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 02 (2017-2019)

2018《嘻哈囝:台灣饒舌故事》TAIWAN HIP HOP KIDS|書籍設計

整體3.JPG
反光效果示意5.JPG
Lo-fi效果示意3.JPG
反光效果示意3.JPG
 

2018

《嘻哈囝:台灣饒舌故事》

書籍設計


  • 統籌| 顏社 KAO!INC.
  • 主編|歐佩佩
  • 作者|王思涵、鄧志祥、陳冠亨
  • 書籍設計|Art director 王耀邦、Designer 莊皓-格式設計展策
  • 行銷企劃|劉玟姍、游伶雅、林家合、陳珮瑄
  • 採訪協力|探照文化
  • 攝影|簡子鑫
  • 特別感謝| 本色音樂、 混血兒娛樂公司、 人人有功練
  • 出版發行|避風港文化有限公司
 
 
「我們在彼此眼裡都在改變 / 變得影響更多的人印證當年表現」
— 國蛋〈嘻哈囝〉

衝出邊際的巨大與閃耀

作為華語世界第一本台灣饒舌專書,選用單一的全黑作為書封主體色是最強烈的直覺。這個在大眾印象裡帶著晦暗甚至叛逆的顏色,象徵嘻哈在台灣曾經underground的模樣,但它同時又是富含層次的純粹,不只是衝撞和破壞,還有你未必一眼看到的內化與自省。就像一位不被外在雜音左右的嘻哈囝,專心注視自己信仰的真理。

局部消光油與局部亮光油一起疊加在純黑之上,視覺因而拉開對比。消光是一種相對隱晦的沉穩,亮光若轉換角度則有不同面貌的閃耀。書名本身就是精華所在,放大與破格是最直球的技法,以Lo-fi手感指涉世代轉換的過場,對應台灣嘻哈音樂自地下到崛起,如今已成為勢不可擋的巨大身影。

這不只是一份專屬嘻哈迷的禮物,書籍記錄了本地至關重要的類型音樂發展與流行文化現象。自一首首口耳相傳的demo開始,橫跨30年的台灣饒舌故事至此展開。

2018 / 12月號《GQ》Men Of The Year|雜誌封面設計

1.jpg
0325_1.jpg
0325_3.jpg
6.jpg
 

2018 / 12月號

《GQ》Men Of The Year

雜誌封面設計

 
 
這是個規則、世代與潮流不斷地崩塌、重組的時代,進入第六年的GQ Men of the Year也來到的某個叉路口,當個乖學生繼續重覆儀式,還是張開雙臂擁抱時代脈動,你瞭解GQ的,我們當然選擇了後者。 台灣進入了典範轉移的階段,蓬勃的新勢力如活火山在各處噴發,可能還未完全定型、成熟,卻象徵了未來無限可能。當台灣不再是製造大國,轉向風格之島此時,哪些人正在用風格改變台灣呢?

我們選出了30位代表了台灣未來方向的人,來自文化、商業、建築、設計、餐飲、娛樂、音樂和廣告領域,他們正在定義新的台灣價值,讓台灣變成一個更酷、更棒、讓大家更驕傲的所在。
— GQ Taiwan 全媒體總編輯 杜祖業

《GQ》雜誌不斷推行生活中的風格與態度,「Men of the Year 年度風格男人」是全球GQ每年的盛事之一,GQ Taiwan 各年度會選用不同的主題與形式來慶賀,諸如今年的風格男人俱樂部講座、2017年男人圖書館展覽、2014年風格男人他的裝備展、2013年風格男人市集等。

12月號照例是年度特輯,此次GQ Taiwan捨棄以往慣用的肖像照形式,30位Men of the Year採用藝術家NORMAN的插畫進行呈現,以插畫作為封面基底,將GQ Logo的框架內植入插畫筆觸,轉換為較為活潑的調性,並同步達到視覺調性的整合,進一步嘗試將30位風格男人的姓名作為設計元素,建構另一層次的視覺背景,看似較為強烈的設計動作,在滿版上光的策略下,創造出文字與人像插畫間的和諧感、趣味性。

乍看之下僅看得到表面的人像插畫,但隨著雜誌翻閱的起手角度、燈光照射的範圍,上光形成的視覺效果使得每一個人名閃閃發亮,來到某一瞬間,那些兀自發光,用風格改變台灣的男人,將相互連結成一整面的星光熠熠,重新定義新的台灣價值。

2018 Fika Fika White Night 料理白夜|活動策劃執行

準備工作與空景-46.jpg
準備工作與空景-45.jpg
準備工作與空景2-05.jpg
準備工作與空景2-03.jpg
Fika烘焙工廠-01.jpg
 

2018

Fika Fika White Night 料理白夜

活動策劃執行


  • 白夜計劃統籌|Fika Fika Cafe
  • 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文字|何曼莊
  • 攝影|陳敏佳
 
 
Creating a flavor database for fine dining.

北歐的夏夜裡,躲在地平線後的太陽持續為夜晚提供照明,人們能夠從事戶外活動直到夜半,補足前一年寒冬流失的活力與創意。FIKA 是瑞典文,意思是「一起喝咖啡的休憩時間」,北歐的咖啡文化是FIKA FIKA 精神的原點,也是James得到世界烘焙雙料冠軍的福地;不止如此,近十年來,講求純粹直白、活用當季食材的新北歐料理,也一次次在米其林評鑑摘星,刷新了世界頂級美食地圖。

在這個充滿活力的白夜裡,FIKA FIKA Coffee Lab備妥一整年研發的咖啡風味資料庫,靜待星級主廚川手寬康(Florilège Tokyo)、林泉(MUME Taipei)齊心合力,變幻出一道道白夜中的驚喜光芒,照耀著我們共享美好時光的餐桌,也點亮了台灣Fine Dining的國際能見度。

合照-15.jpg

一張張印有FIKA FIKA X Florilège X MUME logo的象牙白色菜單,各用一枚花色獨特的花蓮大理石鎮定位在晚餐桌上,菜單上沒有菜名,僅列出食材,令人充滿想像,小品幾道展現「打破平價高價食材界線」的企圖心 :

第一道主菜鮮魚是台日聯手的成果,川手主廚將帝王石斑包在左手香與文旦葉裡燒,林泉主廚則配上了綠(芥藍葉、綠山當歸)、白(石斑魚骨粉末、海瓜子)兩色醬汁,送進嘴裡之後,日曬哥倫比亞豆製成「咖啡豬油」香氣跑進鼻腔,這道柔和滑順的料理,配上了味道最纖細的Geisha,裝在The Wild Child Florist設計的藝妓捧花杯中,後段優雅的酸味,呼應著魚的鮮美。

淺焙冷燻的吉利馬札羅裝在冰鎮試管中,上桌後才倒入香檳杯,這款技術爆量的咖啡燻咖啡、帶出了第二道主菜,以為是乳鴿燉飯,不是,主廚說,請把燉飯當醬汁,燉到水乳交融的米粒,正好完美包覆著乳鴿酥皮。

法式餐桌上,咖啡總是跟隨著甜點最後一個出現,而現在,我們把咖啡往前推到第一位,並一路伴隨著味覺的演化、嗅覺的甦醒,一層一層地幫助味蕾剝開食材的更深處。

料理白夜為證,咖啡不但有無限可能,咖啡還為兩位米其林星級主廚林泉(MUME Taipei) 以及川手寬康(Florilége Tokyo)開啟了一座前所未見的美食風味資料庫,從液體到固體、再到氣體,從豆磨成粉、再把葉烘成茶,溶於油之後、再從火裡重生;這一次,「餐」與「飲」終於相遇,創作力全開的川手主廚,也由不得讚嘆:「這樣的味道,是武器!」

2018 茶籽堂 誠品南西店|專櫃設計

42158430_2413357322027765_1566677922096349184_o.jpg
42196383_2413357068694457_3200760609964556288_o.jpg
42182329_2413356818694482_6206668917465677824_o.jpg
 

2018

茶籽堂 誠品南西店

專櫃設計


  • 設計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 策劃統籌|王耀邦
  • 專案管理|楊偉成
  • 空間設計、現場施作|彭一揚、張哲惟
  • 視覺規劃|鄒昀達
  • 山巒裝置協力|王昱惟、蔡瑋倫
  • 現場攝影|汪德範

誠品生活南西店

  •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南京西路14號
  • 商場營業時間|週日至週四 11:00-22:00,週五至週六 11:00-22:30
 
 
消費者想要看到一個清楚易懂且有人情味的故事,為商品存在的理由賦予價值。
— 《新零售藝術》
41934101_2413356335361197_6096427664006971392_o.jpg

直接、樸實,就像從土地上長出來的一樣

格式在接觸茶籽堂主理人趙文豪委任設計此次誠品生活南西店專櫃的過程中,其實並不急著直接使用「室內設計」的角度來執行案件,而是運用策展的手法深化思考一個品牌進駐百貨空間時,需要彰顯與溝通的品牌「印象」。

認識小木是從朋友開始的,這幾年來,他一直反覆談論的幾個品牌核心價值,從「時間軸線」「土地情感」,到「人與人交陪所產生的心意」,這些關鍵字真切且直接,跟需要長年栽種才能採收榨油的苦茶籽一樣,沒有太多的包裝花招與行銷技巧,重視的是源頭,強調的是本質。因此轉譯到空間設定的方向,很自然地往材料的方向靠攏,捨棄太繁複的造型,想要用直球出擊的工法,傳達出茶籽堂自始自終的初心精神。

42177544_2413358135361017_8753877320504180736_o.jpg

實木、鐵、黃銅都是最常見的施工材料,以直覺性的水平線分割,作為陳列視覺印象的基調,並在長方形的空間中,突顯中央,讓中島作為客戶體驗與溝通品牌文化的核心角色。選擇了品牌識別性最強的工藝版畫視覺,以雷切與黑鏽蝕刻的手法,再現藝術家沐冉的作品,打造出一方沉穩安靜的浮洲之島。

柚木實木檯面除了完整收納體驗流程外,也扮演著品牌精神性的象徵。將台灣的海岸線解構為三個區塊,前後錯落、彼此層疊,在地圖上熟悉的土地印象,經過90度的翻轉,竟成為最能代表台灣的山巒,顧客可以在此感受來自島嶼植物最純粹的氣息,設計使用的語言自然並樸實,過程中帶著一點人文的手感,就像從土地上長出來的一樣。

2018 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光動 Light Driving|整體策展規劃

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01.jpg
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02.jpg
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05.jpg
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08.jpg
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109.jpg
 

2018

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
光動 Light Driving

整體策展規劃


  • 主辦單位|新竹市政府
  • 承辦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 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特別感謝|台玻集團、春池玻璃、台灣三星電子
  • 合作協力|小器、集品文創 Design Butik、森/CASA、陶華灼藝廊
  • 媒體合作夥伴|見域工作室、Shopping Design
  • 策展人|王耀邦
  • 文案統籌|張惠菁
  • 動態影像統籌|叄喜映畫 SenseCinema
  • 導演|程紀皓
  • 執行製片|劉逸柔
  • 剪接助理|劉芸芸
  • 影像協力|兵逸慈、洪逸璇、蕭雅方
  • 靜態影像統籌|明室意念 - 陳敏佳
  • 靜態影像協力|陳志和
  • 人像攝影|汪德範
  • 多媒體技術協力|曾正富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楊偉成、陳婕寧、劉力菁
  • 整體視覺統籌|莊皓、劉子琳、鄒昀達
  • 空間設計、展場工務統籌|張哲惟、彭一揚
  • 展覽執行協力|陳玟蒨、王昱惟、蔡瑋倫
 
 

玻璃和光,是一對特別的伴侶。
玻璃讓光穿越,但光卻會為玻璃而改變行進的路徑:
為它折射、繞行、析離,出現各種不可預期的美麗。
設計、藝術、審美的注視就像光。
當光成為驅動力,玻璃與新竹城市即將擁有嶄新的可能與美麗。

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53.jpg

玻璃是新竹歷史悠久的產業。起源於新竹本地擁有生產玻璃所需的原料:矽砂和天然氣。自從1925年第一家玻璃廠在新竹成立,至今已有93年的發展史。從早年生產煤油燈罩、科學實驗與醫療專用玻璃、電燈泡與日用器皿,到近年的高科技產品面板、建材、人工骨骼等等。除了這些工業與工藝上的成就,新竹玻璃顯然還有巨大的想像空間。

從1995年起,新竹每兩年舉辦一屆玻藝節,今年則更進一步強化加入了「設計」的視角,成為「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著眼點正是如上所述:為城市和產業連接新可能。在將玻璃想像為一個承裝新竹的「文化的容器」的理念下,連動跨界領域中的優異設計師與藝術家,讓創意和玻璃材料發生靈活而有機的碰撞;同時導入循環經濟、環境友善的議題。參觀者將會如光一般,經歷玻璃這個材質的諸種新可能。 這是一個以想像力驅動,讓人們重新認識玻璃、也重新認識新竹的展覽。

藉由設計、藝術,與觀者的參與,為玻璃這個介質注入嶄新的能量,成為活化新竹城市的引擎,打造玻璃成為新竹對外的一張新名片。

動態影像統籌| 叄喜映畫 SenseCinema

2018 星巴克咖啡旅程特展|Coffee Journey|整體策展規劃

咖啡旅程特展-42.jpg
咖啡旅程特展-04.jpg
咖啡旅程特展-05.jpg
咖啡旅程特展-12.jpg
咖啡旅程特展-53.jpg
 

2018

星巴克咖啡旅程特展
Coffee Journey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時間|2018/07/11-2018/08/1212:00-20:00
  •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中4A館
  • 主辦單位|悠旅生活事業有限公司
 
 

2018咖啡旅程特展,以全新風貌與熱愛咖啡滋味的你相會。
在入口就開啟一段獨特冒險,自然的野性氣息伴隨著咖啡香氣引領你開始一趟難忘的旅程。別於一般的展覽陳設,躍然眼前的是一處由蕨類與台灣山區海拔常見芳蹤的植物所結合而成的綠意叢林。

咖啡旅程特展-18.jpg

輕輕推開布簾,視覺將迎接一片承載輕盈細柱的白色棚架結構,流瀉而下的燈光照亮溫潤的木質吧檯,在這裡,將有一群咖啡專家帶給消費者最專業的風味飲品。展場動線安排隱藏著細微的秩序感,卻又是一個開放式的體驗空間,和一段真實發生的旅程很像不是嗎?

咖啡不只是一杯單純的飲品,它是許多人最好的精神陪伴甚至是生活必需,足以牽引出許多創意和靈感流動。咖啡豆產地的風土和沖煮方式的不同足以讓它千變萬化。展覽內運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帶你領略這些知性的美好。從濃烈香氣中體驗從知性到喉頭的生活曲線,隨著旅人延伸開展一趟也關於你的Coffee Journey。


Out of Town 戶外遊蹤
推移的時間、移動的距離、未知的渴求,建構了旅人邁步出走的軌跡弧線,也許是向上攀升,帶著點野性的山林探幽;還是暫離地表,享受沁涼海浪的心靈洗滌;抑或是隨心所致,從出門起算的一日城市漫遊,一杯好咖啡都能在其中扮演完美旅伴的重要角色。無論是徜徉山海島嶼還是輕鬆寫意的城市生活,像是一種默契,從「不在咖啡館,就在往咖啡館的路上」延伸到「在路上,一定要攜帶咖啡上路」,這個堅持,陪伴你旅程中的咖啡時光。
 

Stay at Home 家居時光

許多人的第一杯咖啡是從家開始的,家居生活是現代人最為重要一個精神場域,它對應了一天繁忙工作後的紓緩放鬆、家人相處的親密自在、自我沉澱的恬靜安適。離群依山與寵物相伴的時尚夫妻、黑膠如常流轉的作家閣樓、晨間雜誌與手作早餐的編輯人生,時尚、音樂、閱讀⋯⋯每個元素都能在咖啡的參與下撞擊出奇妙的化學變化,延伸成為滋養自我風格的生活日常。不同的味覺偏好與沖煮方式,不同的節奏調性與品嚐咖啡的時光,在家也是一段精采的旅程,lifestyle就從居家開始。

2018 星巴克咖啡旅程特展|Coffee Journey|整體空間設計

咖啡旅程特展-54.jpg
咖啡旅程特展-69.jpg
 

2018

星巴克咖啡旅程特展
Coffee Journey

整體空間設計


  • 展覽時間|2018/07/11-2018/08/1212:00-20:00
  •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中4A館
  • 主辦單位|悠旅生活事業有限公司
 
 

Coffee Journey 專屬現場的層次魅力

在長條型歷史老倉庫中,運用超過百餘支的格柵結構柱系統,撐起一場瀰漫咖啡香氣與旅人記事的展覽氛圍,上方的天花採用透光的彈性織料作為屏蔽,整合照明,並垂直延伸出展示的策略,並在黑與白的色彩轉換中,形塑出一個擁有邊界暗示性的空間穿透幾何。貫穿展場中軸的環形吧台作為展演的核心,咖啡品評與咖啡賽事融合於整段觀展歷程,收攏在同一空間敘事之中,創造與原始空間基底的反差與使用彈性。

咖啡旅程特展-34.jpg

入口即將開啟一段獨特咖啡冒險,自然的野性氣息伴隨著咖啡的香氣引領一趟咖啡旅程。躍然眼前的是一處由蕨類與台灣山區海拔常見芳蹤的植物所結合而成的綠意叢林。台灣四面環海,是座由壯闊山脈與多樣林貌所集結合成的島嶼,擁有無比的生命,蕨類生態密度位居世界之冠,穿梭隱約神秘的層次之間,方才嗅到咖啡的濃烈氣息。

咖啡旅程特展-48.jpg

2018 星巴克咖啡旅程特展|Coffee Journey|整體視覺設計

SBX-CJ明信片.jpg
01.jpg
12.jpg
 

2018

星巴克咖啡旅程特展
Coffee Journey

整體視覺設計


  • 展覽時間|2018/7/11(三)-2018/8/12(日)12:00-20:00
  •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中4A館
 
 
36698396_2292511604112338_704645906678415360_o.jpg

咖啡印記

刻印對設計語彙來說是最貼切的旅程意義,藉由拓、版、章等形式,帶出咖啡旅程的生活印記,在炎熱夏天,蓋一記舒服清爽的涼意。
以咖啡果實象徵一趟咖啡旅程的起始,是野放、是生活、是享受、是靈感,一同與小豆旅人伴著咖啡果實踏上無限的可能,開展出一段關於Coffee Journey的足跡。

Menu Book

以展場空間使用之材料-木棧板延伸,取自木棧板之長條外型,結合色票形式的掌中型錄概念,跳脫常見的書本形式,一產品即獨立一頁,除了增加觀看、挑選時的翻閱手感之外,也便於工作人員攜帶收納、或是逐頁講解。

藉由咖啡道具讓咖啡師與顧客進行咖啡風味探索與互動

2018 臺灣文博會 / 華山文化概念展區|從身體創造 BODY KNOWLEDGE|整體策展規劃

高山博物館-07.jpg
 

2018

臺灣文博會 / 華山文化概念展區
從身體創造 BODY KNOWLEDGE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18/04/18 - 04/22
  • 展覽時間|10:00 - 20:00
  • 華山文化概念展館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

  • 主辦單位|文化部
  • 執行單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 華山文化概念館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華山文化概念館展覽策劃執行、文博主視覺設計統籌|格式設計展策
 
 

我們的身體是刺激原創、改變世代的重要渠道

自工業革命興起,博覽會的出現與城市誕生的背景息息相關,社會有強大的需要,去建構或分享人民共同意識,一個具有思考性的文博會,不再局限於文創商品的單純交易,而是刺激我們習以為常的、對世界的既定認識,透過特定空間和條件的設定,讓身體心靈經過它的時候,能夠有所啟發。

2018年的文博會開創了新的文化概念展區,在今年的策展主軸中,從近年社會上對於設計探討的主旋律「設計如何改善生活」,更進一步的思考「在文化思考路徑中尋找設計創作的可能」,而「身體」這個重要的議題,成為貫串全場域的重要宣言。

展覽從身體的自我性出發,回到人類基本感官的本質尋找創造力的線索,藉由展區中包覆性的展覽議題,探討從「本體感受」(proprioception),一種內在的感覺能力出發,反芻出對於原創、美學與文化的重新理解。本體感受提供了身體內裡的「知識」,透過進入身體 / 自然 、身體 / 視覺、身體 / 節奏 、身體 / 工藝、身體 / 時尚、身體 / 社會等展覽佈局,讓體驗文化回歸官能性的經驗。我們的身體是產生原創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歷經過緊張、探索、好奇的過程後,開啟感官,才有機會窺視尋常事物中隱藏的真理。身體是百科全書式的感官,只是我們時常關上,試著開始用新的角度與觀點過生活,成為一個更具思考力的現代人。

影片製作| 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協同策展人|社會觀察家 詹偉雄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協同策展人|社會觀察家 詹偉雄

身體 / 自然 / 創造力|山岳與文明,重新思考的起點

一座高山博物館,拋開純然科普與地形學的表現形式,是一座帶領群眾探索身體與知性的博物館,藉由一趟臺灣雪山雙邊會師的冬季攀爬過程作為主軸脈絡,使用「現場採集」的策展手法,在未知的攀登軌跡中,呈現人與自然交會的真實歷程,是一個訴諸身體與官能的進行式。

藉由各延伸子題的思考,深入探討山與文明、身體與創造之間的重要連結,進而開展出一段屬於臺灣高山地景、人文、自然、土地與文化自身的新時代敘事。

閱讀更多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協同策展人|wisdom總監 齊振涵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協同策展人|wisdom總監 齊振涵

 

身體 / 時尚 / 創造力|攪動設計的庶民文化

當代服裝不只是單純蔽體的工具,作為身體第二層肌膚的延伸,應該更有著能以外在服儀回應內在主權的宣示與意涵。

台灣作為紡織產業輸出大國,有著高度研發與拓展的專業實力,卻始終無法擺脫低廉的品牌想像。當我們追捧著快速時尚所帶來的便利與美好,卻難以看見逐漸凋零的工藝傳承與不被重視的設計價值。

閱讀更多 →

 
 
身體視文化.png
 

身體 / 視覺 / 創造力|前進一座山,用身體設計

視覺語言是這個世代的溝通重點,展區透過文字與圖像所組成的視覺,由設計師將「身體感受」轉化為海報圖面。海報設計猶如社會上的共通語言,在我們迎接未知之前,它就是提供想像的重要風向球。

此企劃將邀集平面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家,以具體的身體經驗切入設計,聚焦出文博會年度主題的思想性視覺。並挑戰傳統的海報觀看方式,凝聚空間尺度藉以提升專注性,傳遞本次主題Body Knowledge的重要意涵,也傳遞創意之於社會的美好想像。

閱讀更多 →

 
 
嘻哈囝.png
 

身體 / 社會 /創造力|衝撞現狀的嘻哈勢力

饒舌被視為一種崇尚自由、衝撞體制與打破陳規的樂種,不同時代的年輕人用說唱的方式或抒情或批判,勾勒出屬於這個社會的好與壞。

此次展覽以影像視覺和聲音作為重點元素,傳遞饒舌音樂在速度與體感上的激情、新世代成為饒舌的契機與脈絡,試著與觀者談談台灣饒舌歌手如何以生活為創作養份,怎樣赤手空拳到橫掃整個樂壇。這是一整個世代的台灣小孩,從喜歡嘻哈並且活在其中的故事,他們叫做嘻哈囝。

閱讀更多 →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一座高山博物館 BODY KNOWING|整體策展規劃

格式官網獎項-03.jpg
高山博物館-06.jpg
高山博物館-14.jpg
高山博物館-51.jpg
高山博物館-43.jpg
高山博物館-29.jpg
高山博物館-31.jpg
高山博物館-48.jpg
高山博物館-56.jpg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
一座高山博物館 BODY KNOWING

整體策展規劃


  • 主辦單位|文化部
  • 執行單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 華山文化概念館策展人|王耀邦
  • 華山文化概念館展覽策劃執行・文博主視覺設計統籌|格式設計展策
  • 協同策展人|詹偉雄
  • 參展人|江致潔、李秉軍、吳士緯、陳敏佳、詹偉雄、 楊世泰、賴淑玲、戴翊庭(依筆劃排序)
  • 多媒體合作夥伴|Samsung台灣三星電子、Focal
  • 山岳裝備協力|Rockland、COW Records、Patagonia Taiwan
  • 特別感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
  • 山岳技術攀登顧問|米亞桑戶外中心
  • 雪山攀登計畫嚮導|伍元和、魏泰域
  • 雪山攀登計畫協作|吳佳穎、朱祐璽、鍾澤仕、黃鈺翔
  • 山岳靜態影像統籌|明室意念-陳敏佳
  • 紀錄片導演、展場影像統籌|叄喜映畫 SenseCinema-程紀皓
  • 紀錄片後期影像協力|劉逸柔、兵逸慈、劉芸芸
  • 配樂作曲|Cicada-江致潔、木吉他|謝維倫 、小提琴|許罡愷、大提琴|楊庭禎
  • 錄音與混音|黃志煜
  • 生態影像製作團隊|dosomething studio-王宗欣、曾忠嶽、吳仲倫、林永杰、王筱琪
  • 環景360影像拍攝|張哲惟
  • 入口裝置顧問|何采柔
  • 翻譯|浩瀚兄弟文創社(王品軒、史帝芬、李冠楨、麥譽耀、張文蒨、黃川容、黃雯郁)、胡宗香、 張韞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楊偉成、陳婕寧、劉力菁
  • 整體視覺統籌|莊皓、方智弘
  • 空間設計、展場工務統籌|格式設計 - 張哲惟、彭一揚
  • 空間執行協力|鳴号室空間設計 - 孫施翔、 謝姍螢
  • 展場攝影紀錄|汪德範
  • 展覽執行協力|陳逸柔、林宜、范至忻、鄒昀達、楊順志、楊和唐
 
 
不是我走向山去攀登他,啊,是他走進我心中,啟蒙了我。
— 約翰・謬爾

臺灣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明文記載的超過268座,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擁有充沛的生態資源與人文、地理研究的潛力。在時代與社會的演進中,登上高峰從過往「超越巔峰極限」的力量拚搏證明,轉而向內成為「尋找自我」的心靈歷程。

攀登的意象投射了解放身體的可能,與自然交流也成為現代人激發內在創造性的重要途徑。

一座高山博物館,拋開純然科普與地形學的表現形式,是一座帶領群眾探索身體與知性的博物館,藉由一趟臺灣雪山雙邊會師的冬季攀爬過程作為主軸脈絡,使用「現場採集」的策展手法,在未知的攀登軌跡中,呈現人與自然交會的真實歷程,是一個訴諸身體與官能的進行式。本展覽深入探討山與文明、身體與創造之間的重要連結,藉由各延伸子題的思考,進而開展出一段屬於臺灣高山地景、人文、自然、土地與文化自身的新時代敘事。

 影像製作|叄喜映畫 SenseCinema

自然必須經由感覺來體驗。
消逝點的光從盡頭處隨著霧氣奔流而出,接著身體被光所剪影。

高山博物館-07.jpg

無需文字陳述,在展覽的開頭,觀展者徐行於白色的甬道中,打開感官建構身體的感知,走進一座高山博物館,在舊酒場的倉庫柱列空間中,透過光桌與高空燈盤的配置,呈現巨型圖書館般的觀展氛圍,36米的融接投影將空間拖起,讓空間與影像交錯疊合,成為展場的一部分,人、影、凝視,描繪更多的觀看視角;場中體感坡道,讓民眾實際擁有實際爬升的背負感與腳步觸感,隨著高度上升,產生視線觀看的不同層次。

身體,是人們感知的中心,是行動的爆發點,也是確證生命存在感的基石,歡迎你來到高山博物館。

高山博物館-03.jpg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時尚的日常 BODY DEFINING|整體策展規劃

時尚日常-04.jpg
時尚日常-33.jpg
BK_180418_288.jpg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
時尚的日常 BODY DEFINING

整體策展規劃


  • 主辦單位|文化部
  • 執行單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 華山文化概念館策展人|王耀邦
  • 華山文化概念館展覽策劃執行・文博主視覺設計統籌|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
  • 協同策展人|齊振涵
  • 展覽策劃執行|wisdom®_白岩設計、格式設計展策
  • 空間統籌|格式設計展策
  • 品牌夥伴|chiehms、Envol Avec Ning、甫月 fu yue、if&n、JUST IN XX、oqLiq、OVKLAB、PRAXES、SHAO YEN、wisdom (依英文字母順序)
  • 裝置藝術合作夥伴|plain-me
  • 人台協力|尚姿展示用品有限公司
  • 特別感謝|Shel Chen、丁于珊工作室、天母至誠路理髮廳、台北市私立育達高職時尚模特兒科、台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門禁刺青、茶・小樓_茶藝師李素梅、候如曦、雲峰茶莊、雕刻家邱承宏、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實踐大學餐飲管理學系
  • 展務營運|陳震弘
  • 展覽企劃執行|謝沛茹
  • 靜態影像統籌|這光影像-陳思維
  • 動態影像統籌|NEXHYPE PRODUCTIONS-劉艾佛
  • 空間設計、展場工務統籌|格式設計-張哲惟、彭一揚
  • 空間執行協力|鳴号室空間設計-孫施翔、 謝姍螢
  • 文案統籌|張傑鈞
  • 文案翻譯|浩瀚兄弟文創社
  • 平面設計統籌|潘昱州
  • 文博之夜服裝動態秀統籌|大象兔有限公司-劉正堃、張芝菁
  • 文博之夜影像、音樂製作|大象兔有限公司-劉正堃、張芝菁
  • 展覽執行協力|鄭鈺錡、李柏翰、喬威
 
 

當代服裝不只是單純蔽體的工具,作為身體第二層肌膚的延伸,應該更有著能以外在服儀回應內在主權的宣示與意涵。台灣作為紡織產業輸出大國,有著高度研發與拓展的專業實力,卻始終無法擺脫低廉的品牌想像。當我們追捧著快速時尚所帶來的便利與美好,卻難以看見逐漸凋零的工藝傳承與不被重視的設計價值。

我們始終相信,時尚並不單只能發表於伸展台上,也可以很日常的展現文化態度,看這些座落於台灣各街頭巷弄的獨立設計師,如何以當代美學與拿手剪裁再次定義日常角色,讓工作者的身體勞作結合更適宜的服裝機能與線條美感,提出除卻了原有的既定印象後,更值得被探究的那份可能性。

wisdom.jpg

宇宙快遞/齊振涵 wisdom®

「宇宙就在那裡」,人類下一步的旅程,始終要往太空上去的。
新一季概念假設節錄一段星際旅遊日誌作為故事背景,並將舊時的體驗、未來的遙想與現時的狀態三線相交堆疊成wisdom® 2018年春夏季度作品。以wisdom®對於旅行:「輕機能 便旅型 | TRIP EASY, FUNCTION BEAUTY」的設定再次展開,並將未來的太空旅遊設為終極目標。


 
chiehms.jpg

全能照護/陳姵潔 chiehms

身為母親,身體與味道的熟悉度是孩子對媽媽最大的記憶點。藉由服裝本體作為連結保姆與孩子的媒介,將服裝視作母親的聯結媒介,除了透過布料材質創造熟悉的膚觸舒適度,也因應各項需求發展貼近實用的機能設計,外形的構思製作、細節位置的設定,兼具功能性並帶有一點“Nanny Fran”的時尚幽默感,是chiehms這一次製作要強調的概念,用新的視角去呈現女人在展露母性時,視覺與功能性並存的力與美。


 
EAN.jpg

唯美職念|服裝樣品師/邱美寧 Envol Avec Ning

以往樣品師會穿白袍或白圍裙來傳遞「純淨」、「專業」意味,這次Envol Avec Ning選擇卡其色打造新的概念制服,呈現中性溫和的視覺感,不帶任何偏執調性。服裝以簡單休閒的洋裝設計展開,選用好打理不需過多整燙的透氣材質,並增加透氣細節提升穿著舒適度,讓樣品師更輕鬆專注工作。配色上在裙擺使用白色色塊,保留傳達白色原先賦予專業款式的信任感,加上點綴的撞色技巧凸顯打造美麗服飾的職業識別度。


 
fu yue.jpg

登鋒致志|理髮師/王舜民 甫月Fu Yue

最早出現在漢代,俗稱剃頭匠。有別於髮型師,理髮師不追隨流行元素,而是透過扎實的基本功,熟練的將基本髮型剃到極致;如同至上主義創始人畫家馬列維奇,在累積了多元繪畫手法後, 將繪畫回歸至最基本的幾何元素,而這也是至上主義最重要的溝通語言。本次職人服裝的創作靈感來自於馬列維奇的藝術風格,將單純的事情做到最完美純粹,以最簡潔的設計手法,將兩者進行連結,傳達[甫月 fu yue]對這次職人服的概念。


 
shao yen.jpg

潮裡踏浪|漁民/陳劭彥 SHAO YEN

討海人的漁民工作與大自然息息相關,SHAO YEN 將漁民常見的服裝、工具和不同材質重新解構,藉由觀察他們在工作環境中的身體、律動中激發靈感,萃取凝練出服裝的線條印象,並運用魚鱗再製的布料,重新思考人與環境共生共存的可能性,探索身體和大自然的關聯。


 
JIXX.jpg

銘刻麗容|紋身穿洞師/周裕穎 JUST IN XX

紋身穿洞師,已普遍被認可為需要相對美感與高度專業技術的一門職業,JUST IN XX 以「專業X美感」為發想,將正裝元素結合紋身圖像與穿洞的細節,顛覆對於紋身穿洞師的想像,同時結合經典東方圖像與西式龐克風格的紋身與穿洞元素,搭配科技3D投影帶來不同的視覺衝擊,希望藉此反思,紋身穿洞是傳達個人理念態度的文化藝術,讓大眾一同感受這身體記憶的最高層次。


 
ifn.jpg

入香成活|茶藝師/蔡宜芬 if&n

對生於茶鄉的設計師來說,茶葉的每一個姿態都存有特別的情感,無論是從茶園之中的忙活,或是製茶的夜晚空氣中瀰漫的焙茶香,到完成後父親沖泡試茶的過程,都是屬於茶農小孩的珍貴記憶。而對於一位茶藝師,除了要沖好茶以外,與人之間的接待、茶桌上的每一樣物品、更甚是穿著,所有每一個細節,由裡到外、無處不生活,都與美感切合相關。


 
oqliq.jpg

光明生機|清潔人員/林家豪 oqLiq

迎向未來世界,我們對清潔人員的工作想像,希望會是一種高端神聖的服務位階,將人們生活所不需要的東西再做更細緻完整的分類回收,為城市帶來清靜美觀。於是延伸出以簡單且方便卸除的連身設計作為發想,結合抗油污機能功效,讓專業清潔人員顯現出俐落之印象。可拆卸解構的每個服裝元素讓專業人士隨著天氣變化而彈性適應,成就一種專業形象的觀感符碼。


 
OVKLAB.jpg

工斧動極|雕塑家/莊哲瑋OVKLAB

以台灣當代雕塑藝術家邱承宏為職業服裝發想對象,為其工作需求設計由丹寧面料所製作的連身工作服,色落肌理將銘記其勞動的身體痕跡,品牌方另外以半透明布料開發製作別注連身工作服,兼具隱蔽與可近性中介平衡感,並特別邀請雕塑家開發展示概念服裝的人臺,讓服裝與人臺、穿著者的身體相互呼應結合,成為一體「雕塑」。


 
PRAXES.jpg

達人糧伴|麵包師傅/PRAXES

清晨時分,師傅穿上陪伴他歷練歲月的夥伴,點亮了晨曦中第一盞燈,在這城市還未甦醒前,投入記憶與經驗的溫度,將穀類交織著心血結晶逐漸轉化,烘焙出的創作充滿食香色味,開啟我們一天的動力。承著師傅的意志,將職人洗鍊的風格融入制服細節中,與工裝結合賦予更豐富的機能性,使制服能給予師傅更多的協助,是良伴,也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並賦予麵包師傅一個嶄新的形象。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身體視文化 BODY IMAGING|整體策展規劃

視文化-06.jpg
視文化-09.jpg
視文化-13.jpg
視文化-08.jpg
視文化-10.jpg
 

2018

臺灣文博會 / 文化概念展區
身體視文化 BODY IMAGING

整體策展規劃


  • 主辦單位|文化部
  • 執行單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 華山文化概念館策展人|王耀邦
  • 華山文化概念館展覽策劃執行・文博主視覺設計統籌|格式設計展策

  • 參展人|王耀邦
  • 協同策展人|方序中
  • 參展人|3cm、Jay 彭冠傑、Sydney Sie、Tim Wu、Zen Yun Zon、李君慈、陳青琳、黃家賢、廖俊裕(依筆劃排序)
  • 多媒體合作夥伴|台灣三星電子
  • 山岳裝備協力|Patagonia
  • 合作夥伴|鳳嬌催化室
  • 特別感謝|山山印刷

  • 山岳技術攀登顧問|米亞桑戶外中心

  • 合歡攀登計畫嚮導|魏泰域、張國威
  • 動態影像製作團隊|莊騰傑、章弘毅、張廣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楊偉成、陳婕寧、劉力菁
  • 整體視覺統籌|莊皓、方智弘
  • 空間設計、展場工務統籌|張哲惟、彭一揚
  • 空間執行協力|孫施翔、 謝姍螢
  • 展場攝影紀錄|汪德範
  • 展覽執行協力|陳逸柔、林宜、范至忻、鄒昀達、楊順志、楊和唐
  • 展場文案翻譯|王品軒、史帝芬、李冠楨、麥譽耀、張文蒨、黃川容、黃雯郁、張韞
 
 

Body Imaging|身體視文化
身體 / 視覺 / 創造力|前進一座山,用身體設計

視覺語言是這個世代的溝通重點,展區透過文字與圖像所組成的視覺,由設計師將「身體感受」轉化為海報圖面。海報設計猶如社會上的共通語言,在我們迎接未知之前,它就是提供想像的重要風向球。此企劃將邀集平面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家,以具體的身體經驗切入設計,聚焦出文博會年度主題的思想性視覺。並挑戰傳統的海報觀看方式,凝聚空間尺度藉以提升專注性,傳遞本次主題Body Knowledge的重要意涵,也傳遞創意之於社會的美好想像。

 

誠實的面對每個動作,每個施與受,都是最重要的過程。

以為最熟悉的,卻是最陌生。
從小到大,無時無刻都與自己的身體產生關係,但目的性卻讓這份關係變得薄弱。
試著把自己的雷達啟動,感受做滿,體會到點到位,每處的細胞將會重新活化,享受著這樣的互相撞擊。
最後完全的展開,回到最初的狀態,你會發現,這些痕跡與記憶將會留著,提醒著這段美好關係。

- 方序中/究方社JOEFANG STUDIO負責人


 

因為空曠過,所以描述擁擠。(至少是個好看的構圖)

回想整個登山過程,可能因為平常保持運動習慣,並不至於感覺勞動。印象深刻的反而不是合歡北峰本身,而是路途上不斷搶進視線的黑色奇萊,背對陽光山雪未融,加上剛硬的陵線,讓它充滿神秘莊嚴的魅力,每當抬起頭,很難不注視。

有多久沒有望向遠方了呢?

從小練習技擊,在意的與反射動作,總是應用在手腳可及的攻擊範圍,或許也因為這樣的身體慣性,創作上的源頭理所當然地從身體可及範圍——街頭開始思考。我想我不是百分之百的適合大自然,但看著遠方,好像更加認識自己一些。

- 小子/設計師


 

朝聖者 • 苦行者 • 殉道者

因為這次的登山計畫,讓我重新踏上久違的台灣山林。

那天,獨自走在山徑上,再度經驗了自然的力量,風吹動樹葉、蟲的鳴叫、被擴大的呼吸與心跳聲、雙腳持續的痛楚、流不停的汗水、始終沒乾過的底層衣⋯⋯當時的我不由地想問,到底是怎樣的狀態,人會離開舒適享受的物質城市,把自己擺到氣候不穩定且嚴峻的高山上?這種非理性的「苦行」行為,並不符合現代物質社會裡被讚揚與推崇的投資報酬思維。

但也發現這些經驗,與藝術設計、音樂創作、運動競賽的歷程如此雷同,創作過程不就像一種自我的苦行過程,多重交錯的身心靈煎熬與衝撞不會停止,直到作品完成的那一道曙光來臨。這次創作,為標記自己久違的攀登與再度感受自然的真義,嘗試離開電腦和軟體,使用最原始手工、非理性的文字拼貼手法,把文字搓揉、撕裂、剪開,再加以拼合、黏貼,表現三種對自身肉體自願式的加諸痛苦,只為完成精神上的追尋與實現。

- 黃家賢/洋蔥設計合夥人


 

載具與載體間發生的流動與自然地複製連結

把「山」看成一個載體本身不產生位移的傳送帶,傳送你遠離,信箱郵件、adobe。
經過它的皺褶,無意的創造出新且微小的痕跡。它帶給你的,你帶給它的。
身體與它感知另類解釋是相同的,長相邏輯一致,存在邏輯ㄧ致,對等的、無意的、美的,你看見你身體帶來的皺褶、脫落,而你經過它帶給它重複相似的消耗,眼前帶不走的,身體會幫你留下。無意間的建立了一種關係。

- 李君慈/平面設計師


 

「見自己、見天地、再回眺自己。」

生活的行進不僅僅是生存,浸泡在喧囂的感官使生命真實的渴望被隔絕,因此我們無法如前人那般聆聽時間潮汐、山河歲月的更迭,然而那些並未消失過,除卻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填充,他們潛藏在肌膚底下、流竄在血管之中,等待肉體底層意識與靈魂的脈動同步。

- 陳青琳/深度設計創辦人、藝術創作者


 

給山的訊號。向外在探索,往內在前行。

1977年,由Nasa發射的航海家⼀號(Voyager 1)帶著人類想傳遞給宇宙的訊息出發,消失在⿊漆真空。距今已超過40年,它仍保持飛行並發出訊號,尋找一絲回應的可能。超出常理的距離所創造的未知,帶來的孤獨與無助感夾雜著⼀些浪漫(來⾃於任何想像)

我想此次登山亦同,我們的身體和意識在這探險途中不斷向量體超巨大的山發出各種信息,試圖達成交流。但同一時間,這些訊號也投向自我內在宇宙,期待能有⼀些來自未知的回應。

這些給山的訊號,看似向外在探索,實則往內在前行。

- 彭冠傑/平面設計師


 

攻頂是種使命感,過程像裂縫般孤獨

對於大自然總是保有著敬畏尊崇,不論是山或是海,那種神祕令人嚮往,甚至還隱藏著遇難的風險。因為這樣,往往進入大自然時總帶著少許的冒險精神,這次又背負著展覽的主軸,讓行程多了使命感。登山是一項自我的運動,一路只能靠著自己的體能往目標前進,無論是呼吸心跳或步伐震動,身體上各種的肌肉發力,是如此的清晰,當下感官變得特別敏銳,也沒想到對於自身的軀體是如此陌生,亦不曾這麼細微的去感受軀體。

- 林永政/藝術家、攝影師,創作主要媒材為平面攝影


 

當我的腳累得不像是我的腳了,那會是誰的?

這次登山花了很多心力調整身體來配合每個路段的變化,體會到比平常更多身體之於精神、之於環境產生的反應。人要超越自身所不能及的限制,勢必要通過積極意識來驅動身體,但這種超越直覺的精神反而與肉身分隔成不同的主體,需要越強的意志來驅動的行為則界線越疏遠,主體越模糊,哪個才算是自我?當我的腳累得不像是我的腳了,那會是誰的?

- Sydney Sie/以設計、攝影、動畫呈現創作的創作者
- Zen Yun Zon/跨界創作者,擅長多媒體整合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