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 02 (2017-2019)

2019 茶籽堂 誠品松菸店|專櫃設計

主1.jpg
茶籽堂誠品松菸店-08.jpg
主2.jpg
主3.jpg
 

2019

茶籽堂 誠品松菸店

專櫃設計


  • 設計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 策劃統籌|王耀邦
  • 專案管理|許瑄芮
  • 空間設計、現場施作|張哲惟、彭一揚
  • 視覺規劃|莊皓
  • 山巒裝置協力|王昱惟
  • 空間攝影|汪德範
  • Model |周詠郁

茶籽堂 松菸誠品店

  •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
  • 商場營業時間:11:00-22:00
 
 

從第一次與茶籽堂合作誠品南西店的初心精神,第二次永康街概念店結合台灣傳統窯廠的大膽實驗,今年九月,格式設計再度與茶籽堂一同打造松菸誠品店的深度消費體驗。歷經整整一年,恰巧也是深山曠野中的苦茶籽孕育所需的時間。

座落於市中心玻璃帷幕的建築裡,以土地樸實為核心的茶籽堂,卻恰如其分的融入在其中。沒有誇張喧嘩的時髦裝飾,空間風格延續著以往實木自然的質地,搭配著碧綠青翠的植栽,如大地般溫柔的姿態,在角落中靜靜地散發著土地芬芳氣味。

圖1.jpg

此次茶籽堂松菸誠品店以「禮」為核心,從視覺、觸覺到嗅覺,每個環節都細心地為顧客打點。搭乘百貨手扶梯上樓時,即可看見遠方有隻小鹿在苦茶樹中回眸。第一眼的品牌印象成為百貨商場中最具特色的光牆,以藝術視覺取代商品陳列,運用不同比例切割的幾何燈箱,讓在地職人工藝版畫成為一座發光體,讓人細細玩味。

專櫃空間以一座「山林島嶼」為核心,以柚木格柵、白橡木直紋與栓木山形紋為肌理,透過放射狀的軸線將空間分為商品陳列區、中島體驗區、顧客休憩區。偌大的中島宛如秘境般,蘊藏著主題展演、風格裝飾、商品體驗等充沛機能,利用山脈等高線的語彙,轉化成層次豐富的片狀山林,高度、顏色、大小、前後,讓商品錯綜散落其中,正如品牌的核心精神,一切源自於土地,孕育於島嶼。空間最深處為建築結構的落地玻璃窗,流動的採光浸透於玻璃外牆,緩緩灑落於實木拼板家具,顧客能於此短暫歇憩或深度諮詢,舒緩疲憊的身心。

2019 大黑熊音樂祭 DAIKUMA|整體視覺統籌

DAIKUMA-KV_橫式1.jpg
01-拱門.JPG
02-大舞台-1.JPG
05-info-1.JPG
02-大舞台-2.jpg
03-小舞台-5.jpg
08-入口視覺.JPG
04-森林大道-1.jpg
 

2019

大黑熊音樂祭 DAIKUMA

整體視覺統籌


  • 活動日期|2019/10/9 (三)-2019/10/11 (五)
  • 活動地點|中華民國休閒農牧場/台中市外埔區二崁路700號
  • 購票請洽|KKTIX 及全家 FamiPort機台
  • 主辦單位|顏社 KAO!INC. x 黑熊部落 KUMA TRIBE
  • 協辦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現場性」是一件相當迷人的事,在策展的涵構內,面對現場是基本功,拉到音樂祭的層面,除了自身需要投入在大量陽光曝曬的戶外進場之外,將整體視覺設定投放到自然環境中的過程,更需倚靠各方團隊的眾多實戰經驗來做出判定,包含對場域尺度的掌握度、工序安排的節奏、手繪道具圖樣的校色、整體氛圍調性的拿捏等。

使用非一次性輸出材料是黑熊部落貫徹的原則,為體現重複利用的手作感注入場域,前期調查各種單位型材料(棧板、布料、板材、竹竿)精準丈量劃分、大面積上色繪製、拼湊組合、鎖牢每一組件,反覆確認施作時凝視的微小局部,最後拉出距離觀看,也必須掌握木紋、油漆、布幔質地本身保有的魅力。

格式思考著將策展思維如何投射到戶外場域,TimeTable與指標落點擺放、舞台布幔垂掛的長度與密度,油漆色號設定與噴漆字的閱讀尺度,所有現場性的微動與調整都是為了將觀看體驗與音樂祭結構更緊密結合。

主視覺的精神象徵熊頭山化身鎮守入口的棧板牌樓;鮮豔旗幟與樹蔭光點彼此呼應搖曳;日月雲朵穿梭森林大道,舞台頂端向下漫開的大布幔從遠處就可感受舞台的不同性格,而功能性的售票口與官方販售攤位,則像極了線上遊戲的NPC據點。在主視覺色系分支下,場域中每個單位也因應擔任不同功能而有了色彩延展,除了方便查找,更讓場域的色彩規劃能有更完整的呈現。回顧五天31度曝曬作業,各部件從圖面躍出徒手組合,因地制宜的調整溝通,說是辦一場的戶外音樂祭,更像是親手構築了一座DAIKUMA村。

2019 大黑熊音樂祭 DAIKUMA|品牌識別設計

01-poster-1.jpg
02-露營證.JPG
02-手環-1.jpg
03-識別證AAA.JPG
03-毛巾-1.JPG
08-BeatTape-5.JPG
04-T-shirt-2.jpg
06-布章-1.jpg
06-布章-2.jpg
 

2019

大黑熊音樂祭 DAIKUMA

品牌識別設計


  • 活動日期|2019/10/9 (三)-2019/10/11 (五)
  • 活動地點|中華民國休閒農牧場/台中市外埔區二崁路700號
  • 購票請洽|KKTIX 及全家 FamiPort機台
  • 主辦單位|顏社 KAO!INC. x 黑熊部落 KUMA TRIBE
  • 協辦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踏進名為大黑熊的村落即是村民,在大熊頭山的庇護下日夜搖擺,音樂聽得chill hi hi配一口啤酒song wild wild

黑熊.gif

邁入六屆的露營音樂祭【黑熊部落 KUMA TRIBE】與嘻哈廠牌【顏社 KAOINC】首度聯手主辦【大黑熊音樂祭 DAIKUMA 2019】 格式設計擔綱視覺統籌的角色,重新建構大黑熊DAIKUMA的識別系統,也將活動視覺定調為保有黑熊部落的Wild,同時融入顏社的Chill,創造出Chill感十足的黑熊村民各具搖擺姿態,在大熊頭山下一處秘境舉辦村落慶典的熱鬧景象。

柔軟的線條穿梭整體視覺,勾勒自然景色、黑熊的詼諧神態,注入了鮮豔大面的撞色,延伸色系大至場域小至衣著、手環,運用最原始適切的材質,貫穿在每一視覺層面,呈現飽滿的戶外露營風景。

2019 森3|Lost Files : The hidden processes in design|整體策展規劃

森3-Lost Flies 展覽空間照-02.jpg
森3-Lost Flies 展覽空間照-46.jpg
森3-Lost Flies 展覽空間照-47.jpg
森3-Lost Flies 展覽空間照-08.jpg
森3-Lost Flies 展覽空間照-04.jpg
森3-Lost Flies 展覽空間照-52.jpg
 

2019

森3|Lost Files : The hidden processes in design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19/08/30 Fri. - 2019/09/29 Sun.
  • 展覽時間|11:00-19:00(最後入場時間18:30)
  • 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正常開放,翌日休館)
  • 展覽地點|森3 SUN SUN MUSEUM

  • 主辦單位|森3 SUN SUN MUSEUM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卵形、WISDOM®
  • 參展人|廖小子、顏伯駿、方序中、李君慈、盧奕樺、彭星凱、葉忠宜、黃家賢
  • Lost Files 主視覺設計|卵形 - 葉忠宜
  • 人像攝影|汪德範
  • 翻譯|韞藝術工作室

  • 展覽企劃|陳婕寧、劉力菁、許瑄芮
  • 視覺設計|莊皓、劉子琳、鄒昀達
  • 空間設計|張哲惟、彭一揚
  • 展覽協力|陳玟蒨、王昱惟
  • 展覽專訪|胡士恩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森3空間營運|周詠郁、蔡瑋倫
  • 森3視覺統籌|卵形 - 葉忠宜
  • 森3商品統籌|WISDOM® - 齊振涵
 
 

凝視一件視覺設計作品最終呈現的存在狀態,也同時閱讀了視覺轉譯當下社會環境與命題的設計脈絡, 其中包含了業主的需求(轉換效率)、當代的氛圍(時機)與設計者自身意志的投射(創作性), 精準的策略操作與獨具風格的洗練技巧,讓觀者得以品嚐設計者精心安排下誕生的美好果實。

那麼在「設計成品」中沒有出現的部份會是什麼?沒有成品的設計中埋藏了什麼樣的訊息, 是設計思考的關鍵轉折?左右視覺調性的關鍵報告?還是就此成為一份暫封待起的數位檔案?

%E6%A3%AE3-Lost+Flies+%E5%B1%95%E8%A6%BD%E7%A9%BA%E9%96%93%E7%85%A7-22.jpg

森3第二檔展覽 Lost Files|The hidden processes in design, 邀集八位台灣當代平面設計師,共同展出隱藏於設計最終成品之外的散佚檔案,打開設計背後的鏈結星圖。

如同解謎,以設計解剖的概念完整展出精采案例背後的思考過程, 以專訪與自述再現的形式與觀者一同探究何謂「好的設計」及「失敗的設計」, 並針對Lost的策展主題,在獨白中傳遞自身於設計日常中面對的懷疑困頓與失落。

 

① Message → 揮拳打中社會歐啦歐啦/
廖小子,小子藝術工作室 → 從小到大不太會遇到需要人家安慰的時刻,缺乏對於困頓或是失落那方面的感知。

Lost Files:拍謝少年《兄弟沒夢不應該》專輯包裝設計案

人類的許多感受都與觸覺有關,大腦比我們以為的更仰賴觸覺去跟環境互動,進而影響感知。觸覺、感知與判斷三者之間,存在著容易被忽視卻無法斬斷的關聯,譬如談看海,事實上不是只有看,還包括踏浪的時候,海浪拍打到身上的感覺,那固定頻率的撫慰感,時冷時熱,「沁涼」便由此而生。視覺如何表現觸覺的提問,必須先跳脫技術性思考,回到物體存在之意義的反覆辯證。說到底,音樂在這個時代該要以怎樣的形式存在成為次命題,音樂如何被觸碰、可以激起怎樣的感受才是設計發展與收斂的依據。設計師處理的是音樂之於時代的命題。

 

 

Message → 解析流行/
顏伯駿,三頁文設計 → 好奇心重,對於某些事情會堅持去找到答案。

Lost Files:第29屆金曲獎主視覺設計案

流行是時下多數人所推崇的價值觀,每一個時期的流行,都是大眾心理層面與狀態的反射。不需刻意創造,流行必然發生,當人們說出某個事物不再流行時,或許是因為自身已經沒辦法理解流行。這個時代的面孔多元且複合,人們不再追求英雄、單一價值,以及唯一正解的道路,這是一個社群聲量如同話語權的年代,金曲獎的視覺設計不只是音樂性的解讀,同時也轉譯時下流行文化,反映出社會現況的其中一個面向。以傳達金曲核心為目的的視覺設計,展演舞台從平面擴及到動態影像,再蔓延至網路社群,設計師的思考策略也隨著流行文化逐漸形變,貼合現代大眾的生活。

 

 

Message → 一朵溫柔的提醒/
方序中,話說得慢,頭腦卻轉得很快的內在衝突者。

Lost Files:2015-2019 小花計畫展

訊息的設計可被拆解為技術與敘事兩個區塊,前者關乎原則和規範,後者則與如何引發情緒共感有關。讓人無法拒絕的設計,多以故事性為出發點,而說一個故事與說一個有情感共鳴的故事,所激起的漣漪卻是天壤之別。敘事性強的設計通常遊走在熟悉與未知之間,以時間軸為脈絡,試圖在愈來愈冷感的社會,以溫柔提醒者的姿態存在著。每個人的心裡或許都有一兩件未盡事宜,做與不做有時並不為了影響或改變什麼,而只是一種提醒。提醒有些東西正在消逝,提醒每個人不論什麼身份都需要釋放。而完整一件對自己長期提案的設計,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釋放。

 

 

④ Message → 保有任一方的話語權/
李君慈,Jyunc-cih LI 李君慈 → 喜歡有對話、有交流的設計過程。

Lost Files:《絕歌:日本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書籍裝幀設計案

書籍的封面設計可被視為作者面貌的再現。浸泡在作者的書寫情境,在不同時空背景之間思考,保持靈活與彈性,直到完成價值判斷,設計脈絡自此展開。在一件具爭議的悲劇發生後,社會充斥著分裂的聲音,人與人之間產生不信任,此時設計師做的不是展現設計,也不是逃避或掩蓋,而是運用設計的能力,試圖讓事件本身保有陳述真實的話語權。即便恐懼是必然,仍試圖用難以察覺的設計思考,引導讀者在感覺產生的同時也引發好奇,進而理解文字本身所要傳達的訊息。一個人的力量不可能改變事實,卻可能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近真實。

 

 

⑤ Message → 設計靈魂收斂水/
盧奕樺, O.OO Risograph & Design ROOM
→ 一個會怕重複、無聊的設計師,面對事情或設計會盡量找出有趣的一面看待。

Lost Files:《NO MAGIC IN RISO》

平衡在視覺設計中並非必要考量,多數時候觀看的趣味性便存在於多一點、少一點之間,一但細微處的拿捏被察覺,設計師便能透過作品與讀者建立連結,觀看的滿足感和樂趣因而加倍。對一本自製工具書而言,資料的處理和分析、敘事的方式和邏輯,「梳理」成為設計的首要任務之一,設計師更像編輯,設計表現與個人意志則視情況適度抽離。設計也可被視為是一種收納的過程,在有限的空間內發散,再精準收斂。最難之處在於明明色彩是感性,卻要用理性的文字完成分析,絕妙的觀看路徑,使工具書有了符合新世代的語言。

 

 

Message → 識別之外的空白地區
彭星凱,圖案室・空白地區工作室 → 喜歡按照計畫走,偏偏平面設計充滿變數。

Lost Files:中國信託中華電信聯名卡卡面設計案

設計是從對社會和哲學理解的延伸,在細微情感象限裡操作,去證明每個人的不同。平面設計師一直很注重最終成果,那是自己與客戶決定的狀態,往後便以此露出,像是停留在某個瞬間,而後在歷史上便以這樣的形狀或方式存留。一但建檔,設計就跟歷史有關。設計師一步一步把歷史堆疊,使得觀看歷史不只有終點,更在於發生過程中間的銜接。探討符號和語言是必經路徑,當視覺溝通建立在社會大眾對於圖像的認知上,設計師想說的話才得以傳達;然而當識別元素被抽離,沒意義的符號拼貼本就不是為了理解而存在,得以產生新的撞擊。

 

 

⑦ Message → 沒有選擇題/
葉忠宜,卵形
→ 極度悲觀的樂觀主義者,不論做設計或是玩遊戲都不喜歡被打斷,因而延伸出一套獨特的個人作息。

Lost Files:107國慶主視覺設計

人們用「中華民國美學」挑戰公部門,做不好的設計變得理所當然,一旦做得好,其議題性和討論度會超乎想像,形成台灣獨有的特別現象。在此情況下,設計師操刀一件具有公共性的視覺設計,任務便不再只是做出符合需求的設計,而是在安全的邊緣上,丟出帶有刺激性、能夠激發想像空間的討論範疇,畢竟每個事物的討論高潮,或許只會有那麼一次。有趣的是,同樣具有公共性,甚至重要程度不輸給國慶視覺的醫院指標設計,如今依然乏人問津。台灣人對於醫院提供清楚、美感甚至給人帶來溫暖的設計有何期待,這是平面設計師拋出的下一個問題。

 

 

Message → 東方雜食老虎咬爵士/
黃家賢,洋蔥設計 → 考究型宅男,熱愛電影、音樂、藝術。

Lost Files:從《寶島賣藥秀》到《擒虎記》專輯包裝設計

設計有時是曖昧訊息的傳達者,解釋得太清楚,便失去想像空間。如同設計不是藝術,但設計與藝術可以是重疊的,從歷史脈絡觀看,經典設計作品幾乎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然而除作品之外,有時曖昧訊息在一些特別組合之下更顯渾然天成,好比說香港長大、美國念書、移民台灣,又或者是爵士經典〈Hold That Tiger〉與民間軼事張天師和他的黑虎坐騎。當對某個事物不熟悉的時候,你便不會欣賞它。設計師必須得雜食,從中咀嚼滋味,再放大詮釋味道的體驗和想像。生命經驗終究會對設計產生影響,價值觀也隨不同時期改變,設計就是一個人的生命經驗綜合體。

 

Lost Items│What to do when you feel lost
面對設計,是他們的日常,排遣設計的失落,收整失落的設計。 獨白中,呈現療癒的物我關係。

2019《心向群山》Mountains of the Mind|書籍設計

01.jpg
03.jpg
08.jpg
 

2019

《心向群山》Mountains of the Mind

書籍設計  


 
 
「走得越遠,向內心探得越深;攀得越高,離神性世界越近。」
有一種深黃色的『邁達斯光』,可以縱向灑落整座山,把每樣碰觸過的東西都變成金黃金。在討論群山之美的時候,山裡的光線永遠是吸引最多評論的面向。

有一種深黃色的『邁達斯光』,可以縱向灑落整座山,把每樣碰觸過的東西都變成金黃金。在討論群山之美的時候,山裡的光線永遠是吸引最多評論的面向。

藉著山勢在影像中的詭譎與神性特質,作為整體視覺的情緒表現,在悚然的山頂峰上,撒下一片光,象徵著在寫實壓迫中朝著超現實的奇幻境地投以嚮往並邁進,表現出一個人從對山的敬畏、壓迫與悚然感受,轉變至對山的迷戀與認同。 

2019 茶籽堂 永康街概念店|店面設計

茶籽堂永康概念店-02.jpg
茶籽堂永康概念店-05-2.jpg
茶籽堂永康概念店-03-2.jpg
茶籽堂永康概念店-24-2.jpg
茶籽堂永康概念店-28.jpg
茶籽堂永康概念店-10.jpg
 

茶籽堂|

永康街概念店整體設計


設計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 策劃統籌|王耀邦

  • 專案管理|楊偉成

  • 空間設計、現場施作|彭一揚、張哲惟

  • 視覺規劃|莊皓

  • 山巒裝置協力|王昱惟、蔡瑋倫

  • 現場攝影|汪德範


茶籽堂永康街概念店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11-1號1樓
  • 商場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22:00
 
 

在長形空間甬道中,創造擁有二進節奏的展演場域

茶籽堂永康概念店-17.jpg

這是我們與茶籽堂的二次合作,與首次百貨櫃位任務不同的是,他們在之於台北有著指標性意義的永康街承租了一家店面,並給予我們極大的空間嘗試,先把使用坪效擱置在一旁,以策展的手法介入這個場域,讓每一種材質自鳴,以設計對應經營上的諸多難題。

絕大多數的品牌概念店,都急切著讓消費者第一眼看到最琳瑯滿目的商品。在這個強調本質的基地空間裡,我們把產品體驗這個行為放大到極致,踩上一道階梯入店後,映入眼簾的是以水庫淤泥打造而成的中島,這個在過去被視為無用的廢棄材質,如今卻成為這家店最為紮實的內裡,「也許不容易,但我希望在這裡導入循環經濟的概念。」這大概是茶籽堂負責人趙文豪小木最重視的一個環節。
中島檯面上擺放了一座以3D列印技術噴塗出的雪山山脈,細緻稜線是台灣這座滿佈高山的島嶼最美的轉譯,也象徵著茶籽堂走入山林的品牌初衷與精神。

在施工材料的挑選上,我們做了幾個少見的嘗試,接近兩米高的門面招牌,採用來自鶯歌的原料與工法,讓茶籽堂最為人所知、出自藝術家沐冉的版畫被燒製在一片片磁磚上,拼貼後成為路面上猶如藝術品般的風景。消費者在入店後,也可近距離觀看同樣材質的牆面,感受這個在台灣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工藝。

茶籽堂永康概念店-34.jpg

前後呈圓弧狀、自天花落下的水泥蓋板,是我們為這個空間打造出的洞穴感,清潔保養品的採買之於每個人都該是獨特的體驗,找出最適合個人的味道,明亮或澄靜、濃郁和芬芳,共存在這條長型的隧道內,迎接上門的所有客人。櫃檯則沿襲了雷切與黑繡蝕刻的手法,營造出量體感,即使在結帳的時候,仍然被如影隨形的手感環繞。

在優雅純粹和土地印象之間,我們試圖找到最適合茶籽堂的平衡點,無需張狂以對、捨棄繁複龐雜,將商業空間處理成一處充滿實驗性的秘密基地,齊聚在意質感和環境的消費者,一起感受充滿心意的美好體驗。

2019 齊柏林空間|首檔特展|見山 View Above Mountains|整體策展規劃

見山-01.jpg
見山-02.jpg
見山-04.jpg
見山-72.jpg
見山-12.jpg
見山-71.jpg
 

2019

齊柏林空間|首檔特展
見山 View Above Mountains

整體策展規劃


▲ 展覽日期|2019/4/22(一)- 2020/01/01(三)

▲ 展覽時間| 週一-週五 10:00-18:00(最後入場時間17:00)

週六-週日 10:00-19:00 ( 最後入場時間18:00 )

每週二休館(逢國定假日正常開放,翌日休館)

▲ 展覽地點|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 (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 見山特展策劃團隊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策劃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文案統籌| 陳德政
  • 導讀人|李永適、李家維、呂忠翰、施建誠、陳文山、陳敏佳、張元植、詹偉雄、謝新添(依筆畫排序)
  • 展覽動態影像製作團隊| dosomething studio
  • 展場動態影像紀錄| 叄喜映畫 SenseCinema
  • 展場靜態影像紀錄|汪德範
  •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楊偉成、陳婕寧、劉力菁
  • 整體視覺統籌|莊皓、劉子琳
  • 空間設計、展場工務統籌|張哲惟、彭一揚
  • 展覽執行協力|翁熒熒、許瑄芮、詹秉翰、林姿吟、高可芯

  •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 總策劃|歐晉德
  • 總監督|萬冠麗、李儒林
  • 視覺統籌顧問|黃寶琴
  • 影像審編顧問|邱銘源、陳其煇、陳郁文、張育銘、張念中、黃烈文、黃寶琴(依筆畫排序)
  • 影像編輯|李欣彤、詹宇雯、陳宣穎
  • 營運管理|林佳穎、楊新玲、戴羽欣、黃紹榮
  • 翻譯|黃亮融
  • 贊助單位|CSD中國衛材、DAIKIN大金空調、hTC宏達電子、KKday、大亞紙業、中華電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卡爾蔡司、西普爾控股公司、和光工業(股)、群創教育基金會、震旦集團、緯創人文基金會(依筆畫排序)
 
 
山,是我原初夢想的起點。
— 齊柏林

或許你還記得《看見台灣》裡,被太陽烘烤成金黃色的大霸尖山,白雪皚皚的雪山聖稜線,或是蓊鬱翠綠的中央山脈大草原,這些絕美的風景,過去停留在國民模糊的想像中,多數人從未看得這麼宏觀,如此清楚,甚至從未真正認識過自己居住的島嶼。

見山-59.jpg

#台灣是一座山

台灣,是世上罕見的高山型海島,有三分之二的國土都被山林覆蓋,一座座雄偉的大山連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攔下了季風氣流,替島嶼迎來充沛的雨水;山巒的皺摺處收納了人文與水脈,山是河川的源頭,而原住民族在山林中狩獵、住居,鍛鍊著與山共存的智慧。

然而我們鮮少稱自己是山之國度的子民,山是危險的、荒涼的,是沒有許可不該任意進出的地域,這是長期山林管制政策下民眾普遍的想法,但連綿的山群,也是齊柏林導演眼中「台灣最美的地貌」。

被都市馴化的現代人,終究會想起身體裡那股入山的渴望,近年隨著自然意識的醒覺,探索山林蔚為一股新的社會風潮與力量。從平地逐步登頂的過程,高度提升了視野,空間擴展出眼界,雲端上赫然浮現出一座壯麗的群山之島,那就是我們代代棲居的家園。 豐富的生態體系、多元的氣候型態、人山依偎的歷史文化,在在是高山對台灣的賜予。板塊之間的抬升不僅形塑了山,也形塑出台灣人的精神特質——進山,見山,然後見自己,那個被山林洗禮,不斷獲得改變的自己。

2019 森3|首擋特展|森山蛾 SUN SUN MOTH|整體策展規劃

森3-森山蛾-01.jpg
森3-森山蛾-04.jpg
森3-森山蛾-08.jpg
森3-森山蛾-09.jpg
森3-森山蛾-02.jpg
 

2019

森3|首擋特展
森山蛾 SUN SUN MOTH

整體策展規劃


森山蛾 SUN SUN MOTH

► 展覽日期|2019/05/24 Fri.-2019/07/21 Sun.

► 展覽時間|11:00-19:00(最後入場時間18:30) 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正常開放,翌日休館)

► 展覽地點|森3 SUN SUN MUSEUM(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45巷18號1樓)

► 展覽票價|NT$200/張


  • 主辦單位|森3 SUN SUN MUSEUM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策劃執行|WISDOM®、卵形、格式設計展策
  • 協同策展|吳士緯、張維君
  • 森山蛾主視覺設計|卵形-葉忠宜
  • 特別感謝|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蛾類公民科學家

森山蛾《一瞬》攝影作品

  • 發起|WISDOM® -齊振涵
  • 造型|張元誠 Makoto Chang
  • 攝影|陳思維Sih Wei Chen
  • 彩妝|黃俊樺 Chun Hua Huang
  • 髮型|林威仲
  • 模特兒|余星誼、鄭元淳

格式設計展策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執行企劃|楊偉成、陳婕寧、劉力菁
  • 視覺設計|莊皓、劉子琳、鄒昀達
  • 空間設計|張哲惟、彭一揚

森3

  • 空間營運|周詠郁
  • 視覺統籌|卵形-葉忠宜
 
 
當我們觀看一隻蛾,彷彿看到了巨大森林風景中的一塊拼圖。
— 《霧林蛾書》
森3-森山蛾-06.jpg

現象學,英文phenomenology,源自希臘語phainómenon,意為「顯現的東西」;以及lógos,意為「研究」,而考現學的觀念,則結合了考古學對於資料採集與田野的洞察,著眼於身邊現實物的凝視與探究,它通過對一種揭示個體「活生生的經驗」而聚焦成為一種思考路徑的方法。

 

 

#從日常採集生長出的知識

日籍學者南方熊楠埋首植被豐茂的熊野靜謐森林研究黏菌和隱花植物,進而於觀察的過程中尋獲西方近代科學的本質;或是德國博物學家洪堡德以身體作為感官中心的狂熱式探索,在南美洲的欽波拉索山頂遠眺看見了全新的世界觀,是歷史的足跡,也是脈絡的進行式,生物多樣性的實體與觀點採集,自是一種迷人的本真性探究。

#森3裏住著一位蛾類學家

「森山蛾」作為森3 SUN SUN MUSEUM的首展,從台灣蛾類研究者長時間對於此類生物的研究經驗中出發,從中開展出一種第一人稱視角的觀展引導視線,在持續前往、或不經意的探查過程中,開展出新知識的積累與果實。針對特定項目而進行細節上的描繪分析、憑藉事物的發現而達成的新知識理解,不就是「研究」這個行為最具體的陳述進行式嗎?

森3-森山蛾-07.jpg

#以蛾見山

在台灣,包含於鱗翅目昆蟲中的蝶類與蛾類,已知物種數共超過4,800種,而其中蛾類總數約為蝶類的10倍。台灣島嶼地理環境的垂直地貌變化劇烈,尤其於中高海拔地區植被生態與棲地多元,造成蛾類生物之多樣性與獨特性。方寸間的翼形結構,千萬計的鱗片紋理,乍看隨個體獨自發揮,實而由整座山林來雕塑。

森3-森山蛾-73.jpg

#Small but Powerful

期待透過對台灣蛾類的重新凝視,重新定義「小」生物之於高山、自然、生態與人文的意義尺度,如同「趨光」這至今仍無定論的蛾類習性一般,拾回人們對於「知」的探索慾望。

 

 

# More about Bugs

2019 臺灣文博會 / 桃園地方館|桃花源設計事務所 TAOYUAN REFLECTING|整體策展規劃

桃花源設計事務所-02.jpg
桃花源設計事務所-09.jpg
桃花源設計事務所-04.jpg
桃花源設計事務所-40.jpg
 

2019

臺灣文博會 / 桃園地方館
桃花源設計事務所 TAOYUAN REFLECTING

整體策展規劃


  • 指導單位|文化部、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
  •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執行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 影音企業部|顏社企業有限公司
  • 體育推廣部|桃園市體育會劍道委員會、選選研、汪德範
  • 產業發展部|Gogoro、新光紡織、歐萊德
  • 公共建設部|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株式會社山本理顯設計工場、僕人建築空間整合、盧俊廷建築師事務所

  • 品牌合作夥伴|Sony、新光紡織

  • 特別感謝|WISDOM®、聖業劍道館

  • 展務營運|翁熒熒

  •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楊偉成、陳婕寧、劉力菁
  • 整體視覺統籌|莊皓、劉子琳、鄒昀達
  • 空間設計、展場工務統籌|張哲惟、彭一揚
  • 展覽執行協力|許瑄芮、詹秉翰、林姿吟、高可芯

  • 展場互動裝置顧問|Puzzle Man

  • 展場動態影像紀錄|叄喜映畫
  • 展場靜態影像紀錄|汪德範
  • 展場文案翻譯|韞藝術工作室
 
 

以設計為編輯動能,輻射地方新色彩

在本次文博會的桃園地方館展區中,我們以「桃花源設計事務所」的姿態為名,化身為一間專注桃園的設計事務所。運用「設計」的思考能量與執行力,疊合桃園本已具備的地方文化體質,在實際的策展過程中,為桃園研究分析城市相關議題進而提出協助城市前進的具體行動。

桃花源設計事務所-05.jpg

挪移HIP-HOP精神的「取樣」手法與編輯地方的「採集」精神,植入設計、音樂、體育、地方產業、人文地景等元素,在桃花源現場烹調出一道道風味多汁、創意滿盈、充滿地方風情的城市行銷策略。引導觀展民眾在結合詩性空間場域的地方館中,透過設計,看見耳目一新的桃園,如同千埤之鄉的水面,輻射映照出璀璨色光,並遂行文化驅動的策展精神。

桃花源設計事務所-27.jpg

*本次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以編輯地方館的型態參與2019年臺灣文博會,期待透過策展策略,重新統整桃園的文化地景與風土民情,進而引領民眾理解桃園文化內涵,回應博覽會的核心主軸「文化、創意與設計」,與今年的大會主題「Culture on the Move」呼應。