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桃園文博會╱聲紋種
多元之聲的交響曲 Sound Mix
展覽規劃設計
- 分區策展人|王耀邦/格式設計展策總監
- 分區策展人|柯智豪/音樂家、製作人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許雅茵
- 視覺編排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吳柏翰
- 空間規劃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李翊勤
- 人像攝影|汪德範
- 田調攝影|格式設計展策 林妤晴
- 技術硬體統籌|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許智敏
- 藝人經紀|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貓塔眉
- 執行製作|柯智豪音樂工作室 鄭琬儒
- 參展音樂人(按筆畫排序)|查勞 巴西瓦里/族語創作歌手、桃子A1J/越語創作歌手、許立縈/京劇花旦、黃聖峰/臺語創作歌手、劉榮昌/客語創作歌手
- 特別感謝(按筆畫排序)|立青泰拳、阿嬌米干、姜記繼光餅、桂竹協會、臺灣客家茶文化館、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桃園市雲南民俗打歌促進協會
桃園人口組成多元,擁有厚實的族群包容力之城市特質,不僅有全臺最多的客家人口,近年也晉升為原住民族的第二大城市,加上閩南聚落與眷村,以及許多匯集於此的移工及新住民,形成桃園豐富的文化底蘊。
聲音,影響著我們的情感認知和文化體驗,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同族群背景下產出的聲音皆牽連著不同的文化情感,承載著各自的生活故事及特色,而透過聲音傳遞的語言,隨著族群文化發展,醞釀出飽含家鄉獨特情感的聲調,在多元族群界線日漸模糊的現在,成為族群認同的重要環節。
本展區透過人文田調採集,深入挖掘各族群生活場域、節慶飲食等既有聲景,並與創作歌手合作,以各自的母語和諧發聲,重新詮釋傳統歌曲,最終以「共譜一首交響樂」為概念,將桃園文化之聲融合交會,透過「聲音」在展場中重現多元族群的共榮日常,傳唱桃園的珍貴族群文化。
十五支音柱與光柱錯落排列,在聲紋種分區策展人柯智豪的編制下,十五種既有聲景及五位創作歌手的歌聲,透過音柱獨立發聲,忽明忽滅的燈光,折射於天花彷彿聲波無限向上延伸,成為一件聲光藝術裝置,呼吸吐納間演繹桃園文化的交響樂。穿梭其中、深入展區,五組音樂人的專輯陳列牆面,收錄他們在音樂創作的過程中對語言的獨到看法,重新認識聲音語言與族群文化的緊密關係。
互動裝置 —— 來自桃園的問候
打招呼其實是「為了讓彼此都能安心的咒語」。所以,「即使語言不通也沒有關係」— 桂枝雀 喜劇演員
打招呼是一種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在所有族群文化中都有問候的禮節,不同族群的問候用語都不盡相同,透過聲音語言傳遞的招呼用語展現出各個族群實際的生活樣貌,是了解一個陌生族群文化的最佳起點。走出聲紋種展區前,收錄五位音樂人的母語招呼聲,結合互動裝置,在觀眾的操作下招呼聲此起彼落,成為交響曲的一環,亦增加展區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