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 02 (2017-2019)

2018 星巴克咖啡旅程特展|Coffee Journey|整體視覺設計

SBX-CJ明信片.jpg
01.jpg
12.jpg
 

2018

星巴克咖啡旅程特展
Coffee Journey

整體視覺設計


  • 展覽時間|2018/7/11(三)-2018/8/12(日)12:00-20:00
  •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中4A館
 
 
36698396_2292511604112338_704645906678415360_o.jpg

咖啡印記

刻印對設計語彙來說是最貼切的旅程意義,藉由拓、版、章等形式,帶出咖啡旅程的生活印記,在炎熱夏天,蓋一記舒服清爽的涼意。
以咖啡果實象徵一趟咖啡旅程的起始,是野放、是生活、是享受、是靈感,一同與小豆旅人伴著咖啡果實踏上無限的可能,開展出一段關於Coffee Journey的足跡。

Menu Book

以展場空間使用之材料-木棧板延伸,取自木棧板之長條外型,結合色票形式的掌中型錄概念,跳脫常見的書本形式,一產品即獨立一頁,除了增加觀看、挑選時的翻閱手感之外,也便於工作人員攜帶收納、或是逐頁講解。

藉由咖啡道具讓咖啡師與顧客進行咖啡風味探索與互動

2018 臺灣文博會 / 華山文化概念展區|從身體創造 BODY KNOWLEDGE|整體策展規劃

高山博物館-07.jpg
 

2018

臺灣文博會 / 華山文化概念展區
從身體創造 BODY KNOWLEDGE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18/04/18 - 04/22
  • 展覽時間|10:00 - 20:00
  • 華山文化概念展館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

  • 主辦單位|文化部
  • 執行單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 華山文化概念館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華山文化概念館展覽策劃執行、文博主視覺設計統籌|格式設計展策
 
 

我們的身體是刺激原創、改變世代的重要渠道

自工業革命興起,博覽會的出現與城市誕生的背景息息相關,社會有強大的需要,去建構或分享人民共同意識,一個具有思考性的文博會,不再局限於文創商品的單純交易,而是刺激我們習以為常的、對世界的既定認識,透過特定空間和條件的設定,讓身體心靈經過它的時候,能夠有所啟發。

2018年的文博會開創了新的文化概念展區,在今年的策展主軸中,從近年社會上對於設計探討的主旋律「設計如何改善生活」,更進一步的思考「在文化思考路徑中尋找設計創作的可能」,而「身體」這個重要的議題,成為貫串全場域的重要宣言。

展覽從身體的自我性出發,回到人類基本感官的本質尋找創造力的線索,藉由展區中包覆性的展覽議題,探討從「本體感受」(proprioception),一種內在的感覺能力出發,反芻出對於原創、美學與文化的重新理解。本體感受提供了身體內裡的「知識」,透過進入身體 / 自然 、身體 / 視覺、身體 / 節奏 、身體 / 工藝、身體 / 時尚、身體 / 社會等展覽佈局,讓體驗文化回歸官能性的經驗。我們的身體是產生原創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歷經過緊張、探索、好奇的過程後,開啟感官,才有機會窺視尋常事物中隱藏的真理。身體是百科全書式的感官,只是我們時常關上,試著開始用新的角度與觀點過生活,成為一個更具思考力的現代人。

影片製作| 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協同策展人|社會觀察家 詹偉雄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協同策展人|社會觀察家 詹偉雄

身體 / 自然 / 創造力|山岳與文明,重新思考的起點

一座高山博物館,拋開純然科普與地形學的表現形式,是一座帶領群眾探索身體與知性的博物館,藉由一趟臺灣雪山雙邊會師的冬季攀爬過程作為主軸脈絡,使用「現場採集」的策展手法,在未知的攀登軌跡中,呈現人與自然交會的真實歷程,是一個訴諸身體與官能的進行式。

藉由各延伸子題的思考,深入探討山與文明、身體與創造之間的重要連結,進而開展出一段屬於臺灣高山地景、人文、自然、土地與文化自身的新時代敘事。

閱讀更多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協同策展人|wisdom總監 齊振涵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協同策展人|wisdom總監 齊振涵

 

身體 / 時尚 / 創造力|攪動設計的庶民文化

當代服裝不只是單純蔽體的工具,作為身體第二層肌膚的延伸,應該更有著能以外在服儀回應內在主權的宣示與意涵。

台灣作為紡織產業輸出大國,有著高度研發與拓展的專業實力,卻始終無法擺脫低廉的品牌想像。當我們追捧著快速時尚所帶來的便利與美好,卻難以看見逐漸凋零的工藝傳承與不被重視的設計價值。

閱讀更多 →

 
 
身體視文化.png
 

身體 / 視覺 / 創造力|前進一座山,用身體設計

視覺語言是這個世代的溝通重點,展區透過文字與圖像所組成的視覺,由設計師將「身體感受」轉化為海報圖面。海報設計猶如社會上的共通語言,在我們迎接未知之前,它就是提供想像的重要風向球。

此企劃將邀集平面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家,以具體的身體經驗切入設計,聚焦出文博會年度主題的思想性視覺。並挑戰傳統的海報觀看方式,凝聚空間尺度藉以提升專注性,傳遞本次主題Body Knowledge的重要意涵,也傳遞創意之於社會的美好想像。

閱讀更多 →

 
 
嘻哈囝.png
 

身體 / 社會 /創造力|衝撞現狀的嘻哈勢力

饒舌被視為一種崇尚自由、衝撞體制與打破陳規的樂種,不同時代的年輕人用說唱的方式或抒情或批判,勾勒出屬於這個社會的好與壞。

此次展覽以影像視覺和聲音作為重點元素,傳遞饒舌音樂在速度與體感上的激情、新世代成為饒舌的契機與脈絡,試著與觀者談談台灣饒舌歌手如何以生活為創作養份,怎樣赤手空拳到橫掃整個樂壇。這是一整個世代的台灣小孩,從喜歡嘻哈並且活在其中的故事,他們叫做嘻哈囝。

閱讀更多 →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一座高山博物館 BODY KNOWING|整體策展規劃

格式官網獎項-03.jpg
高山博物館-06.jpg
高山博物館-14.jpg
高山博物館-51.jpg
高山博物館-43.jpg
高山博物館-29.jpg
高山博物館-31.jpg
高山博物館-48.jpg
高山博物館-56.jpg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
一座高山博物館 BODY KNOWING

整體策展規劃


  • 主辦單位|文化部
  • 執行單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 華山文化概念館策展人|王耀邦
  • 華山文化概念館展覽策劃執行・文博主視覺設計統籌|格式設計展策
  • 協同策展人|詹偉雄
  • 參展人|江致潔、李秉軍、吳士緯、陳敏佳、詹偉雄、 楊世泰、賴淑玲、戴翊庭(依筆劃排序)
  • 多媒體合作夥伴|Samsung台灣三星電子、Focal
  • 山岳裝備協力|Rockland、COW Records、Patagonia Taiwan
  • 特別感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
  • 山岳技術攀登顧問|米亞桑戶外中心
  • 雪山攀登計畫嚮導|伍元和、魏泰域
  • 雪山攀登計畫協作|吳佳穎、朱祐璽、鍾澤仕、黃鈺翔
  • 山岳靜態影像統籌|明室意念-陳敏佳
  • 紀錄片導演、展場影像統籌|叄喜映畫 SenseCinema-程紀皓
  • 紀錄片後期影像協力|劉逸柔、兵逸慈、劉芸芸
  • 配樂作曲|Cicada-江致潔、木吉他|謝維倫 、小提琴|許罡愷、大提琴|楊庭禎
  • 錄音與混音|黃志煜
  • 生態影像製作團隊|dosomething studio-王宗欣、曾忠嶽、吳仲倫、林永杰、王筱琪
  • 環景360影像拍攝|張哲惟
  • 入口裝置顧問|何采柔
  • 翻譯|浩瀚兄弟文創社(王品軒、史帝芬、李冠楨、麥譽耀、張文蒨、黃川容、黃雯郁)、胡宗香、 張韞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楊偉成、陳婕寧、劉力菁
  • 整體視覺統籌|莊皓、方智弘
  • 空間設計、展場工務統籌|格式設計 - 張哲惟、彭一揚
  • 空間執行協力|鳴号室空間設計 - 孫施翔、 謝姍螢
  • 展場攝影紀錄|汪德範
  • 展覽執行協力|陳逸柔、林宜、范至忻、鄒昀達、楊順志、楊和唐
 
 
不是我走向山去攀登他,啊,是他走進我心中,啟蒙了我。
— 約翰・謬爾

臺灣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明文記載的超過268座,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擁有充沛的生態資源與人文、地理研究的潛力。在時代與社會的演進中,登上高峰從過往「超越巔峰極限」的力量拚搏證明,轉而向內成為「尋找自我」的心靈歷程。

攀登的意象投射了解放身體的可能,與自然交流也成為現代人激發內在創造性的重要途徑。

一座高山博物館,拋開純然科普與地形學的表現形式,是一座帶領群眾探索身體與知性的博物館,藉由一趟臺灣雪山雙邊會師的冬季攀爬過程作為主軸脈絡,使用「現場採集」的策展手法,在未知的攀登軌跡中,呈現人與自然交會的真實歷程,是一個訴諸身體與官能的進行式。本展覽深入探討山與文明、身體與創造之間的重要連結,藉由各延伸子題的思考,進而開展出一段屬於臺灣高山地景、人文、自然、土地與文化自身的新時代敘事。

 影像製作|叄喜映畫 SenseCinema

自然必須經由感覺來體驗。
消逝點的光從盡頭處隨著霧氣奔流而出,接著身體被光所剪影。

高山博物館-07.jpg

無需文字陳述,在展覽的開頭,觀展者徐行於白色的甬道中,打開感官建構身體的感知,走進一座高山博物館,在舊酒場的倉庫柱列空間中,透過光桌與高空燈盤的配置,呈現巨型圖書館般的觀展氛圍,36米的融接投影將空間拖起,讓空間與影像交錯疊合,成為展場的一部分,人、影、凝視,描繪更多的觀看視角;場中體感坡道,讓民眾實際擁有實際爬升的背負感與腳步觸感,隨著高度上升,產生視線觀看的不同層次。

身體,是人們感知的中心,是行動的爆發點,也是確證生命存在感的基石,歡迎你來到高山博物館。

高山博物館-03.jpg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時尚的日常 BODY DEFINING|整體策展規劃

時尚日常-04.jpg
時尚日常-33.jpg
BK_180418_288.jpg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
時尚的日常 BODY DEFINING

整體策展規劃


  • 主辦單位|文化部
  • 執行單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 華山文化概念館策展人|王耀邦
  • 華山文化概念館展覽策劃執行・文博主視覺設計統籌|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
  • 協同策展人|齊振涵
  • 展覽策劃執行|wisdom®_白岩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 空間統籌|格式設計展策
  • 品牌夥伴|chiehms、Envol Avec Ning、甫月 fu yue、if&n、JUST IN XX、oqLiq、OVKLAB、PRAXES、SHAO YEN、wisdom (依英文字母順序)
  • 裝置藝術合作夥伴|plain-me
  • 人台協力|尚姿展示用品有限公司
  • 特別感謝|Shel Chen、丁于珊工作室、天母至誠路理髮廳、台北市私立育達高職時尚模特兒科、台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門禁刺青、茶・小樓_茶藝師李素梅、候如曦、雲峰茶莊、雕刻家邱承宏、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實踐大學餐飲管理學系
  • 展務營運|陳震弘
  • 展覽企劃執行|謝沛茹
  • 靜態影像統籌|這光影像-陳思維
  • 動態影像統籌|NEXHYPE PRODUCTIONS-劉艾佛
  • 空間設計、展場工務統籌|格式設計-張哲惟、彭一揚
  • 空間執行協力|鳴号室空間設計-孫施翔、 謝姍螢
  • 文案統籌|張傑鈞
  • 文案翻譯|浩瀚兄弟文創社
  • 平面設計統籌|潘昱州
  • 文博之夜服裝動態秀統籌|大象兔有限公司-劉正堃、張芝菁
  • 文博之夜影像、音樂製作|大象兔有限公司-劉正堃、張芝菁
  • 展覽執行協力|鄭鈺錡、李柏翰、喬威
 
 

當代服裝不只是單純蔽體的工具,作為身體第二層肌膚的延伸,應該更有著能以外在服儀回應內在主權的宣示與意涵。台灣作為紡織產業輸出大國,有著高度研發與拓展的專業實力,卻始終無法擺脫低廉的品牌想像。當我們追捧著快速時尚所帶來的便利與美好,卻難以看見逐漸凋零的工藝傳承與不被重視的設計價值。

我們始終相信,時尚並不單只能發表於伸展台上,也可以很日常的展現文化態度,看這些座落於台灣各街頭巷弄的獨立設計師,如何以當代美學與拿手剪裁再次定義日常角色,讓工作者的身體勞作結合更適宜的服裝機能與線條美感,提出除卻了原有的既定印象後,更值得被探究的那份可能性。

wisdom.jpg

宇宙快遞/齊振涵 wisdom®

「宇宙就在那裡」,人類下一步的旅程,始終要往太空上去的。
新一季概念假設節錄一段星際旅遊日誌作為故事背景,並將舊時的體驗、未來的遙想與現時的狀態三線相交堆疊成wisdom® 2018年春夏季度作品。以wisdom®對於旅行:「輕機能 便旅型 | TRIP EASY, FUNCTION BEAUTY」的設定再次展開,並將未來的太空旅遊設為終極目標。


 
chiehms.jpg

全能照護/陳姵潔 chiehms

身為母親,身體與味道的熟悉度是孩子對媽媽最大的記憶點。藉由服裝本體作為連結保姆與孩子的媒介,將服裝視作母親的聯結媒介,除了透過布料材質創造熟悉的膚觸舒適度,也因應各項需求發展貼近實用的機能設計,外形的構思製作、細節位置的設定,兼具功能性並帶有一點“Nanny Fran”的時尚幽默感,是chiehms這一次製作要強調的概念,用新的視角去呈現女人在展露母性時,視覺與功能性並存的力與美。


 
EAN.jpg

唯美職念|服裝樣品師/邱美寧 Envol Avec Ning

以往樣品師會穿白袍或白圍裙來傳遞「純淨」、「專業」意味,這次Envol Avec Ning選擇卡其色打造新的概念制服,呈現中性溫和的視覺感,不帶任何偏執調性。服裝以簡單休閒的洋裝設計展開,選用好打理不需過多整燙的透氣材質,並增加透氣細節提升穿著舒適度,讓樣品師更輕鬆專注工作。配色上在裙擺使用白色色塊,保留傳達白色原先賦予專業款式的信任感,加上點綴的撞色技巧凸顯打造美麗服飾的職業識別度。


 
fu yue.jpg

登鋒致志|理髮師/王舜民 甫月Fu Yue

最早出現在漢代,俗稱剃頭匠。有別於髮型師,理髮師不追隨流行元素,而是透過扎實的基本功,熟練的將基本髮型剃到極致;如同至上主義創始人畫家馬列維奇,在累積了多元繪畫手法後, 將繪畫回歸至最基本的幾何元素,而這也是至上主義最重要的溝通語言。本次職人服裝的創作靈感來自於馬列維奇的藝術風格,將單純的事情做到最完美純粹,以最簡潔的設計手法,將兩者進行連結,傳達[甫月 fu yue]對這次職人服的概念。


 
shao yen.jpg

潮裡踏浪|漁民/陳劭彥 SHAO YEN

討海人的漁民工作與大自然息息相關,SHAO YEN 將漁民常見的服裝、工具和不同材質重新解構,藉由觀察他們在工作環境中的身體、律動中激發靈感,萃取凝練出服裝的線條印象,並運用魚鱗再製的布料,重新思考人與環境共生共存的可能性,探索身體和大自然的關聯。


 
JIXX.jpg

銘刻麗容|紋身穿洞師/周裕穎 JUST IN XX

紋身穿洞師,已普遍被認可為需要相對美感與高度專業技術的一門職業,JUST IN XX 以「專業X美感」為發想,將正裝元素結合紋身圖像與穿洞的細節,顛覆對於紋身穿洞師的想像,同時結合經典東方圖像與西式龐克風格的紋身與穿洞元素,搭配科技3D投影帶來不同的視覺衝擊,希望藉此反思,紋身穿洞是傳達個人理念態度的文化藝術,讓大眾一同感受這身體記憶的最高層次。


 
ifn.jpg

入香成活|茶藝師/蔡宜芬 if&n

對生於茶鄉的設計師來說,茶葉的每一個姿態都存有特別的情感,無論是從茶園之中的忙活,或是製茶的夜晚空氣中瀰漫的焙茶香,到完成後父親沖泡試茶的過程,都是屬於茶農小孩的珍貴記憶。而對於一位茶藝師,除了要沖好茶以外,與人之間的接待、茶桌上的每一樣物品、更甚是穿著,所有每一個細節,由裡到外、無處不生活,都與美感切合相關。


 
oqliq.jpg

光明生機|清潔人員/林家豪 oqLiq

迎向未來世界,我們對清潔人員的工作想像,希望會是一種高端神聖的服務位階,將人們生活所不需要的東西再做更細緻完整的分類回收,為城市帶來清靜美觀。於是延伸出以簡單且方便卸除的連身設計作為發想,結合抗油污機能功效,讓專業清潔人員顯現出俐落之印象。可拆卸解構的每個服裝元素讓專業人士隨著天氣變化而彈性適應,成就一種專業形象的觀感符碼。


 
OVKLAB.jpg

工斧動極|雕塑家/莊哲瑋OVKLAB

以台灣當代雕塑藝術家邱承宏為職業服裝發想對象,為其工作需求設計由丹寧面料所製作的連身工作服,色落肌理將銘記其勞動的身體痕跡,品牌方另外以半透明布料開發製作別注連身工作服,兼具隱蔽與可近性中介平衡感,並特別邀請雕塑家開發展示概念服裝的人臺,讓服裝與人臺、穿著者的身體相互呼應結合,成為一體「雕塑」。


 
PRAXES.jpg

達人糧伴|麵包師傅/PRAXES

清晨時分,師傅穿上陪伴他歷練歲月的夥伴,點亮了晨曦中第一盞燈,在這城市還未甦醒前,投入記憶與經驗的溫度,將穀類交織著心血結晶逐漸轉化,烘焙出的創作充滿食香色味,開啟我們一天的動力。承著師傅的意志,將職人洗鍊的風格融入制服細節中,與工裝結合賦予更豐富的機能性,使制服能給予師傅更多的協助,是良伴,也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並賦予麵包師傅一個嶄新的形象。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嘻哈囝 TAIWAN HIP HOP KIDS|整體策展規劃

嘻哈囝-22.jpg
嘻哈囝-23.jpg
嘻哈囝-29.jpg
嘻哈囝-26.jpg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
嘻哈囝 TAIWAN HIP HOP KIDS

整體策展規劃


  • 主辦單位|文化部
  • 策辦單位|顏社企業有限公司
  • 總統籌|張逸聖(迪拉)
  • 策展人|王耀邦
  • 總顧問|李明璁
  • 展覽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專書著作|探照文化有限公司
  • 參展單位|本色音樂、混血兒娛樂、人人有功練
  • 多媒體合作夥伴|FOCAL、台灣三星電子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楊偉成、陳婕寧、劉力菁
  • 整體視覺統籌|莊皓、方智弘
  • 空間設計、展場工務統籌|張哲惟、彭一揚
  • 展場人像攝影|汪德範
  • 展覽執行協力|陳逸柔、林宜、范至忻、鄒昀達、楊順志、楊和唐
  • 特別感謝|卡拉雞、陳巨、陳瑜君、彭上容、葉馨、劉玟姍、賴品翰(依姓名筆劃排列)
  • 影像統籌團隊|叄喜映畫
  • 導演|程紀皓
  • 攝影|陳翔科、陳韋翰、湯育宇
  • 攝助|劉政瑋、阿國
  • 燈光|董哥及他的夥伴們
  • 收音|李育智、王敏旭、黃建勳、陳亦偉
  • 梳化|謝淑君、卓縈瀅、賴俊文
  • 製片|劉逸柔
  • 製片助理|兵逸慈、劉芸芸
  • 剪接|劉芸芸
  • 器材|東罄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動態片頭製作|深度設計

  • 導演|陳青琳
  • 剪接|陳青琳、燒肉放題
  • 特效|燒肉放題
  • 製片|OLIVE
  • 採訪平面攝影|簡子鑫
  • 專書製作團隊|許慈恩、蕭郁昕、黃意能、周頤、盧一嫥、蔡函潔、劉怡芬
  • 展場文案翻譯|王品軒、史帝芬、李冠楨、麥譽耀、張文蒨、黃川容、黃雯郁、張韞
 
 
饒舌音樂是一件最簡單的事情,你有一個beat就可以開始在上面唱,但唱得怎麼樣能讓人大呼過癮跟著點頭,那又是最困難的事情了。
— MC HotDog
嘻哈囝-02.jpg

嘻哈(Hip Hop)作為近代繼搖滾樂之後最具影響力的音樂通俗文化,透過音樂、電影、NBA等媒介,全世界無數有天賦的孩子接觸到嘻哈音樂,開始跟著音樂跳舞、畫畫、饒舌。

90年代的台灣,有一群孩子透過剛興起的網路集結成社群,分享對饒舌音樂的熱愛與情報,甚至開始用母語土法煉鋼創作饒舌音樂,從1999年一張到處散播的地下饒舌DEMO開始,〈韓流來襲〉、〈釣蝦場〉、〈十三號天使〉這些國語台語夾雜的饒舌歌曲炸翻了大街小巷和每個大學的宿舍,熱狗和大支這對搭檔在華語饒舌音樂史上奠定了一塊基石。

嘻哈的火苗從北到南,從都市到鄉鎮;從西門町的服飾店前,到台中的大業公園;從台南的海安路,燒到高雄的新崛江。這些孩子出身不同、環境各異,但饒舌音樂對他們來說是最熾烈的一把火,可以燒盡壓抑在生活以及胸口的不平與壓迫,也是最醇厚的一杯酒,可以讓躁動的心撫平,讓夜晚像湖水一樣靜。有越來越多的小孩不止把嘻哈當音樂來聽而已,更把嘻哈當作是一種實踐在生活裡的信仰,他們揉合自己的想像和人生體悟,傳教給身邊更小的孩子。

嘻哈宅男們在校園裡結社議論嘻哈,街頭少年們戴上金鍊和墨鏡作為行走江湖的行頭,他們的人生在社會中毫無交集,但他們都信仰著嘻哈,在耳機和車上放著搖頭晃腦的饒舌音樂,甚至都開始RAP。

在華語音樂文化的故事長期以民謠與搖滾作為主旋律,外有西洋日韓流行音樂的夾攻之下, 有一群熱愛嘻哈的孩子把饒舌音樂當作事業,燃燒了自己的身家和青春歲月,創立了各具特色的饒舌廠牌。從金曲獎到小巨蛋,從台灣到世界,他們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文化與版圖。我與團隊們走訪了台灣這四個最具規模與代表性的獨立嘻哈廠牌,包括我創立的顏社、大支的人人有功練、以熱狗為首的本色音樂,以及台中的新興勢力混血兒娛樂。

很多人以為嘻哈是從2017一檔中國選秀節目鵲起爆紅的新寵,我想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故事,談談在台灣當個饒舌歌手怎麼生活,他們又如何以生活為創作養份,怎樣赤手空拳到橫掃整個樂壇。這是一整個世代的台灣小孩,從喜歡嘻哈並且活在其中的故事,他們叫做嘻哈囝。

本色音樂

從2006年的「我愛台妹」唱到2018,手還在空中甩,「辣台妹」就插播搖落搖起來。
「本色音樂」由曾任滾石經紀部負責人的喬治與張震嶽共同建立,以初始的2004年算起,「本色」做為幹大事的廠牌,成就熱狗平民百萬歌星的里程;達至頑童南方饒舌氣息的到位;乃至於兄弟本色的限定組合,在不偏不倚的時刻站上流行與獨立交集的制高點,一再應證了「我們不靠主流,因為兄弟本色就是新潮流。」的大預言。

 

顏社音樂

始於淡江大學旁,巧克力社區裡的小套房,2005年7月,顏社橫空出世。
人們說這是「嘻哈界的誠品」,但其實更像一間老牌卻永遠能讓你驚艷的餐廳,迪拉胖掌廚的顏社裡,除了經典常餐如蛋堡,道地漢堡若國蛋;也有英宏的精裝台菜回歸,和夜貓組注入暗黑料理一般的絕妙滋味。從那嘻哈方興未艾的地下年代走到一票難求的世界巡迴,撕開大眾對於嘻哈的既定標籤,顏社出品,不管是甜點或當作前菜,都是絕對經典的存在。

 
 

混血兒娛樂

2016這一年,玖壹壹和「混血兒娛樂」成為流行音樂史上異軍突起的關鍵字,他們的歌傳唱街頭巷尾,宮廟、夜店,甚至是小巨蛋,都是玖壹壹的舞台。比起其他饒舌廠牌,中部起家,由元祖台中饒舌團體TTM成員蕭豐稷和玖壹壹一起成立的「混血兒娛樂」,前所未有地拓寬了嘻哈文化的受眾年齡,旗下除了有精準把握流行文化的玖壹壹、與環球合作推出的B.C.W,更有緊扣在地的草屯囝仔、臭屁嬰仔,文青們喜愛的草食系饒舌歌手賴慈泓,和原汁原味的極惡反派187INC等,證明了混血之後,氣勢不減,風格既濃更勁。

 

人人有功練

2003年「人人有功練」正式成立,名自周星馳電影《破壞之王》,來自大支作為一眾台南小孩的饒舌校長。比起廠牌,「人人有功練」更像不同世代、口耳相傳的社區嘻哈中心,除了每年固定舉行的「暑假饒舌特攻班」給予渴望踏入嘻哈世界的新生代進入,諸多旗下歌手也在大支校長的帶領下一一擊破金曲金音。綜觀其中較廣為人知者,經典如小人、RPG;新鮮若熊仔、BR等,便能發現這裡不只有功練,更是五湖四海招式大全。

 
嘻哈囝-07.jpg
台灣嘻哈專輯一百選

嘻哈音樂最迷人之處,在於它隨著時間持續改變與進化,即使是同一段時期,卻會在不同地域中有著不同風貌。從熱狗 MC HotDog第一張迷你專輯《犬》的發行開始正式算起,台灣嘻哈音樂的發展有十八年之久,這樣的長度足以有跡可尋地探索出一套屬於台灣嘻哈完整的發展脈絡。

根據統計,台灣目前發行的嘻哈饒舌專輯超過兩百五十張,每張都代表著本地饒舌的演進及變革,歌手們的創作全然展露出與其他國家不同的嘻哈文化和與思想。

這一百張展出專輯象徵的意義,包含了台灣嘻哈音樂派系風格的成立與定位、反映當代社會光景、融合台灣特色文化,和核心廠牌代表藝人等⋯⋯每張專輯背後都具備獨一無二的時代故事。
— 統籌・文字|卡拉雞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身體視文化 BODY IMAGING|整體策展規劃

視文化-06.jpg
視文化-09.jpg
視文化-13.jpg
視文化-08.jpg
視文化-10.jpg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
身體視文化 BODY IMAGING

整體策展規劃


  • 主辦單位|文化部
  • 執行單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 華山文化概念館策展人|王耀邦
  • 華山文化概念館展覽策劃執行・文博主視覺設計統籌|格式設計展策

  • 參展人|王耀邦
  • 協同策展人|方序中
  • 參展人|3cm、Jay 彭冠傑、Sydney Sie、Tim Wu、Zen Yun Zon、李君慈、陳青琳、黃家賢、廖俊裕(依筆劃排序)
  • 多媒體合作夥伴|台灣三星電子
  • 山岳裝備協力|Patagonia
  • 合作夥伴|鳳嬌催化室
  • 特別感謝|山山印刷

  • 山岳技術攀登顧問|米亞桑戶外中心

  • 合歡攀登計畫嚮導|魏泰域、張國威
  • 動態影像製作團隊|莊騰傑、章弘毅、張廣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楊偉成、陳婕寧、劉力菁
  • 整體視覺統籌|莊皓、方智弘
  • 空間設計、展場工務統籌|張哲惟、彭一揚
  • 空間執行協力|孫施翔、 謝姍螢
  • 展場攝影紀錄|汪德範
  • 展覽執行協力|陳逸柔、林宜、范至忻、鄒昀達、楊順志、楊和唐
  • 展場文案翻譯|王品軒、史帝芬、李冠楨、麥譽耀、張文蒨、黃川容、黃雯郁、張韞
 
 

Body Imaging|身體視文化
身體 / 視覺 / 創造力|前進一座山,用身體設計

視覺語言是這個世代的溝通重點,展區透過文字與圖像所組成的視覺,由設計師將「身體感受」轉化為海報圖面。海報設計猶如社會上的共通語言,在我們迎接未知之前,它就是提供想像的重要風向球。此企劃將邀集平面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家,以具體的身體經驗切入設計,聚焦出文博會年度主題的思想性視覺。並挑戰傳統的海報觀看方式,凝聚空間尺度藉以提升專注性,傳遞本次主題Body Knowledge的重要意涵,也傳遞創意之於社會的美好想像。

 

誠實的面對每個動作,每個施與受,都是最重要的過程。

以為最熟悉的,卻是最陌生。
從小到大,無時無刻都與自己的身體產生關係,但目的性卻讓這份關係變得薄弱。
試著把自己的雷達啟動,感受做滿,體會到點到位,每處的細胞將會重新活化,享受著這樣的互相撞擊。
最後完全的展開,回到最初的狀態,你會發現,這些痕跡與記憶將會留著,提醒著這段美好關係。

- 方序中/究方社JOEFANG STUDIO負責人


 

因為空曠過,所以描述擁擠。(至少是個好看的構圖)

回想整個登山過程,可能因為平常保持運動習慣,並不至於感覺勞動。印象深刻的反而不是合歡北峰本身,而是路途上不斷搶進視線的黑色奇萊,背對陽光山雪未融,加上剛硬的陵線,讓它充滿神秘莊嚴的魅力,每當抬起頭,很難不注視。

有多久沒有望向遠方了呢?

從小練習技擊,在意的與反射動作,總是應用在手腳可及的攻擊範圍,或許也因為這樣的身體慣性,創作上的源頭理所當然地從身體可及範圍——街頭開始思考。我想我不是百分之百的適合大自然,但看著遠方,好像更加認識自己一些。

- 小子/設計師


 

朝聖者 • 苦行者 • 殉道者

因為這次的登山計畫,讓我重新踏上久違的台灣山林。

那天,獨自走在山徑上,再度經驗了自然的力量,風吹動樹葉、蟲的鳴叫、被擴大的呼吸與心跳聲、雙腳持續的痛楚、流不停的汗水、始終沒乾過的底層衣⋯⋯當時的我不由地想問,到底是怎樣的狀態,人會離開舒適享受的物質城市,把自己擺到氣候不穩定且嚴峻的高山上?這種非理性的「苦行」行為,並不符合現代物質社會裡被讚揚與推崇的投資報酬思維。

但也發現這些經驗,與藝術設計、音樂創作、運動競賽的歷程如此雷同,創作過程不就像一種自我的苦行過程,多重交錯的身心靈煎熬與衝撞不會停止,直到作品完成的那一道曙光來臨。這次創作,為標記自己久違的攀登與再度感受自然的真義,嘗試離開電腦和軟體,使用最原始手工、非理性的文字拼貼手法,把文字搓揉、撕裂、剪開,再加以拼合、黏貼,表現三種對自身肉體自願式的加諸痛苦,只為完成精神上的追尋與實現。

- 黃家賢/洋蔥設計合夥人


 

載具與載體間發生的流動與自然地複製連結

把「山」看成一個載體本身不產生位移的傳送帶,傳送你遠離,信箱郵件、adobe。
經過它的皺褶,無意的創造出新且微小的痕跡。它帶給你的,你帶給它的。
身體與它感知另類解釋是相同的,長相邏輯一致,存在邏輯ㄧ致,對等的、無意的、美的,你看見你身體帶來的皺褶、脫落,而你經過它帶給它重複相似的消耗,眼前帶不走的,身體會幫你留下。無意間的建立了一種關係。

- 李君慈/平面設計師


 

「見自己、見天地、再回眺自己。」

生活的行進不僅僅是生存,浸泡在喧囂的感官使生命真實的渴望被隔絕,因此我們無法如前人那般聆聽時間潮汐、山河歲月的更迭,然而那些並未消失過,除卻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填充,他們潛藏在肌膚底下、流竄在血管之中,等待肉體底層意識與靈魂的脈動同步。

- 陳青琳/深度設計創辦人、藝術創作者


 

給山的訊號。向外在探索,往內在前行。

1977年,由Nasa發射的航海家⼀號(Voyager 1)帶著人類想傳遞給宇宙的訊息出發,消失在⿊漆真空。距今已超過40年,它仍保持飛行並發出訊號,尋找一絲回應的可能。超出常理的距離所創造的未知,帶來的孤獨與無助感夾雜著⼀些浪漫(來⾃於任何想像)

我想此次登山亦同,我們的身體和意識在這探險途中不斷向量體超巨大的山發出各種信息,試圖達成交流。但同一時間,這些訊號也投向自我內在宇宙,期待能有⼀些來自未知的回應。

這些給山的訊號,看似向外在探索,實則往內在前行。

- 彭冠傑/平面設計師


 

攻頂是種使命感,過程像裂縫般孤獨

對於大自然總是保有著敬畏尊崇,不論是山或是海,那種神祕令人嚮往,甚至還隱藏著遇難的風險。因為這樣,往往進入大自然時總帶著少許的冒險精神,這次又背負著展覽的主軸,讓行程多了使命感。登山是一項自我的運動,一路只能靠著自己的體能往目標前進,無論是呼吸心跳或步伐震動,身體上各種的肌肉發力,是如此的清晰,當下感官變得特別敏銳,也沒想到對於自身的軀體是如此陌生,亦不曾這麼細微的去感受軀體。

- 林永政/藝術家、攝影師,創作主要媒材為平面攝影


 

當我的腳累得不像是我的腳了,那會是誰的?

這次登山花了很多心力調整身體來配合每個路段的變化,體會到比平常更多身體之於精神、之於環境產生的反應。人要超越自身所不能及的限制,勢必要通過積極意識來驅動身體,但這種超越直覺的精神反而與肉身分隔成不同的主體,需要越強的意志來驅動的行為則界線越疏遠,主體越模糊,哪個才算是自我?當我的腳累得不像是我的腳了,那會是誰的?

- Sydney Sie/以設計、攝影、動畫呈現創作的創作者
- Zen Yun Zon/跨界創作者,擅長多媒體整合的設計師

2017《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The Old Ways|書籍設計

實拍 無腰 正.jpg
細節06.jpg
muckup out.jpg
muckup in.jpg
 

2017

《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
The Old Ways

書籍設計


  • 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 Robert Macfarlane
  • 譯者|Nakao Eki Pacidal
  • 校對|衛秋綢
  • 責任編輯|賴淑玲
  • 內文排版|謝清秀
  • 行銷企劃|陳詩韻
  • 總編輯|賴淑玲
  • 社長|郭重興
  • 發行人兼出版編輯|曾大福
  • 出版者|大家出版
  • 發行|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視覺設計|格式設計展策InFormat Design-莊皓
  • 專案管理|格式設計展策InFormat Design-陳婕寧
 
我的腳跟到腳趾的量測空間是29.7公分或11.7英吋。這是行進的單位,也是思想的單位。

雙眼受路徑的誘引,心靈之眼亦如是。想像力無法不去追索地上的線條。線條在空間裡向前延伸,卻在時間裡向後回溯其作為路徑的種種歷史,及其之前的諸多追隨者。走在路上,我常好奇道路的由來,揣想是什麼樣的衝動導致路的創生,思索因路的存在而衍生的慣常旅程,以及道路所保存的關於冒險、相遇和啟程別離的各種祕密。
muckup out2.jpg

故道,古老的路徑、昔日的方式,不只通往遠方,也通往歷史,更通往內心。

作者描述行走就像寫作,都是在表面上逐步留下記號,構成一幅有跡可循的敘事,後人走上古道,讓自己的足跡印到前人的足跡上,經驗及行動和前人重合,如同我們翻開書,把書中的情感和思想映照到自己的心上。

針對封面的設計,依照總編輯賴淑玲賦予的抒情氣質著手,視覺元素用線性來呼應軌跡、路線的意象,進一步將其有機化帶入觀者的閱讀經驗,並結合翻閱時的使用行為,重構各種視角與曲線的線條組合,打破情感的僵硬與理性,也帶出畫面的流動。

角度01.jpg

在手法上,進一步將各個重構後的組合變換顏色、磨合邊緣、互相覆蓋,讓原本完整不間斷的線條變成了畫面中看似點狀、若隱若現的痕跡意象,藉此來呼應前人與後人的足跡重合——現在所看到的樣貌是經驗的交疊、感受到的內心是歷史痕跡的映照。

2017 IKEA 給家更多可能|Make Room For Life|整體策展規劃

給家更多可能創意生活展-008.jpg
給家更多可能創意生活展-001.jpg
給家更多可能創意生活展-034.jpg
給家更多可能創意生活展-037.jpg
給家更多可能創意生活展-024.jpg
 

給家更多可能|Make Room For Life|創意生活展


  • 展覽期間|2017/11/18 (六) - 2017/12/17 (日)
  • 展覽時間|11:00 – 20:00
  • 展覽地點|台中市民廣場
  • 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
  • 協辦單位|IKEA宜家家居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參展單位|F I E L D D I R E K T O R百里城市設計工作小組、十分建築︱王喆建築師事務所、哈塔阿沃建築設計事務所、楓川秀雅建築室內研究所

  • 策展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陳婕寧、楊偉成、劉力菁
  • 主視覺衍生應用統籌|黃可森、莊皓
  • 空間設計團隊、展場工務統籌|張哲惟、郭治緯、廖哲民
  • 施工單位|楙筌室內裝潢有限公司、峻億不銹鋼工程行、居佳室內裝潢
  • 印刷協力|山山印刷
  • 展場攝影紀錄|汪德範

 
 

"Small but Changes for a Better Life."

我們都幻想過接近心中渴望的居家樣態,但礙於現實考量,多數人只能在日復⼀日的城市生活中,慢慢地向想像靠近。而社會住宅所扣連到的各項議題,無論是共享、青創、鄰里關係,都反映著社會的脈動與現象,對應都市⼈口的發展,社會住宅也必須持續思考更全⾯而長遠的佈局與觀照。

1.jpg

IKEA的理念起源於為大多數人提供價格實惠的家具家飾,而非僅為了少數人,並將功能、品質、設計和價值結合在一起,為多數人設計,並持續為大多數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台中市政府近年也力倡「社會住宅共好計畫」,以「宜居」作為核心,在人人負擔得起的前提下,融入對於環境共生、社會福利、青年創業、鄰里關係等議題的觀照,打造新世代的居住樣貌,在社會住宅的概念減輕了租金負重的狀態下,也讓我們有更多餘力透過IKEA豐富、多樣化的居家產品形塑出⾃己的居家創意風格。

面對「給家更多可能」的議題,此次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與IKEA宜家家居攜手合作,並邀請格式設計擔任總展覽策劃執行,邀集台中4組具備空間專業與建築背景的知名設計事務所參展,分別是F I E L D D I R E K T O R百里城市設計工作小組、十分建築︱王喆建築師事務所、哈塔阿沃建築設計事務所、楓川秀雅建築室內研究室,一同從小空間大創意、環保與永續思維、共享(Public use Co-use)、小預算(Low Budget High Impact)、在地(與台中/空間 /公園使用者的經驗相扣連)、親子(Living with children)六大議題切入,以約莫3坪至5坪的空間收納其想法,在此次的展覽地點台中市民廣場旁試圖將社會住宅單元、居家生活想像立體化,在這個構成城市生活相當重要的公共空間旁,讓我們試著把生活放在生存之前,邀請大家Walk-in生活裡面的Living Guide ,重新Pick-up十個不同的Better Life生活想像。

Make Room For Freedom/可自由移動的家

一個自由接案的文字工作者,為求生活上更有彈性的時間分配,以及能四處尋找寫作靈感的生活型態,決定開啟以車為家的生活模式。

# 移居的無限想像
# 打造機動性的多功能區域

 

Make Room For Startups/最微型的住商混合空間

店鋪結合住宅是臺灣相當常見的型態,運用青年微型創業作為例子,挑戰將家當作第一個創業模式的生活可能形態-建築青年兼顧咖啡生意與準備建築師考試的第二人生。

# 創業實驗空間,打造迷你咖啡店
# 運用IKEA家具打造戶外商業空間

 

Make Room For Being Alone/有限空間無限創意

廁所多給人較為陰暗、狹窄的觀感,但卻是我們最常使用的空間。一般居家空間多將採光較佳的位置留給主要活動空間,剩下的零散角落作為廁所運用,透過一組年齡差距較大的兄弟檔作為示範,藉由不同嗜好、生活風格的建構,所對出的需求空間,改變以往對於廁所的想像。

# 運用鏡面增加空間深度
# 引入光線作為室內裝潢的一部分
# 分隔的同時也能保持開放

 

Make Room For Space/空間大彈性,自由來去室內外

一位喜歡用影像紀錄生活的男子,居家空間同時也是個人工作室,在有限的空間中思考將生活延伸至陽台-除了儲物、晾衣與洗衣的實用機能,同時擁有一個能夠放鬆享受的空間;關切環境議題的他嘗試運用創意提昇外牆隔熱效果,永續生活從自己做起。

# 小空間收納術,打破室內外界線
# 收納容器創意運用自創隔熱外牆

 

Make Room For Sharing/小天地 在一起 大世界

年輕夫妻於新的城市定居下來,白天,母親能一邊與孩子玩樂一邊工作,夜晚,沙發區是與好友聊天聚會或放鬆追劇的舒適地,寵物貓咪有牠能自由穿越與藏身的祕密基地。歡迎來到這個可以共享也能獨處的美妙客廳。

# 小空間、大利用,垂直的節約空間
# 全家人共享又不互相干擾的客廳
# 畸零角落打造孩子的秘密基地
# 運用輕透的網布作為隔屏

 

Make Room For Being Together/共享共憩的全民會客室

在地的空間氛圍如何打造?
熱愛下棋聊天的台位里長,打造與居民共享共憩的會客室,歡迎你隨時加入-或下棋或泡茶,作夥開講。

# 開放自在的鄰里共享空間
# 靈活的系統層架打造收納展示牆
# 多功能長桌,可以辦公也能聚會、休憩
# 混搭的座椅符合多元需求
# 透光捲簾營造半開放的氛圍

 

Make Room For Lohas/從產地到餐桌

科技業大叔喜愛於工作之餘,與太太共同烹飪、園藝,將空間打造為一間小食堂,讓綠意由室內延伸至室外,運用自家種植新鮮的食材與香料做料理,從產地到餐桌最佳的實踐可能,一個充滿想像的生活即景。

# 從廚房向戶外延伸的長桌,打破室內外界線
#  一字型的廚櫃,利用掛勾、小型置物盒,創造更多收納的空間
# 運用塑膠盒、推車打造居家農場

 

Make Room For Dreams/CELLPHONE or MY HOME

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儘管金費不充足,巧妙運用創意與巧思,將小空間打造為具備個人風格且符合日常所需的居家場所。

# 多功能家具節省預算,同時善用空間
# 支架垂直、水平交錯擺放作為書本收納

 

Make room for Passion/緊密空間共享自在

家的形式可以是非常簡潔、十分緊密;一對愛書成癡的伴侶,舉凡生活中的種種機能都能夠以最小、共用、多用空間的方式獲得滿足,而讓出最大的空間給他們的最愛。

# 以閱讀為中心的共居生活
# 模組化櫃體自由打造獨具風格的書牆
# 結合烹飪、工作與閱讀的多功能空間 
# 書架層板創造微型工作站

2017 男人圖書館|GQ MOTY UP|整體策展規劃

GQ-UP-男人圖書館-62.jpg
GQ-UP-男人圖書館-43.jpg
GQ-UP-男人圖書館-20.jpg
GQ-UP-男人圖書館-46.jpg
 

2017 GQ MOTY UP|男人圖書館


  • 展覽期間|2017/11/25 (六) - 2017/12/03 (日)

  • 展覽時間| 週一至週四:12:00 - 18:00/週五至週日:12:00 - 21:00

  •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區 西5館


  • 主辦單位|GQ

  • 策展人|王耀邦 (格子)

  • 參展人|(依筆劃排序)江振誠、李彥良、吳慷仁、柯文哲、盧廣仲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陳婕寧、楊偉成、劉力菁
  • 主視覺衍生應用統籌|莊皓、黃可森
  • 空間設計團隊、展場工務統籌|張哲惟
  • 合作藝術家| 陳青琳、 紀人豪
  • 男人圖書館選樂|陳德政
  • 展場模特|周詠郁
  • 展場攝影紀錄|汪德範

  • 贊助單位|2020EYEhaus、999.9 (Four Nines)、CERRUTI 1881、Gieves & Hawkes、ic! berlin、L'uxpresso精品咖啡、馬爹利NCF

  • 合作夥伴| Boven 雜誌圖書館、figure21、Microsoft、Microsoft Surface、莎莎sasa、 春池玻璃 Spring Pool Glass、TAAZE讀冊生活、王德傳茶莊 | Wang De Chuan | Fine Chinese Tea

 
 

2017 GQ MOTY 的年度主題定義為「UP」。
我們以GQ身為風格典範與推動男性時尚的雜誌為思考出發點,翻轉過往大家對於時尚展演如同一場花火Show的既定印象,將位於華山的歷史建築紅磚區打造成一座專屬於閱讀的「男人圖書館」,讓閱讀成為UP向上的實際體驗。當你踏入展區的同時,也正經歷一場透過雜誌與自我對話的內在革命。

GQ-UP-男人圖書館-18.jpg

關於男人的閱讀姿態,為何要展覽雜誌|

閱讀是窺探世界的窗口,也是男人樹立風格的致勝心法,透過閱讀,我們因而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UP是一種勇於改變的精神,不必和過去的作風脫鉤,而是在原本的底蘊之上,優化既有的男人質地。在每個人生裹足不前的時刻,這個關鍵字足以發揮決定性的改變作用。

紙本雜誌則是極其性感的資訊載體,經由有魅力的企劃、文字與影像的排列組合,讀者得以定期與不同領域的主題相遇,迅速地與潮流接軌。雜誌與書籍不同的地方是,你無需徹頭徹尾地深讀,不用被先後順序束手縛腳。只消隨手一翻,刊物風格便會迅速湧現,進而交織成這個時代的風潮。

GQ-UP-男人圖書館-03.jpg

生活是複雜而多變的現實,但閱讀雜誌則是芳醇的經典,它標誌了男人向上的姿態,勇於革新的決心。走進GQ男人圖書館,UP知識和美學,讓品味變成進行式。
 

選書方向|

本次「男人圖書館」的雜誌選書由GQ總編輯杜祖業與Boven雜誌圖書館共同選取,刻意避免坊間書店常見的書籍分類法,而是將屬於男人的風格養分打散在圖書館中,感性與流行、風格與生活、時尚與野性,當你步入展場,拿起一本雜誌開始閱讀,恭喜你,你已經成為「UP男人圖書館」的參與會員。

2017 男人圖書館|GQ MOTY UP|整體空間設計

GQ-UP-男人圖書館-54.jpg
GQ-UP-男人圖書館-31.jpg
GQ-UP-男人圖書館-21.jpg
GQ-UP-男人圖書館-52.jpg
 

2017 GQ MOTY UP|男人圖書館

整體空間策劃


  • 展覽期間|2017/11/25 (六) - 2017/12/03 (日)
  • 展覽時間| 週一至週四:12:00 - 18:00/週五至週日:12:00 - 21:00
  •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區 西5館

  • 主辦單位|GQ
  • 策展人|王耀邦 (格子)
  • 參展人|(依筆劃排序)江振誠、李彥良、吳慷仁、柯文哲、盧廣仲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陳婕寧、楊偉成、劉力菁
  • 主視覺衍生應用統籌|莊皓、黃可森
  • 空間設計團隊、展場工務統籌|張哲惟
  • 合作藝術家| 陳青琳、 紀人豪
  • 男人圖書館選樂|陳德政
  • 展場模特|周詠郁
  • 展場攝影紀錄|汪德範
  • 贊助單位|2020EYEhaus、999.9 (Four Nines)、CERRUTI 1881、Gieves & Hawkes、ic! berlin、L'uxpresso精品咖啡、馬爹利NCF
  • 合作夥伴| Boven 雜誌圖書館、figure21、Microsoft、Microsoft Surface、莎莎sasa、 春池玻璃 Spring Pool Glass、TAAZE讀冊生活、王德傳茶莊 | Wang De Chuan | Fine Chinese Tea
 
 

華山的歷史紅磚區中長出一座關於男人的圖書館,左右兩側由爬梯所構成的長向書架延伸透視端點,你凝視著315張男人面容,每一個面孔都是一個隨機的故事,你行走於其中,男人的閱讀姿態成為展覽最為寫實的展品,你可以在成排的紅色吊燈下靜靜閱讀,這是歷經老師傅口吹鎔鑄冷粹的技藝,最後,你可以選擇走向位於展覽中央的鞦韆,畫出一道五米的向上弧線。

GQ-UP-男人圖書館-43.jpg

梯子自古是「拾級而上」的最佳象徵,展場運用數十座爬梯作為「閱讀」雜誌設定的主要結構,讓「男人圖書館」與UP向上的意念更加縝密鑲嵌。

本屆MOTY獲獎者在男人圖書館中,化身為參展人,展示在他們生命歷程中,別具意義的書籍,並輔以錄像裝置傳達對於己身閱讀的個人意見與不同觀點,你可以在雜誌群像當中,尋獲屬於年度風格男人的閱讀思考軌跡。

GQ-UP-男人圖書館-04.jpg

盪鞦韆是一個屬於全民共感的經驗與記憶,她向上揚起的拋物線,或許多少都曾揚起了帶著興奮的想像,在一個向度屬於靜態的圖書館中置入一個更高度的視覺與動態體感,這次不只讓你腦內思考飛馳,更讓你的身體擁有起飛的UP可能。

GQ-UP-男人圖書館-27.jpg

倚靠在牆邊閱讀的姿態對應現今快速的資訊流動時代,大概都被滑動手機與凝視螢幕的雙眼所取代了,正裝牆面以報紙結合街頭Graffiti的手感呈現,直接將屬於男人的形象繪製於視覺端點,呼喚觀展者重拾過往對於閱讀的美好姿態的吉光片羽,夾著一份報紙,捲起一本雜誌,行走於街頭,你就是最GQ的風格男人。

GQ-UP-男人圖書館-13.jpg
23846611_1754202451256815_28486840_o.jpg

關於畫家陳青琳 KIM CHEN
深度設計創辦人以及藝術創作者,作品多次受邀亞洲、歐美展出,作品收錄年鑑與典藏。歷經國內外娛樂與文化聯名跨界合作,曾任電影、音樂展演及音樂錄影帶藝術總監。 作品橫跨平面與多媒體,為跨領域視覺設計及藝術創作者。

23949490_1756384271038633_1105477416_o.jpg

關於畫家紀人豪-girenhao
高雄人 我們可以選擇在不同時空裡生存,那幹嘛去在乎你所遇到的難事呢? 任何事情都能以不同層面去看待,我只是選擇了旅行,說不定我早在過去以體驗了,說不定未來我又能再度改變,這些故事都是活的,我想邀請你與我同行,ㄧ起體驗。

2017孫燕姿no.13跳舞的梵谷-特展-受邀藝術家
2017台北松山文創園區-愛馬仕-奇境漫遊展覽-受邀藝術家
2017保加利亞莫斯利安村國際酸奶文化節-擔任藝術家
2017 高雄夢時代街頭藝術節主辦人之一,承辦單位:高雄市統一夢時代

2017 男人圖書館|GQ MOTY UP|整體視覺設計

_MG_7841.JPG
_MG_7844.JPG
片頭尾mockup.jpg
掛軸 mockup.jpg
 

2017 GQ MOTY UP|男人圖書館

整體視覺策劃


  • 展覽期間|2017/11/25 (六) - 2017/12/03 (日)
  • 展覽時間| 週一至週四:12:00 - 18:00/週五至週日:12:00 - 21:00
  •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區 西5館

  • 主辦單位|GQ
  • 策展人|王耀邦 (格子)
  • 參展人|(依筆劃排序)江振誠、李彥良、吳慷仁、柯文哲、盧廣仲
  • 展覽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陳婕寧、楊偉成、劉力菁
  • 主視覺衍生應用統籌|莊皓、黃可森
  • 空間設計團隊、展場工務統籌|張哲惟
  • 合作藝術家| 陳青琳、 紀人豪
  • 男人圖書館選樂|陳德政
  • 展場模特|周詠郁
  • 展場攝影紀錄|汪德範
  • 贊助單位|2020EYEhaus、999.9 (Four Nines)、CERRUTI 1881、Gieves & Hawkes、ic! berlin、L'uxpresso精品咖啡、馬爹利NCF
  • 合作夥伴| Boven 雜誌圖書館、figure21、Microsoft、Microsoft Surface、莎莎sasa、 春池玻璃 Spring Pool Glass、TAAZE讀冊生活、王德傳茶莊 | Wang De Chuan | Fine Chinese Tea
 
 

主視覺設計概念|

以年度主題「UP|男人圖書館」的展覽關鍵,將書、梯子、MOTY男人等相關元素作為設計語彙,傳遞UP、Upgrade之意象,並進一步以本屆風格男人肖像作為視覺重心,輔以雜誌、書頁為意象剪貼拼湊,形塑出書籍擺放架上的層列畫面。

官網圖mockup.jpg

在視覺應用上也呼應其核心精神,利用UP兩字簡潔俐落的特性,將UP標準字定調為細長、帶有延展性的字型,結合動態Typo設定,可因應不同版面需求拉伸與應用,色彩應用的部分,以藍色搭配黑階色調為主,兼顧屬於此次向上、升等概念的穩重、智慧與氣質感。

雜誌mockup.jpg

雜誌的特性在於透過左右頁構成張力,並大篇幅運用影像、圖像與標題式文字,在欄位之間進行符號式的資訊傳遞,嘗試將雜誌褪去封面與標題,重新開放雜誌被重新定義的可能性,因此在外書封的設定上,亦不以特定男人肖像作為主體,進而揉和歷屆風格男人得獎者之肖像,提供觀者脫離日常的新觀看方式,並將其散落的文字訊息意象轉換至統一款式的外書封,在訊息之間預留空白處,結合互動機制,留待民眾在翻閱完雜誌後,自行挑選描述語句印章,在書封留下訊息,為雜誌進行新的詮釋。

_MG_7914.JPG

在遊逛圖書館的過程中,你認為男人是或不是什麼呢?現在你有機會在「男人圖書館」的特製封面上,加上您自己對於男人最直接的個人觀點,我們閱讀雜誌、閱讀男人、閱讀一部分的你。

2017 ELLE Pop-up Lady|專賣靈感的城市風格店|整體視覺設計

 

2017

ELLE Pop-up Lady
專賣靈感的城市風格店

整體視覺設計


  • 展覽日期|2017/10/7(六)~2017/10/22(日)(首日下午為VIP活動)
  • 展覽時間|11:00-21:30
  • 展覽地點|台北101購物中心四樓都會廣場(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45號)
  • 官方網站|www.elle.com.tw

  • 主辦單位|ELLE Taiwan
  • 協辦單位|TAIPEI 101 MALL 台北 101 購物中心
  • 策展單位|格式設計展策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 策展人|王耀邦
  • 藝術家|何采柔
  • 執行企劃|楊偉成、陳婕寧、劉力菁
  • 視覺設計|莊皓
  • 空間設計|張哲惟
  • 展覽執行協力|郭治緯、廖哲民
  • 展場配樂|柯智豪Blaire Ko
  • 影片剪輯|李軒
  • 靜態影像模特|周詠郁
  • 動態影像模特|張甯
  • 靜態攝影|汪德範
  • 動態影像統籌|叄喜映畫-程紀皓
 
 
媒體 平面印刷|雜誌稿-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