海拔升降展現不同姿態的林貌與生態、一望無際的草原邊坡、雲氣蒸騰的巨石稜線、高山溪谷匯聚的湛藍水潭與石瀑,旅者帶著過往的生命經驗和生活軌跡,各自擁有其觀看的方式,定位山與自身的相對關係,藉由生活科技的輔助,數位也能描繪山陵,展開對於山的探索。

在山上,視野更加清澄透亮,每一秒鐘都是一個世界。隨著海拔升降展現不同姿態的林貌與生態、一望無際的草原邊坡、雲氣蒸騰的巨石稜線、高山溪谷匯聚的湛藍水潭與石瀑,旅者帶著過往的生命經驗和生活軌跡,各自擁有其觀看的方式,定位山與自身的相對關係,藉由生活科技的輔助,數位也能描繪山陵,展開對於山的探索。


 

SHARE LIFE'S MOMENT
放大感知

紀錄片是「把光投到黑暗的地方」,以真實的敘事延伸了人的記憶,喚起了人的情感,填補時間前進的軌跡。他具有兩個特質,一是記錄真實生活的影像與聲音,一是以個人觀點去詮釋真實世界的生活。在12天的台灣屋脊上計畫,程紀皓導演運用Samsung Galaxy旗艦手機突破了儀器重量限制與使用極限,擎起鏡頭,拍攝台灣第一支以手機為核心攝影設備,描繪台灣高山縱走的紀錄片,站在台灣屋脊上,影像串連視野、堅持、挫敗、恐懼與歡愉,放大感知,科技如何貼近當下,紀錄真實?分享來自海拔3742公尺的訊息。

紀錄片是「把光投到黑暗的地方」,以真實的敘事延伸了人的記憶,喚起了人的情感,填補時間前進的軌跡。他具有兩個特質,一是記錄真實生活的影像與聲音,一是以個人觀點去詮釋真實世界的生活。在12天的台灣屋脊上計畫,程紀皓導演運用Samsung Galaxy旗艦手機突破了儀器重量限制與使用極限,擎起鏡頭,拍攝台灣第一支以手機為核心攝影設備,描繪台灣高山縱走的紀錄片,站在台灣屋脊上,影像串連視野、堅持、挫敗、恐懼與歡愉,放大感知,科技如何貼近當下,紀錄真實?分享來自海拔3742公尺的訊息。


 

SEE BEYOND
超越視界

影像可以讓我們直接看到某些人與物在過去某段時間身處的那個世界,這是任何過去的散佚之物或是文本所無法比擬的。在這個方面來說,影像比文字更加精準,也更豐富,事實上,越是具有想像力的作品,越容易讓我們深入其中,分享經驗到的可見世界。透過Gear 360的環景攝影和Gear VR的搭載,虛擬實境過渡您所未曾見過的台灣屋脊。當觀看的角度超越平面,想像力倏地拔升!配合攀登腳步落石與山林松濤,體驗台灣高山的全新視界!

影像可以讓我們直接看到某些人與物在過去某段時間身處的那個世界,這是任何過去的散佚之物或是文本所無法比擬的。在這個方面來說,影像比文字更加精準,也更豐富,事實上,越是具有想像力的作品,越容易讓我們深入其中,分享經驗到的可見世界。透過Gear 360的環景攝影和Gear VR的搭載,虛擬實境過渡您所未曾見過的台灣屋脊。當觀看的角度超越平面,想像力倏地拔升!配合攀登腳步落石與山林松濤,體驗台灣高山的全新視界!


 

INIRIATE DIALOGUES|與山對話

「不只一次,我發現自己的思路迷失於浩瀚的訊息和觀點中,只能追隨他人的腳步,重新踏上歸途。」寫下心事如山登山經典的羅伯特‧麥特法倫在書籍末篇寫下了這樣的句子。人經由自我與山的不斷反芻對話,重新疏理內在的省思,平面攝影師是運用影像當成溝通媒介的專業者,在這趟旅程中,平面攝影師陳敏佳發現除了平時工作使用的大型攝影裝備外,現代人最常使用的手機更能夠跟隨意志,隨心所欲的快速記錄當下眼前的真切感受,在具有挑戰的山岳跋涉與多變地貌下,科技如何成為另一雙眼,帶動人與山的對話。

「不只一次,我發現自己的思路迷失於浩瀚的訊息和觀點中,只能追隨他人的腳步,重新踏上歸途。」寫下心事如山登山經典的羅伯特‧麥特法倫在書籍末篇寫下了這樣的句子。人經由自我與山的不斷反芻對話,重新疏理內在的省思,平面攝影師是運用影像當成溝通媒介的專業者,在這趟旅程中,平面攝影師陳敏佳發現除了平時工作使用的大型攝影裝備外,現代人最常使用的手機更能夠跟隨意志,隨心所欲的快速記錄當下眼前的真切感受,在具有挑戰的山岳跋涉與多變地貌下,科技如何成為另一雙眼,帶動人與山的對話。


 

EXPLORE NEW EXPERIENCE
讓身體帶著你發現

踏過碎石,進行單日陡上1,300公尺再陡降1,300公尺沿著溪谷回到營地;戴上無線耳機,在圈谷冰河遺跡的山脊上奔跑著;踩著松針覆蓋過的土壤,感受腳底傳回來的反饋;在南峰巨石頂端搖擺身體聽Radiohead,台灣屋脊中央尖的頂峰上,就這樣靜靜坐著淺淺呼吸;面對登高的恐懼,在十層樓的攀岩上尋找下一個踏點,在山裡,身體成為忠實呈現面對當下環境的受器,用Samsung Galaxy旗艦手機記錄一種力量,那是從身體裡淬鍊出的誠實感知。

踏過碎石,進行單日陡上1,300公尺再陡降1,300公尺沿著溪谷回到營地;戴上無線耳機,在圈谷冰河遺跡的山脊上奔跑著;踩著松針覆蓋過的土壤,感受腳底傳回來的反饋;在南峰巨石頂端搖擺身體聽Radiohead,台灣屋脊中央尖的頂峰上,就這樣靜靜坐著淺淺呼吸;面對登高的恐懼,在十層樓的攀岩上尋找下一個踏點,在山裡,身體成為忠實呈現面對當下環境的受器,用Samsung Galaxy旗艦手機記錄一種力量,那是從身體裡淬鍊出的誠實感知。


 

INSPIRE CREATIVE LIFESTYLES|真實的生活

「有時候我覺得耳朵比眼睛還要重要,很多東西用耳朵聽比眼睛看好,就好像一個人很不開心可是裝得很開心,聲音就裝不了啊,仔細一聽就知道了。」春光乍洩裡的小張暗自呢喃。有時候,聲音成為一種日記,手機裡錄下的隻字片語疊著當下的心情與眼前的山色,人開口言說、山林哼唱、雨降下竹林下沉的高度,攝影計畫的協作人員習慣在高大的背架頂端打上Level Box Pro音響,當聽見張惠妹,我們就知道必須加緊腳步,數著步伐前行。

「有時候我覺得耳朵比眼睛還要重要,很多東西用耳朵聽比眼睛看好,就好像一個人很不開心可是裝得很開心,聲音就裝不了啊,仔細一聽就知道了。」春光乍洩裡的小張暗自呢喃。有時候,聲音成為一種日記,手機裡錄下的隻字片語疊著當下的心情與眼前的山色,人開口言說、山林哼唱、雨降下竹林下沉的高度,攝影計畫的協作人員習慣在高大的背架頂端打上Level Box Pro音響,當聽見張惠妹,我們就知道必須加緊腳步,數著步伐前行。


 

THINK BIG|想山一樣思考

在歷經12天的北一段台灣屋脊上計畫後,下山後的夥伴們最常開玩笑的說得了平地症,想著的就是下次什麼時候再往山上去,在日常中帶著曾經經驗過的身體記憶與感知,許多價值觀與思考方式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像是許多登山者奉為圭臬的名言,二十世紀的傳奇英國登山家, 喬治.馬洛禮(George Mallory)所說的「因為山就在那裡」,大自然給了日常啟示,心變得更寬廣、變得謙遜,精神性的啟示標註在攀登者的身體,滲透於不再安逸的靈魂,下山之後,手機持續扮演著記錄各自生活的最佳夥伴,隨時劃開螢幕,準備超越下一次的自…

在歷經12天的北一段台灣屋脊上計畫後,下山後的夥伴們最常開玩笑的說得了平地症,想著的就是下次什麼時候再往山上去,在日常中帶著曾經經驗過的身體記憶與感知,許多價值觀與思考方式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像是許多登山者奉為圭臬的名言,二十世紀的傳奇英國登山家, 喬治.馬洛禮(George Mallory)所說的「因為山就在那裡」,大自然給了日常啟示,心變得更寬廣、變得謙遜,精神性的啟示標註在攀登者的身體,滲透於不再安逸的靈魂,下山之後,手機持續扮演著記錄各自生活的最佳夥伴,隨時劃開螢幕,準備超越下一次的自我顛峰。

2016 桃園劍道故事館|整體策展規劃

2016

桃園劍道故事館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策展人 │王耀邦
  • 企劃執行│ 陳婕寧、陳瑞淩
  • 視覺設計│ 莊文豪、馬琬珺、劉子琳
  • 空間設計│ 張哲惟、張雅筑
  • 空間攝影│汪德範
  • 特別感謝│翁熒熒
 

台灣的劍道運動在世界藍圖裡被喻為奇蹟,曾參度拿下世界錦標賽銅牌,而中華代表隊的成員,是一批被稱為「徐家班」的桃園劍道選手,其中的靈魂人物徐恒雄醫師,為徐銀格醫師三子(徐先生為台北醫學院的創辦人,更是全台早期唯一榮升九段的劍道範士);徐恒雄從小受父親之薰陶、耳濡目染,於醫學院畢業後返桃行醫,一方面繼承父業懸壺濟世救人,一方面執劍化雨春風,以精湛的技藝與無比的愛心,帶領一群曾在邊緣地帶徘徊的青年子弟,全心全力投入劍道運動,締造桃園縣劍道代表隊在區運會「二十三連霸」的歷史記錄,個人亦榮任數屆國家代表隊總教練之職,建立了一個無人能匹敵的劍道王國。

二〇一四年四月徐恒雄先生因癌症逝世,業主家人及劍道子弟為對他與先父就劍道運動的貢獻及成就,表達至高的敬意,特藉此舊居,成立劍道故事館,以緬懷他們鞠躬盡瘁,犧牲奉獻的精神。

劍道館的位址是光復初期落成的私宅三樓,一樓前身為業主父親徐銀格先生創辦之私立桃園醫院,充滿了台式老房子特有的情感與氣息;對我們而言,這個展館的策劃籌備不只是完成陳列與展示,而是如何與業主共同刻劃一段細膩的、對家與家人的無限思念。

整整一年,業主與我們埋首在陳年史料與個人物件的歸檔整理,親自桃園與台北兩地奔波與企劃同事逐一校對大小稿件,並且給予設計最大的信任與支援;空間從重新粉光牆面開始、留下富含記憶的日式雕花天花板,刨除整地、鋪上橡木地坪,重新置換台檜窗稜的耗損玻璃,到花市替陽台植栽選種移株、翻土修剪。新的天花上懸吊放射狀的竹劍,每一支都有徐恒雄先生弟子的親筆落款,鍛造的鐵網上掛有全套劍道盔甲,十足精神。

企劃夥伴們從劍道比賽的錄影帶到老書店的劍道心法秘帖的尋訪,夜深人靜時與老相片和泛黃剪報們相處之外,也與視覺共同研發了多款紅茶加咖啡的創新再製技術,還有呢?雷切直噴膠片印刷、特色套版壓克力裱褙,異材質與工序的堆疊支撐起關於時間的敘事。

2016 八角哲學特展|OCTAPHILOSOPHY™|整體策展規劃

 

2016

八角哲學特展
OCTAPHILOSOPHY™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16.05.06 - 2016.05.12
  • 展覽時間|10:00 - 20:00
  • 主辦單位|Restaurant ANDRÉ
  • 協辦單位|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華航空
  • 獨家贊助|文心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 多媒體贊助單位|Samsung
  • 演講論壇陳設|Design Butik
  • 特別感謝|天下雜誌出版、赫士盟餐飲集團、RAW

  • 策展人|江振誠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展覽執行總監|王耀邦
  • 行銷暨公關|胡蘭玉、翁熒熒
  • 執行企劃|陳婕寧、陳瑞淩
  • 視覺設計|莊文豪、馬琬珺
  • 空間設計|張哲惟、張雅筑
  • 靜態影像協力|汪德範
  • 動態影像團隊|叄喜映畫
    程紀皓-導演、兵逸慈-導演助理、范勝翔-攝影師、陳翔科-攝影助理、許鈺盛-攝影助理、薛易欣-收音、辛佩倫-收音員
 

|八道生活實踐淬煉的思想靈光,穿越人文精神藝術創作的屏網|

Pure(純粹)、Salt(鹽)、Artisan(工藝)、South(南法)、Memory(憶)、Unique(獨特)、Terroir(風土)、Texture(質)

八角哲學並不單是一本料理書,更是一種看待事物的創作思考方式與理念。台灣作為巡迴的首站,特邀八位身處不同領域的優異創作人共同參與計畫,將八角哲學之八個思考向度、透過自身的創作詮釋,將其「初衷」、「本質」、「過程」經由展覽做出新的轉化呈現,並透過建築、陶藝、工業、平面、花藝、插畫、版印、視覺不同層次的凝視角度,強調於人文精神及藝術創作的涵義中對話,在空間與視覺經驗的鋪陳引導下,誘發觀者重新組構思考八角哲學。

|OCTAPHILOSOPHY™ World Tour 2016|

OCTAPHILOSOPHY™八角哲學特展,延伸自Restaurant ANDRÉ 主廚江振誠(André Chiang)為2016年最新發表的書籍「八角哲學」所進行的世界巡迴計畫,由策展人江振誠偕展覽執行團隊格式設計共同策劃,並由文心建設全力贊助支持,除於台北站打造哲學與美學交會的盛宴,更為世界巡迴計畫支起關鍵的錨點,藉由江振誠將屬於台灣的創作能量與美學思想帶往世界各處。在巡迴世界21個城市的旅途中,江振誠將前所未有地與世界各國藝術家合作,於香港、新加坡、紐約、倫敦、巴黎、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雪梨等巡迴計劃的城市中,挑選各地藝術家以自身所處的環境為養份,為其書籍設計獨一無二的精裝書封,作為八角哲學理念的對話延伸。


texture / 

廖宜賢、楊格 Yi-Hsien Liao & Ko Yang / 工業設計師 Industrial Designer物外設計 ystudio

廖宜賢、楊格 Yi-Hsien Liao & Ko Yang / 工業設計師 Industrial Designer

物外設計 ystudio

作品主題 / 時間的痕跡時間的痕跡私密的故事自我的映照

作品主題 / 時間的痕跡

時間的痕跡

私密的故事

自我的映照

pure / 

純粹

簡學義 Hsueh-Yi Chien / 建築家 Architect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Principal of Chien Architects & Associates

簡學義 Hsueh-Yi Chien / 建築家 Architect

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Principal of Chien Architects & Associates

作品主題 / 微觀的盡頭一世尋覓,宇宙最終的秘密, 最後一刻,越過夸克,空無一物,上帝仍在更深處

作品主題 / 微觀的盡頭

一世尋覓,宇宙最終的秘密, 最後一刻,越過夸克,空無一物,上帝仍在更深處

south / 

南法

凌宗湧 Alfie Lin / 花藝家 FloristCN Flower西恩花藝設計總監暨創辦人 Founder and Design Director of CNFlower

凌宗湧 Alfie Lin / 花藝家 Florist

CN Flower西恩花藝設計總監暨創辦人 Founder and Design Director of CNFlower

作品主題 / 在花開以前落在泥土裡,我看見未來的花朵,它悄聲問著:「你有一雙看見美麗的眼睛嗎?」

作品主題 / 在花開以前

落在泥土裡,我看見未來的花朵,它悄聲問著:「你有一雙看見美麗的眼睛嗎?」

salt / 

朱芳毅 Fang-Yi Chu / 陶藝家 Ceramist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 專任講師 Lecturer of Material Arts & Design,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朱芳毅 Fang-Yi Chu / 陶藝家 Ceramist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 專任講師 Lecturer of Material Arts & Design,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作品主題 / 鹽 & 燒土,安靜記錄著人進化的過程 鹽,細細訴說著人文明的歷史 器,承載著之間的脈絡

作品主題 / 鹽 & 燒

土,安靜記錄著人進化的過程 鹽,細細訴說著人文明的歷史 器,承載著之間的脈絡

artisan /

工藝 

楊忠銘 Chung-Ming Yang / 藝術創作者 Art Creator324版畫工作室負責人 Owner of 324 Print Studio

楊忠銘 Chung-Ming Yang / 藝術創作者 Art Creator

324版畫工作室負責人 Owner of 324 Print Studio

作品主題 / 散佚的時光思緒 無聲景色 遺忘時間 綻放我們 都已不在彼此之間

作品主題 / 散佚的時光

思緒 無聲

景色 遺忘

時間 綻放

我們 都已不在彼此之間

terroir /

風土

方序中 Hsu-Chung Fang / 平面設計師 Graphic Designer究方社JOEFANGSTUDIO負責人 Founder of JOEFANGSTUDIO

方序中 Hsu-Chung Fang / 平面設計師 Graphic Designer

究方社JOEFANGSTUDIO負責人 Founder of JOEFANGSTUDIO

作品主題 / 記憶中的味道幕,是回憶層,是思念抹,是香氣心中的那一道美味

作品主題 / 記憶中的味道

幕,是回憶

層,是思念

抹,是香氣

心中的那一道美味

memory / 

鄒駿昇Page Tsou / 視覺藝術家 Visual Artist吉日工作室藝術總監 Art Director of Studio Auspicious

鄒駿昇Page Tsou / 視覺藝術家 Visual Artist

吉日工作室藝術總監 Art Director of Studio Auspicious

作品主題 / 樹鵝記憶是一座座小島,時間像水,生活是旅行。我們在船上漂泊,有時靠岸尋求慰藉,然後繼續前行。有些人離不開小島,便停止了旅行。

作品主題 / 樹鵝

記憶是一座座小島,時間像水,生活是旅行。我們在船上漂泊,有時靠岸尋求慰藉,然後繼續前行。有些人離不開小島,便停止了旅行。

unique /

獨特

聶永真 Aaron Nieh / 平面設計師 Graphic Designer永真急制workshop負責人 Proprietor of Aaron Nieh Workshop

聶永真 Aaron Nieh / 平面設計師 Graphic Designer

永真急制workshop負責人 Proprietor of Aaron Nieh Workshop

作品主題 / Place穿上一個房間被一個房間穿全宇宙只有我們的哲學─尺寸相同

作品主題 / Place

穿上一個房間

被一個房間穿

全宇宙只有我們的哲學─尺寸相同

2015 現場介入╱聆聽田中央 Sound of Field|整體策展規劃

 

2015

現場介入╱聆聽田中央 Sound of Field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時間|2015.05.14 - 2015.06.05
  • 展覽地點|政治大學化南新村(新光路一段65巷95號)
  • 主辦單位|政大藝文中心
  • 協辦單位|田中央工作群
  • 展覽策劃|格式設計展策
  • 主要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共同策展人|陳敏佳、黃威融、王士芳
 

#建築策展#影音多媒體#老屋活化

「現場」,一直是田中央工作群在宜蘭的創作歷程中,最為鮮明且著重的考量因子:自身對環境真切的關聯與重新詮釋、時間性的經驗空間、回應地域與真實反應當下,這些描述,都是建築與文化工作者對於黃聲遠與「田中央」的設計脈絡所作出的回應觀察。此次田中央工作群受到政大的邀請,進行駐校藝術家的計畫,並選於近50年歷史的「化南新村」磚造教職老宅中,進行展覽策劃。

田中央工作群於宜蘭合影。攝影/陳敏佳                                                      

田中央工作群於宜蘭合影。攝影/陳敏佳                                                      

不以編年的作品案例作為陳述主軸,反將介入老屋空間的事件本身,視為展覽的核心,企圖將「他方」與現場進行主客體間的錯置調換,藉由聲音這個打碎線性時間的媒介,呼喚田中央與宜蘭水紋、土地、生態的情感記憶與生活工作,展覽中邀請長年記錄田中央的攝影師陳敏佳,將攝影中稍縱即逝的特質於展場同步並置。先看見或是先聽到,影像與聲音彼此累疊出一個新的現場敘事。


2014 臺灣建築系學生競圖+設計復刻聯展|YTA 10+5|整體策展規劃

 

2014

臺灣建築系學生競圖+設計復刻聯展
YTA 10+5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臺北
  • 主辦單位|全坤建設文教基金會
  • 展覽策劃|archicake design、格式設計展策
  • 展覽時間|2014.11.15 - 2014.11.30|22天
  • 展覽空間|140坪
 

2014 年於華山文創園區所舉辦的 YTA Young Talent Award 台灣建築系學生競圖展,除了持續延伸 YTA 競圖的核心精神,展現出建築系學生如何運用設計來面對公共議題,具體回應社會架構下的設計策略,今年更擴大展覽版圖,探討「畢業設計」,這項所有建築人都曾必須面對的共同經驗,展中邀請五位不同領域、各具風格的優異建築師,以「設計復刻」的角度重現出建築人踏入實戰前,初次掌握設計全局的思考方式。

更透過展出建築師執業的第一件作品、最為深刻的建築創作,做為輔線脈絡,與 YTA 的獲獎學生畢業設計共同呈現,10+5,展覽藉由呈現不同世代的建築人對於建築畢業設計的切入手法與角度,拉長對於建築設計的審視圖譜,畢業設計猶如一場邁向建築的獨特儀式,不是告別,而是宣告開始。


2014 金門街道改造|春燕計畫

 

2014

金門街道改造

春燕計畫


  • 展覽地點|中興路44號、莒光路88號,金門
  • 主辦單位|金門縣政府工務處
  • 展覽時間|永久性裝置
  • 展覽空間|裝設於店舖入口處

  • 特別感謝|醒墨齋、存仁堂、元智大學藝設系、王莛頎
  • 設計|格式設計展策:王耀邦、陳婕寧、李秉軍、楊依玟、陳羽薇
  • 插畫|何世馨
 

春燕計畫是「2014微型設計」獲選計畫之一,我們的靈感來自在金門金城老街上細細觀察所發現的有趣生態人文景觀--築於商家屋簷上的燕巢。

常聽老一輩的人說,「有土斯有財」;家燕的巢是用土做的,一粒一粒的匯聚起來,彷彿是燕子帶著財富來到家門,在屋簷下堆起福氣。我們試著替有燕子築巢的老街商家創作了「春燕」的識別,這是一個新的嘗試,在金門常民生活中文化找到一種不同的觀看角度,用小小的動作,替我們的生活環境帶來一些新的改變與思考。

在未來,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商家能夠共襄盛舉,也正在尋找可能的經費,讓春燕成為這條歷史老街上的一堵美麗景觀與記憶,使人文與生態相互疊合,為老街注入新的生命力。如果你也認同這個計畫,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